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离子检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l-和Cl2都有毒 B.将 AgNO3 溶液滴入某溶液中,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说 明溶液中含有 Cl- C.将 NaCl 溶液滴入 AgNO3 溶液中或将氯气通入 AgNO3 溶液中均会出现白色沉淀 D.含 Cl-的溶液和氯水一样均呈黄绿色
解析:Cl-无毒,而Cl2有毒,A不正确;若溶液中含CO等离 子,则滴入AgNO3溶液也会出现白色沉淀,B不正确;NaCl溶液 中含Cl-,氯气通入AgNO3溶液中会发生反应:Cl2+H2O===HCl +HClO,也存在Cl-,所以和AgNO3溶液混合时,都会出现白色 沉淀,C正确;Cl-无色,Cl2呈黄绿色,D不正确。
Cl2+2NaBr===Br2+2NaCl;Cl2+2NaI===2NaCl+I2; Br2+2NaI===2NaBr+I2。
5.Cl-、Br-、I-的检验。 (1)AgNO3 沉淀法。 ①实验步骤:待检液+AgNO3 溶液+稀硝酸→不同颜色沉 淀物。
②现象:AgCl 为白色沉淀,AgBr 为浅黄色沉淀,AgI 为 黄色沉淀。
A.②③④①⑤
B.②①③⑤④
C.②①⑤④③
D.②①③④⑤
点拨: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一般为“从下而上(即放铁架台 →放酒精灯→根据灯焰的大致高度确定铁圈位置) ,从左而 右”,且制备气体时,加入药品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C
二、氯离子的检验 1.方法:先加入 AgNO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 酸,沉淀不溶解。 2.原理:Ag++Cl-===AgCl↓。
脂质(磷脂)、蛋白质分子
二、细胞膜的成分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脂质
蛋白质
糖类
脂质(约50%) 蛋白质(约40%) 糖类(约2%-10%)
( )。
A.Br-、Cl-、I-
B.Br-、I-、Cl-
C.I-、Br-、Cl-
D.Cl-、I-、Br-
点拨:熟知有关卤素知识:①单质氧化性为Cl2>Br2>I2,而 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 I->Br->Cl-;②碘单质可使淀粉变蓝,溴
水颜色为橙色。由此可推断出,甲中加入氯水和淀粉溶液时溶
液变为橙色,说明甲中含有Br-,再加丙溶液无明显变化,则
[例 1] 实验室用 MnO2 和浓盐酸来制取氯气,主要操作有: ①将蒸馏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②把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
据酒精灯确定铁圈的高度,固定好铁圈,放好石棉网;③用药
匙向蒸馏烧瓶中加入 MnO2,再向分液漏斗中加浓盐酸,并将 导管放入集气瓶中;④检查气密性;⑤在蒸馏烧瓶上装好分液
漏斗,连接好导管。最佳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三、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 F、Cl、Br、I 等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 统称为卤族元素。 2.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
3.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卤族元素
氟
氯
溴
碘
X2与H2 化合
条件 程度
冷暗处 剧烈爆炸
光照 爆炸
加热 缓慢
持续加热 化合同时分解
X2与H2O 化合
反应
2F2+2H2O=== 4HF+O2
A.磷脂、蛋白质、多糖 B.蛋白质、多糖
CC。磷脂、蛋白质
D.蛋白质、核酸
6.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
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你知道怎样区分 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 与细胞吗?
光学显微镜能看见细 胞膜的结构吗?
7.下列关于细胞膜化学组成的表述最全面的是
(1)实验室制氯气用浓盐酸和 MnO2,利用了浓盐酸酸性和 还原性,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标明“(浓)”。
(2)利用浓盐酸与足量的 MnO2 共热制取 Cl2 时,实际产生 Cl2 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低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浓 盐酸会渐渐变稀,而稀盐酸即使是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不与MnO2 反应。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如下)
1.反应原理:4HCl+MnO2(浓) MnCl2+Cl2↑+2H2O。 2.制气类型:固液制气,反应需加热。
3.发生装置主要仪器名称: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5.净化方法:饱和食盐水除去 HCl(a 装置),再用浓硫酸(b 装置)干燥。 6.验满方法: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集气瓶口,观 察试纸是否变蓝。 7.尾气处理:用强碱溶液吸收多余的 Cl2,防止污染空气。
A、细胞膜 C、细胞核
B、细胞质
DD、细胞壁
2.在制备纯净的细胞膜时,我们一般不选用
植物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主要原因是
AA、细胞膜与细胞壁紧密结合,不易分离
B、不易吸水胀破
C、很难得到完整的细胞膜
D、膜成分较多,提取过程繁琐
动动
脑筋 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 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 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 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 逸出细胞。
程度
剧烈
X2+H2O===HX+HXO
缓慢
微弱
极弱
水溶性
反应生成氢氟酸
水溶性依次减小,有机溶剂中溶解性依 次增大
化合价
只有-1价 有-1、+1、+3、+5、+7价等
含氧酸(化学式)
无含氧酸
有HXO、HXO2、HXO3、HXO4等
碘单质的特性:淀粉遇碘变蓝。
4.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 卤素单质的氧化性:F2>Cl2>Br2>I2。 除 F2 外,Cl2 可以置换出溴化物、碘化物中的溴单质和碘 单质;Br2 可以置换出碘化物中的碘单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 式:
AA、蛋白质、糖类、脂质
B、糖蛋白、核酸、脂质 C、蛋白质、糖类、脂肪 D、糖蛋白、核酸、脂肪
8.小麦细胞细胞膜的主要组成元素是( ) A. C、H、O、N
BB.C、H、O、N、P
C.C、H、O、S D.C、H、O、N、S
一.细胞膜的制备
请从下面细胞中选出符合制取细胞膜的细胞:
高等动 物细胞
学.科.网zxxk.
