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

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
A.司马迁B.顾恺之C.屈原D.王羲之
3.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
A.B.C.D.
5.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
A.袁绍B.曹操C.孙权D.刘备
6.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
7.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8.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9.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B.贾思勰
C.祖冲之D.李时珍
10.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11.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恢复分封制
D.三家归晋
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3.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西晋“八王之乱”时期B.三国鼎立时期
C.淝水之战后D.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
1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推恩之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15.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

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

这位“书圣”是A.钟繇B.顾恺之C.柳公权D.王羲之
16.《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17.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
18.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A.
B.
C.
D.
19.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0.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它们
A.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B.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C.都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D.都发生在大一统时期
21.下列历史人物在生活朝代上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
A.B.
C.D.
22.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政策推动D.稳定的社会环境
23.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
A.江南开发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并立D.民族交融24.2018年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中国农民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节日。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

下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神灭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兰亭集序》25.“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史料记载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
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洛神赋》是顾恺之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

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家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

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

故选B。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投鞭断流”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认为很快灭掉东晋,大臣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风声鹤唳”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草木皆兵”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在城楼上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

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出现的成语,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根据三国都城的位置可知,D项中的图片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所以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B符合题意;ACD的人物没有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即穿汉服,D符合题意;ABC 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排除。

故选D。

【点睛】
题干“孝文帝改革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图片中胡床、方凳、汉人食胡图,这些都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趋同,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胡床、方凳、汉人胡食图”,判断历史事件所指—“民族交融”。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

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南朝的祖冲之。

故答案选C。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东晋与前秦爆发了淝水之战,结果是东晋打败前秦,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D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事件;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事件,所以ABC三项都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选D。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

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

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
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1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在北方建立政权,北方战争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A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时期是从东汉到西晋过渡的一个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进入混乱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

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
符合题意;故选D。

1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的是钟繇,故A符合题意;胡昭是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隶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中的“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说明孝文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进行了著名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作汉化措施,ACD选项和孝文帝无关,所以此题选B。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选项可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A项符合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事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的民族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信息“反映民族交融”,结合四个选项的内容逐一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结合“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的具体含义解答问题,排除不是体现民族融合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的战役,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军队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故B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发生在208年,赤壁之战发生在220年,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故排除A;官渡之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赤壁之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淝水之战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排除C;淝水之战发生在南北朝并峙时期,排除D。

故选B。

2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汉武帝是西汉帝王,班超是东汉政治家,因此祖冲之生存的朝代与其它三者明显不同,故排除BCD,A 符合题意。

故选A。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中流民迁移方向为自北向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B;西晋实现了国家统一,并非政权并立,排除C。

故选D。

2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B符合题意;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

A不符合题意;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C不符合题意;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到后期出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还没有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南方逐渐得到开发,故B不符合题意;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这不是南方情况,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