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癌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拖延癌患者
作者:暂无
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9年第9期
◎古候子
最近做了一件近两年来很少做的事情,那就是专注而快速地读书——花了两三个小时读完
了《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书。
为何会读这本书?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拖延症患者,甚至是拖延癌症患者。
我努力在寻找
方法治疗我的拖延症,想彻底改变自己的拖延症状,让自己变成想到就做、说到就做的这类雷
厉风行的人。
然而我却始终做不到这种“极好”状态,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搞七搞八地做一堆
无关的事情,拖到一定程度上,迫不得已才去做该做的事。
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
我自认为自己的拖延症挺严重,但很多朋友却认为我其实蛮高效的,总是能做很多的事情。
我有些哭笑不得,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如此的不同。
一
方面自己自知在各种拖延,另一方面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一类高效人士,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这种矛盾状态让我感觉非常不好,所以我谋求改变,至少要变得表里一致。
找了很多的文
章阅读,也跟一些战拖牛人交流,更买了不少关于拖延主题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去研究。
这本
《拖拉一点也无妨》就是在微信读书上找到的,是我第一本在微信读书上花钱买的书。
我这几
年读书其实是处于很散、很慢的状态,这也是一种拖延的表现,比如上一本书,我是2015年9
月份开始阅读的,直到今年3月份才读完,前后拖沓了半年多。
可是,这本关于拖延的电子书,我一口气花了两三个小时就读下来了,可谓是这几年少有的事情。
为啥读这本书我没有拖延呢?
这本书中作者自我状态的描述,简直就跟我一模一样,完全就是对我的状态的描写,而作
者给出的状态解释和改善拖延的方法,也完全适用于我自己身上,甚至说我也早就用过的。
我们读书一般有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验证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读书的感觉一般是这样:读完一段文字,仰天长叹——就是这样,跟我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
另外一种模式是学习新的
知识和经验:读完一段文字,不太理解,反复读几遍,拍案叫绝——我明白了,长见识了。
我
读这本《拖拉一点也无妨》,属于第一种模式,就是验证了自己已有的、对拖延的认知和理解,也让我明白为何我自己觉得自己拖延得厉害而其他人觉得我高产高效,我在自觉不自觉当中运
用了这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方法。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至少不是整本书
都是。
这本书前三分之一,作者是一个睿智的拖延症患者,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去改
善自己的拖延症状;而书的后面三分之二,作者就变成了一个看似睿智的哲学家,讲了一堆或
哲学或不哲学的道理和建议,但对别人借鉴的意义并不大。
我搜索了下对于拖延症的定义,百度百科上给出的定义是:“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
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从这个定义出发,多数人的认知中,拖延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行为,严重时可以看成一种病症,就是所谓
的拖延症——这是我们讨论拖延症的最为基础的认识之一。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能看到的拖延症往往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拖延着不愿意开始一件
事情;二是拖延着不愿意结束一件事情。
这其中又以第一方面为主,就是不愿意开始一件事情。
对于多数开始的事情,我们总有各种办法和缘由让它以各种可能的结果来结束,哪怕是不结束,也是一种结束。
一件事情安排给了自己,有明确的结束日期;一看时间,还有很长时间呢,不着急,先杂
七杂八地做其他的事情吧。
还剩下一天时间,心中有些着急了,磨磨蹭蹭耗了好几个小时,准
备工作也只进展了一半多,再看时间,发现只剩了三五个小时,再不开始就交不了差了,于是
各种神经紧绷、感官启动,全负荷地投入到了事情当中,居然效率不错,赶在截止日期之前还
是把事情都完结了,质量如何且不说,起码是可以交差了。
以上情境的描述,如果在你的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那么恭喜你,你有很强的拖延症。
不过,也不要太有心理负担,因为这个世界上你绝对不孤单,你有一大帮的拖延症的病友们,也
包括我。
网上有句话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那么在拖延界我想说:人人都有拖延症,只是严重
不严重而已。
关于拖延,有以下几个事实:第一、人会拖延,并不是想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更
会让人觉得不安或者有压力;
第二、人们拖延,一般是借用做其他的事情,来避免做当下的这件看起来更重要、更有意义、更紧迫、更有压力的事情;
第三、人们多数情况下知道自己会拖延,或在拖延;
还有,“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事儿大家也基本认同。
基于这些大家普遍认可的事实,《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书里,就提出了一种利用拖延这
种消极行为而产生积极结果的方法,称之为“结构化拖延”。
结构化拖延的方法,就是当你知道自己会拖延或在拖延的时候,设定一个自己不愿意去做、会拖延的一个当下目标。
比如设定一座大山,自己害怕翻不过去,那么就去翻一些小丘陵。
这
些小丘陵,应当是你安排好的、更需要去完成的一些事情。
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但实际上并没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
幸运的是,这种事在生活“ 有些时候,缺点也有额外的福利!”很多负面的东西,只要去合理利用,也可以产生正面的效果。
《拖拉一点也无妨》
这本书验证了很多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知识,事实确实如此,举一个例子。
原来我使用日程表去规划和管理我的事务,每件事物都安排在某天的具体的时间里。
结果
发现,基本上在自己安排的那个时间里,自己是不会做这件事情的,总是有其他的事情打断,
或者自己就是想先做其他的事情。
从去年开始就不再怎么用日程表规划自己的时间,对于一天
的任务安排,我只用todo list来管理,列出一堆的选择,比如9个,允许自己只做到6个即可。
剩下的就是自己在一天的工作生活中,选择合适时间,找到恰当的心情和状态,做到todo 里9个任务的6个即可。
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压力,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
这种方式
对我而言是非常有效的。
人内心中的这个小孩子,大概就是我们的天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认识到顺应天
性的重要性。
比如在时间管理方面,有段时间我很想要早起,做晨型的人,原因是看到好多文
章说一些牛人都是早起的,并且早起有很多好处。
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每天要早起真的是太
痛苦了,下午的时候很容易困乏,一整个下午都没啥效率。
后来放弃了早起,尝试针对自己的
生物钟状态去安排事情。
这样顺应自己的生理状态和天性,事情做起来就容易得多,也容易坚持下去。
让座
◎买房
秉着绿色环保的原则,上下班我一直都是乘公交车绿色出行,平时的车友也都是中老年人
居多,但好在人数不算多,每天下班的时候都可以找到位置在车上闭目养神。
但是一到星期五,人数就会突然翻倍。
这天,我刚找到位置坐下,才过了一个站就上来了很多老人家。
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忙
起来要给老奶奶让座,结果老奶奶一把拦下我说:“你坐吧,你们上了一天班挺累的。
”听到
这话,我感动地对老奶奶笑了。
没想到老奶奶接着说:“省得你回去还得上网骂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