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
它反映了周初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2.孔子的儒学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论语》,译成拉丁文到欧洲开始的。
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截止2008年11月中国已经与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23.个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
关于儒家思想的论述错误的是
A.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B.孟子、董仲舒、朱熹都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唐朝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传统的社会主流思想
D.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对子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薪的价值
3.有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门阀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
……他们凭藉籍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土地兼并的加剧
D.门阀世家的壮大
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5.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应了
——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
A. 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 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 雇工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 农业的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
6.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7.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
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
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
”材料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
A.北伐战争
B.工农武装割据
C.长征
D.建立抗日根据地
8.《刘公连仁祭>中写到:“平民刘公,在乡农耕,祸从天降,被抓劳工。
在高密,逃跑未成遭痛打。
经青岛,轮船押运北海道。
……终日挖煤,劳动繁重。
……穴居林中,苦苦挣扎,十三暑寒”。
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侵华日军的罪行
B.军阀混战下的民生
C.国共内战的影响
D.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动荡
9.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
.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华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从社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这一过程,所反映的问题不包括
A.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B.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提高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中美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10.下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哪个领域的产值
A.轻工业、农业、重工业
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1.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1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连线题
1.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的复杂性,不能用主观想象和假设将历史问题简单化、绝对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
唐宋用诗赋,虽日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
”又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
”顾炎武认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选自《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等
材料三(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黑格尔(1770—1831德国近代哲学家)认为中国为旧落后的化身,认为中国社会已经丧失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国实际上没有历史,只有王朝的循环发展。
福兰阁(1863—1946德国汉学家)认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直都停滞的民族,中国文化也不是非常陈旧的而是继续发展,“问题是我们要发现它,并且证明它”。
福兰阁把中国文化圈比喻成宇宙中的一个巨大星团,它对于渺小的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好像一直是静止不动的,但在实际上它是一直不停地运动着。
——摘编自黄怡容的《福兰阁的中国史观述论》(《史学月刊》2012年第四期)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提出和推行考成法。
规定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
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
并建立了层层监督网络,若各该抚按官奏行事理有稽迟延搁者,该部举之。
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Q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
……数年之后,科道官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
”而关于考成法的实际推行,张居正自己曾说:“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张居正“考成法”对官吏进行考查的方式。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考成法”实施的效果。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
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
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
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
广东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
它反映了周初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答案】D
【解析】周王属姬姓,周王与非姓诸候国联姻,无法体现宗法制,故A项错误;诸候崛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时期,而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西周处于鼎盛时期,故B项错误;君臣联姻更多的是政治目的,故C项错误;周王室与异性诸侯联姻,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体现了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孔子的儒学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论语》,译成拉丁文到欧洲开始的。
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截止2008年11月中国已经与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23.个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
关于儒家思想的论述错误的是
A.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B.孟子、董仲舒、朱熹都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唐朝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传统的社会主流思想
D.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对子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薪的价值
【答案】C
【解析】采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成为传统的社会主流思想,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首先注意题目要求“论述错误的是”,然后根据儒家思想发展的史实分析各选项,汉朝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明显错误。
3.有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门阀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
……他们凭藉籍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土地兼并的加剧
D.门阀世家的壮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题具有较大难度,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明确题干“主要社会因素”要求。
AB两项属于政治因素,首先排除。
D项“门阀世家的壮大”,与题干材料意思重复,排除。
进一步可知,由于封建土地所
有制,土地兼并盛行,门阀力量不断壮大。
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其影响·土地兼并加剧
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为宰相);到了明代,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后,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因此六部长官级别提升,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官吏级别的变化而不是官员晋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5.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应了
——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
A. 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 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 雇工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 农业的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清代农业中,虽然有了相当数量的长工和短工,但是雇佣的性质,雇工和雇主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就雇工的大多数而言,仍然是封建主义的。
这主要表现在雇主剥削的性质和雇工的人身隶属关系两个方面。
通过表格信息中农村雇工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多,可以看出农村雇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很重要,故C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错误;农村雇工和雇主人身依附关系比较严重,雇工并非资本主义性质的自由劳动力,资本主义萌芽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从表格信息中体现不出农业的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故D错误。
点睛:本题的关键词是雇工,本题的雇工容易让人误会为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实质上考察的是清朝的租佃关系的发展状况。
6.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从“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可知,郭嵩焘认为中国转弱为强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其它方面,该主张与中体西用思想不同,故A项排除;郭嵩焘认识到西方立国在于政教,而非器物,由此得出中国改革不仅要学习西方器物,更要学习制度,对于原本的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提到顽固派的政治主张,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为早期维新思想,并不是洋务思想,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
