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作者:晋华
来源:《远方的家》2017年第12期
太阳一出红似火,天下的锢炉就属我。

挑起担子走四方,锔天锔地锔牌坊。

“王老邪”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名号,现实中却是有着“天下第一锔”美称的锔艺大师王振海的艺名。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就是古老的民间技艺——“锔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对于过去的中国人来说,瓷器并不仪意味着生活器皿,还寄托着人文情怀。

怀着“惜物聚福,勤俭持家”的传统,古代匠人们发明了“金刚钻” 与“锔钉”,将破碎的瓷器复原,锔瓷这门手艺便产生了,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锔瓷”技艺还能生存吗?锔瓷艺人“王老邪”有哪些“邪技”“邪艺”?他的“邪道”“邪品”又有什么说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抚顺幸运地寻访到“王老邪”!
找到王振海老师的家,颇费了一番周折,经过一路上不断地打听加上王老师的电话指引,我终于在抚顺南阳路一处安居小区里见到了王老师,王老师的家不大,却是古色古香,摆设的是古旧中式家具,用的是文物级的茶具,墙上挂着自写的字画,地上是垒成小山的各地寄来待修复的瓷器,窗台上还放着几只精致的蛐蛐笼,蛐蛐清脆的叫声此起彼伏,再看王老师身着一袭白衫,虽已六十多岁,却是鹤发童颜,目光炯炯,面色红润,声若洪钟,真是一位现实中的“老顽童”加“世外高人”!
让我想不到的是,王老师的锔瓷工作台,设置在阳台上一个小角落里,地方虽然小,但摆设得井井有条,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盒子里放的全是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工具,几件正待修复的瓷器摆在桌子中央,王老师工作得聚精会神,有一件精致的水杯,裂成了两半,杯口沿处有一磕碰缺口,他仔细观察碎片的碴口,凝神的样子仿佛在做陶瓷鉴定,他小心地将各个破裂的碎片摆正,对上碎片拼接起来,麻利地用绳子反复扎紧。

“金刚钻”登场了!这造型古怪的工具,一看就是有年头的,这可是王老师世代家传的“衣钵”,少说也有370多年了。

王老师专注地做着活儿,并不说话,操持着金刚钻开始在裂缝两边钻孔,只见他来回拉动钻杆,带动钻头旋转,动作娴熟,对力道的把握胸有成竹。

只到一鼓作气把眼打好,王老师才道“锔活是手艺,更是巧手艺,最难在打眼儿。

别小瞧打眼儿,打偏了不行,打深、打浅都不行,必须恰到好处。


孔全部鉆成,王老师开始做锔钉,“锔瓷最重要就是锻制锔钉。

”每个小锔钉都是先由铜板剪成两毫米宽的枝条,再剪成小小的菱形,王老师的锔钉和别人的不一样,里面加了百分之一的黄金,延展性更好,而且不会生锈,“看,都金光闪闪。

”王老师选好钉子,楔进钻孔,朝每个钉子敲了一锤,一排敲下去,钉子已经跟碗咬在一起难分彼此。

锔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每一步操作都考验着匠人手头功夫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对上碎片,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特别是钻孔时要钻到瓷器厚度的2/3,留下1/3,这样锔钉之后不存在漏水的可能。

上锔钉更是非常有讲究,只能打一锤,恰到好处地将锔钉嵌入到位。

如果再打第二下,就容易将钻孔打崩或把锔钉打坏,所谓“一锤定音”就体现在这里。

王老师向我们展示刚刚重生的碗,内部一点都没有补过的痕迹,在碗里装上水,嘿!滴水不漏!
王老师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个破裂的瓷杯在他手上很快就修补完整了。

最后只剩杯上缺口,王老师不急不躁,他要制作一枚花钉,就是有图案的锔钉,“最考验技艺精髓的是制作花钉,而最能提升原有器物艺术品质的也是花钉。

”王老师制作的花钉是一只可爱的小金蛙,锔补后填在缺口处,青蛙头正好“趴”在口沿处,仿佛向外张望,杯外壁的一颗小补丁上,清晰地印着“王老邪”三字。

一只原本残缺的杯子,在王老师的精心锔补下,组合得浑然天成,让人感受到“荷塘月色蛙呜声”的意境,变成了另一种完美。

看我惊奇的样子,王老师说起以往的一件事:曾经有人抱着一个牡丹瓶来,要求在上面嵌一个“寿桃”。

“为什么要在牡丹瓶上嵌寿桃呢?这里面有讲究:瓶本身象征平安,牡丹有富贵的意思,平安、富贵都有了,缺的就是长寿了,所以要在上面嵌一个寿桃,代表长寿。

“锔瓷”不仅给那些破碎的瓷器带来了二次生命,也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艺术妙用。