说明丙溶液中无I-(若含I-,则发生反应:2I-+Cl2===2Cl-+I2)。 答案:B
拓展题
拓展题
1.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
“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
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
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你
能解释“染色排除法”的原理吗?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 的能力,染色剂无法进入细胞内;当细 胞死亡后,细胞膜随之失去控制物质进 出的能力,染色剂进入细胞,细胞被染 成蓝色。
哺乳动 物成熟 的红细 胞
高等 植物 细胞
细菌
实验: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选择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2.实验原理: 红细胞吸水胀破
3.实验过程:思考:如何将盖玻片下的生 理盐水换成蒸馏水?
4.用离心分离法从混合液中分离出纯度较 高的细胞膜。
9.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的
A、磷脂含量 BB、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3.细胞膜上含量最多的成分是
A、蛋白质
B、糖类
CC、脂质
D、水
4.细胞之间依靠细胞膜进行信息交流,下列 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A、激素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B、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 C、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DD、核酸不能通过细胞膜
5.细胞膜常常被脂类溶剂和蛋白酶处理溶解,
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
第2课时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离子检验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试管壁上沾有 MnO2,除去 MnO2 可 用的试剂是( )。
A.蒸馏水
B.氢氧化钾溶液
C.稀盐酸
D.热的浓盐酸
解析:MnO2 不溶于水,与 KOH、稀盐酸均不发生反应,
与热的浓盐酸反应:MnO2+4HCl MnCl2+2H2O+Cl2↑。
C、糖的种类 D、水含量
10、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功能不正确的是: A、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防止有用的物质流失 C、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绝对避免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发出信号的细胞
靶细胞
1 与膜结合的 信号分子
受体、识 别蛋白
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 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小结:
细胞膜
脂质(磷脂最丰富,双层) 成分 蛋白质(多种)
糖类(少量)
1.分隔细胞与外界环境
功能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
蛋白质的功能: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 度,主要取决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 和数量
如何使红细 胞破裂?
学.科.网
高渗状态
等渗状态
低渗状态
1.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特有的是
(2)卤素单质置换法。 ①实验步骤:待检液+新制氯水+四氯化碳溶液→得到下 层不同颜色的溶液。 ②实验现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呈橙红色,碘的四氯化碳 溶液呈紫红色。
[例 3] 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只含有一种 X-(X-可能为 Cl-、Br-或 I-),向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为橙色, 再加入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中依次含有
(或者取少量 Na2CO3 固体,加水溶解,配制成溶液。向该 溶液中加入稀硝酸至没有气泡冒出为止,再加入 AgNO3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 Na2CO3 固体中有 NaCl;若没有白色沉 淀产生,说明原 Na2CO3 固体中没有 NaCl。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CO23-+2H+===CO2↑+H2O,Ag++Cl-===AgCl↓。)
(3)多余氯气有毒,会污染空气,应用 NaOH 溶液而不用石 灰水吸收,因为 Ca(OH)2 的溶解度较小,不能将多余的氯气完 全吸收。
(4)实验室制取氯气,还可用 KMnO4 与浓盐酸反应。由于 KMnO4 是强氧化剂,故反应不需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16HCl === 2MnCl2+2KCl +5Cl2↑+8H2O。
用钝针扎细胞的边沿,会反弹。
伊红为什么不会逸出细胞? 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细胞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有边界— —细胞膜。
学.科.网zxxk.组卷网
资料分析 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
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 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 质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 的物质中有
—
①检验 Cl-时,用稀硝酸酸化,主要是排除 CO23-等杂质离 子的干扰;
②不可用稀盐酸酸化,因为盐酸会引入 Cl-。
[例 2] 如何检验 Na2CO3 固体中是否混入了少量的 NaCl 杂 质?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点拨:应先将 Na2CO3 固体配制成溶液,再做后续实验。 答案:取少量 Na2CO3 固体,加水溶解,配制成溶液。向溶 液中加入过量的 Ba(NO3)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除去沉淀。 在滤液中加入 AgNO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 淀不溶解,说明原 Na2CO3 固体中混有 NaCl;若没有沉淀,说 明原 Na2CO3 固体中没有 NaCl。 有关的离子方程式:Ba2++CO===BaCO3↓,Ag++Cl- ===AgCl↓。
3.加稀硝酸的目的:排除 CO23-等离子的干扰。
4.实验验证。
项目
稀盐酸 NaCl 溶液
Na2CO3 溶液
自来水 蒸馏水
实验现象
加入AgNO3溶液后 加入稀硝酸后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沉淀不溶解 无明显现象
解释或化学方程式
AgNO3+HCl=== AgCl↓+HNO3 NaCl+AgNO3=== AgCl↓+NaNO3 Na2CO3+2AgNO3=== Ag2CO3↓ +2NaNO3, Ag2CO3+2HNO3=== 2AgNO3+CO2↑+H2O HCl+AgNO3=== AgCl↓+HNO3
答案:C
3.在实验室里,氯气可以用___M__n_O_2___和___浓__盐__酸___在 ___加__热_____条件下反应来制取。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_M__n_O__2+__4_H__C_l_(浓__)_____M__n_C_l2_+__C_l_2_↑_+__2_H_2_O__ 。制得的 Cl2 中常 混有杂质______H_C_l_____和____水__蒸__气____,除杂的顺序是先通过 __饱__和__食__盐__水__,再通过_____浓__硫__酸_____。因 Cl2 有毒,会污染 空气,所以用___N_a_O_H__溶__液____吸收多余的 Cl2,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__C__l2_+__2_N_a_O__H_=_=_=__N_a_C_l_+__N_a_C_l_O_+__H__2_O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