7.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
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
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
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
”材
料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
A.北伐战争
B.工农武装割据
C.长征
D.建立抗日根据地
【答案】B
【解析】根据“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可看出这个运动是与攻打城市相反的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虽然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材料反映了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B符合题意;北伐的时间是1926年,1937年全面抗战后建立抗日根据地,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长征不符合材料中的“枪杆子运动”等信息,排除C。
8.《刘公连仁祭>中写到:“平民刘公,在乡农耕,祸从天降,被抓劳工。
在高密,逃跑未成遭痛打。
经青岛,轮船
押运北海道。
……终日挖煤,劳动繁重。
……穴居林中,苦苦挣扎,十三暑寒”。
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侵华日军的罪行
B.军阀混战下的民生
C.国共内战的影响
D.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动荡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从材料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可知“刘公”在家乡被抓,历经“高密、青岛”被轮船押运至“北海道”,从而得出这一事件和日本侵华相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9.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
.使他深受侮辱……(1972
年访华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从社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这一过程,所反映的问题不包括
A.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B.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提高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中美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这一过程,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
发生重大调整,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也反映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提高,同时也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972年访华时,美国依然是世界强国,中国综合力量并没有超过美国,因此“中
美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0.下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哪个
领域的产值
A.轻工业、农业、重工业
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是
非常重视重工业的,所以在此时期增长最快的③应该就是代表着重工业,1958年我国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造成了农业的下降,所以1958年到1960年迅速下降的①应该就是代表农业,另外的②当然也就是代表轻工业,本题关键在于要掌握重工业和农业发展的阶段特点就可以做对此题,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我国重工业、轻
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历程
11.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
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变化。
由“革命”“斗争”等信息可知,柳传志所说的“过去”应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养猪”可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应排除;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在1949~1956年,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结合《人民日报》“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可知我国的政策导向转向发展经济,与此对应的是C项。
D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故
答案为C。
1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国内爆发,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面临政治危机,A项错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
经营权和使用权,C项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而苏俄新经济政策实
行开始于1921年,D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均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来发展社
会经济,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概况
二、连线题
1.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的复杂性,不能用主观想象和假设将历史问题简单化、绝对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
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
唐宋用诗赋,虽日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
”又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
”顾炎武
认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选自《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等
材料三(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
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答案】(1)表现: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
影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人才的培养,许
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2)态度:反对(抨击)八股文(但不反对科举制)。
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3)措施:增加考试内容,加重对政治、历史和时务的考试;同时还保存了四书五经的考试。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西方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的推行;八股取士制度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中国的选官制度。
从材料“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并和所学知识就可
以得出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可以
看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这些原因导致了顾炎武的态度。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第一场试
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可以分析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
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到清政府变革科举的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黑格尔(1770—1831德国近代哲学家)认为中国为旧落后的化身,认为中国社会已经丧失民族发展的动力,
中国实际上没有历史,只有王朝的循环发展。
福兰阁(1863—1946德国汉学家)认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直都停
滞的民族,中国文化也不是非常陈旧的而是继续发展,“问题是我们要发现它,并且证明它”。
福兰阁把中国文化圈
比喻成宇宙中的一个巨大星团,它对于渺小的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好像一直是静止不动的,但在实际上它是一直不停地运动着。
——摘编自黄怡容的《福兰阁的中国史观述论》(《史学月刊》2012年第四期)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一要点
观点:古代中国发展停滞论。
理由: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千年;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思想上,传统的儒家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所以,古代中国长期得不到较快的发展。
参考答案二要点
观点:近代中国发展非停滞论。
理由:自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中国发生巨变。
首先,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学
习西方;其次,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近代化;第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发生,中国制度层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之,近代中国正逐步步入近代国家行列。
【解析】根据材料提出关于中国发展的观点,根据“(黑格尔)认为中国社会已经丧失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国实际
上没有历史,只有王朝的循环发展”概括出古代中国发展停滞论,或根据“(福兰阁)认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直都
停滞的民族,中国文化也不是非常陈旧的而是继续发展”概括出近代中国发展非停滞论,选一个观点进行说明,然后,前一观点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说明;后一观点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逐步近代化分析思考。
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提出和推行考成法。
规定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
每事定出完
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
并建立了层层监督网络,若各该抚按官奏行事理有稽迟
延搁者,该部举之。
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Q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
……数年之后,科道官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
”而关于考成法的实际推行,张居
正自己曾说:“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张居正“考成法”对官吏进行考查的方式。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考成法”实施的效果。
【答案】(1)逐级考核,随事考成(或: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建立层层监督网络;官员和
政府相关部门相互监督。
(2)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有利于贯彻中央政令;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对官员的惩处过于严苛。
【解析】(1)直接概括材料第一部分的内容,即可找出考成法实行的主要方式为:①确定层层考核原则;②建立
层层的监督网络;③官员与政府不同机构交叉监督;(2)从材料二的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总结出考成法的推行提高
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完善了监察制度,但对官员的处罚过重,再从其实行的目的来看是强化了皇权。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张居正改革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
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
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
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
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
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