再看王老师的其它作品,他都会根据瓷器的图案、文字来锻造花钉,比如杯口锔一呆荷花变成水中荷塘,装水的碗或盘就锔一条鱼是“如鱼得水”锔一只蝙蝠是“福从天降”,明明早已破碎的物品,经过他的双手,残缺变成一种美,变成对生活的祝愿,那若隐若现锔子上,闪耀的是锔匠的智慧和辛勤。

“锔活没有什么高科技,每一步靠的都是经年累月练出来的手感,每一件锔法都独具匠心,因器制宜,面对缺憾,坦然而为,尽心修补,不求完好如初,只求余生无悔!”
王老师有一件最得意的作品叫“七合盏”,是用六块分别出自宋代越窑、清代景德镇龙窑、元代青花瓷、宋代龙泉瓷片、明代南海一号五个朝代、五个窑口、五种材质的瓷片锔成的一个茶盏,他用内外嵌丝、平锔、嵌锔、梅花钉、镶嵌、名钉、标识等技法,把千年的瓷文化浓缩在一只杯中,六块珍贵的瓷片从不同的时空中穿越而来,加上王老邪独一无二的锔艺,因此被称为“七合盏”,是“锔聚和合”理念的最好阐释。

这件化腐朽为神奇的作品,严丝密合,世间仅此一件,有人曾出到1200万的高价想收藏此盏,王老邪不为所动,他说这是自己锔瓷手艺的代表,这些经历过人间沧桑的瓷片,经过锔瓷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生命,是无价的财富。

在众多的锔品中,王老师独爱一把古旧的传炉壶,壶正面中间嵌雕的一枝梅花图案上,裂开一道小纹,一呆秀气可爱的梅花钉锔在正中,仿佛点活了整个瓷品,“这是我8岁时锔的,生平的第一件作品。

”王老邪回忆起过去满是感慨,王家祖上自康熙2 年(1663年)获康熙皇帝亲笔御书“乌龙堂”,就正式以家族式单独传承锔瓷工艺,到他这代已经是“乌龙堂”第五代。

他们家祖籍山東,祖辈太祖太爷王清河曾为清官造办处锔瓷御工,他的祖父叫王洪润,有“山东巧工王神手”之誉,当年是北平琉璃厂状元锔匠,被称为“锔活秀”第一人。

他从小没有父母,跟着爷爷奶奶过,4岁到北京,10岁学成锔活。

当别的孩子还在弹玻璃球、跳房子时,他已经给爷爷打下手,跟着他走街串巷揽生意了。

王老邪从小耳濡目染,并掌握了家传的24样、72种、136道独门绝技,如今在锔活儿的行当中,王老邪的名号,那可是响当当的。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刚11岁的王振海就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他把老金刚钻等十几件工具包起来藏在酸菜缸里才逃过一劫。

作坊没了,爷爷也在那一年去世了,王振海跟着奶奶从北京辗转投靠亲戚来到了抚顺,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王振海失去了奶奶,又被下放农村,直到1977年才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

那一年,王振海又捡起了自己的手艺,并被保送到北京中央美院雕刻系学习,也就是在这里,王振海得到了后来广为人知的绰号:王老邪。

身怀绝艺的王振海,无论是思维上还是实践上都跟正统的学院派格格不入,同学们觉得他“不玩正经,老走邪道”,就给他起个绰号叫“老邪”。

他刚开始对这个外号挺反感,中国有句俗话叫邪不压正,邪总是带有贬义的,慢慢地觉得名字无非是一个代号,叫什么都无所谓,也就不介意了。

后来欧阳中石先生送一幅字:邪门正道,意思是他虽然叫老邪,可走的是人间正道。

从民间到学院的特殊经历使王老邪身上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既有艺人的执著勤勉,又有艺术家的创新思维。

他喜欢用现代概念来总结传统艺术,认为锔活是“1+1 >2”的艺术。

“曾有人拿来家传的瓷器要修复,虽然瓷器价值不大,但却是几代人的感情寄托,我把这些破碎的物件重修于好,也是想修复一份破损的情感,这正是锔瓷的价值,不在于钱,而是修补的用心。

”锔瓷的出现源自人们对瓷器的疼惜,而锔活的时候是在修复器皿,也在修复生命。

虽然原有的瓷器有了裂痕,但通过精心地修补,锦上添花,缺陷之美可以为原来的器物加分,又成为了更有意义的艺术品,其实,在‘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的同时,更是在修炼自己的人生。

”至今,王老邪修复的瓷器已超过八万件,说到自己的坎坷人生,王老师淡然一笑,人生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锔瓷?虽然会有裂痕,虽然会有挫折和伤痛,但正如锔瓷一样,精心缝补,坦然面对,难道不是一种新的升华,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吗?王老邪不仅是在锔瓷,更是在锔心,因为他不是用手艺谋生,而是当作人生。

和传统的“锔匠”大不一样,如今的王老师可是个大忙人,他经常到全国各地以及英国、德国等地进行讲学、举办展览、传播锔瓷文化、传授锔瓷技艺,还曾参加中央台的《传家宝》、《探索发现》,在北京卫视的《非凡匠心》节目中,和著名演员张国立一起做关于锔瓷的节目,他乐意向所有的人介绍自己的绝活儿。

“锔活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手艺,也是中国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必须要大力宣传,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的手中失传。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传统行当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作为传统老行当中的一员,锔活也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困境。

机械批量生产所带来的瓷器贬值,将锔活赖以生存的基础彻底摧毁了。

王老师不无忧伤地说:“从前是碗贵钉贱,一只普通的瓷碗也要5毛或1块钱,锔一个钉才一两分钱,最贵也只有5分钱。

现在恰恰相反,锔一个钉100块钱,买一个碗才两三块钱。

”这是王老邪生活中最大的忧虑一一这个寂寞活儿没人愿意做,传承堪忧。

2004年,王振海第一次感受到了传承的紧迫感。

他和另外两名锔瓷手艺人一同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等到几年后申请被批准,却只有他一个人领到了证书,另外两位手艺人已经去世。

“手艺是人身上带着的一种技能,人走技艺肯定要绝,我那时候就决定,不能把自己的手艺带进坟墓。

”这促使王振海下定决心,即使打破祖上“不传外人”的规矩,他也要将手艺外传给有心之人,使锔瓷绝活绝技传承下去,如果不能传承下去,再多的“本事”也是分文不值的。

“我收徒弟的标准完全按照中国传统的那套来,看重学生的品德,如果没有天赋,那可以通过努力笨乌先飞,但品德如果不好,是无法弥补的。

”作为资深民间手艺人,对于传承,他有他的“道道”。

许多急功近利的人,学两天就想去挣钱;做活的时候是怎么快点怎么来,根本不考虑瓷器的特点;还有与王老邪见过几面,就冒充他的名号去办班…对于这些“邪门歪道”他深恶痛绝,绝不姑息,在王老师眼里,重视品德不只是祖上传下的规矩,还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王老师的工作室,有一位学习锔艺的小姑娘叫鄭丽媛,是廊坊师范学院雕塑专业的大学生,她是王老师资助的第七个大学生,王老师资助的方式很特别,因材施教,授人以渔,用心教弟子学习手艺,培养艺德,“必须要能让自己沉下来,静下来,去把活儿做好。

你静不下来,活儿就做不好。

”小郑姑娘从2016年暑假开始,一遇假期和休息时间就专程过来学习,在她的眼里,王老师不仅锔瓷技艺称绝,而且锻铜、雕刻。

把件制作、速成刻字、古书装帧……;样样技艺精通,传统文化知识渊博,永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近年来,王老师名声在外,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以及台湾、海外讲学授艺,他还开办了博客、发微信朋友圈,用信息时代的方式宣扬锔瓷技艺和知识,用他的乐观、他的微笑、他的技艺、他的人品,感染更多的人,传承中华文化,真是锔瓷又锔人,艺高品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