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 【教学⽬标】
1、了解关于《古诗⼗九⾸》的⽂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
【教学重、难点】
1、运⽤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导⼊
(板书“钟嵘《诗品》:‘惊⼼动魄,可谓⼏乎⼀字千⾦。
’”)
⼤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九⾸》的语⾔已经达到炉⽕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涉江采芙蓉》,体味⼀下这“⼀字千⾦”的语⾔魅⼒。
⼆、⽂学常识介绍
《古诗⼗九⾸》是梁代萧统《⽂选》“杂诗”类的⼀个标题,包括汉代⽆名⽒所作的19⾸五⾔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九⾸,不必⼀⼈之辞,⼀时之作。
⼤率逐⾂弃妻,朋友阔绝,游⼦他乡,死⽣新故之感。
或寓⾔,或显⾔,或反复⾔。
初⽆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公表达感情的⽅式是什么?其⽬的是什么?
(提⽰:⽅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的是“遗”远⽅的“同⼼”者)
明确:中国⼈民很早对于⾃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然的爱与对⼈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起。
古代⼈送给最亲爱的⼈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银珠宝,⽽是⼀株花或是⼀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枝柳条送给远⾏的⼈,远⾏的⼈为了表⽰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枝梅花给他。
这种⽣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传情达意的⽅式,⼀⽅⾯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烘托主⼈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问⼀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就开门见⼭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替上⽂的发展暂时作⼀结束,⼀⽅⾯为下⽂的发展作⼀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
明确:“还顾”⼀词,动作性和画⾯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情。
“漫浩浩”⼀词是写主⼈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以路途绵延⽆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公极度痛苦的⼼情,可是,这两句
并没有直接点明主⼈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公黯然痛苦的⼼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之“忧伤”。
7、试对这⾸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是意境⾼洁、清幽;⼆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认为抒情主⼈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也有⼈认为抒情主⼈公是⼥性,“涉江”者是⼥⼦,“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
你怎么看?(只要⾔之有理即可,不求统⼀)
这⾸诗写的是游⼦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
采摘花草赠给远⽅的亲⼈,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九⾸》中的“庭中有奇树”⼀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刻⾻时⾃然⽽有的⼀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浓郁的花,这⼜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的亲⼈是“⽆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转念间意识到花草⽆从寄出时,内⼼的痛苦与惆怅可想⽽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是意境⾼洁、清幽,⼀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顿感抒情主⼈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问⾃答,语⽓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词已为下⾯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词,动作性和画⾯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词,读起来即给⼈以路途绵延⽆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所思”在哪⼉?⾄此,抒情主⼈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两句,⽽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涯,主⼈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此⽣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
⽼”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消魂!
篇⼆ ⼀、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涉江采芙蓉》选⾃《古诗⼗九⾸》中的第六⾸,这是⼀⾸游⼦的诗歌。
全诗以游⼦的⼝吻抒发了对所思之⼈的想念
2、解析:
本课教学,其核⼼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理解它关键是要作者在诗歌中式如何表现⾃⼰的思想感情的。
《涉江采芙蓉》⼀诗中的抒情主⼈公到底是男的还是⼥的,如果是男的,在诗歌中⼜是怎样来表现的,是⼥的⼜怎样来理解诗歌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呢?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艺术特⾊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意象的分析,诗歌语⾔的赏析进⾏。
⼆、⽬标及其解析
1、⽬标:理解本⽂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
2、解析: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法。
《涉江采芙蓉》这⾸诗写的是游⼦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
采摘花草赠给远⽅的亲⼈,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刻⾻时⾃然⽽有的⼀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为“芙蓉”,这⼜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的亲⼈是“⽆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转念间意识到花草⽆从寄出时,内⼼的痛苦与惆怅可想⽽知了。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涉江采芙蓉》诗中学⽣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抒情主⼈公的性别的模糊以及诗歌的艺术特⾊,产⽣这⼀问题的原因是学⽣还不能完全理解这⾸诗歌。
要解决这⼀问题,就要诗歌进⾏分析,后两⾸诗歌还必须联系作者所⽣活的社会环境,其中关键是补充讲解⼀些古代常识。
四、教学⽀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在补充讲解古代⽣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PPT课件。
因为使⽤PPT,有利于学⽣直观了解,帮助他们来理解诗歌内容。
播放课⽂朗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涉江采芙蓉
(⼀)导⼊
(板书“钟嵘《诗品》:‘惊⼼动魄,可谓⼏乎⼀字千⾦。
’”)⼤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九⾸》的语⾔已经达到炉⽕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涉江采芙蓉》,体味⼀下这“⼀字千⾦”的语⾔魅⼒。
(⼆)⽂学常识介绍
《古诗⼗九⾸》是梁代萧统《⽂选》“杂诗”类的⼀个标题,包括汉代⽆名⽒所作的19⾸五⾔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九⾸,不必⼀⼈之辞,⼀时之作。
⼤率逐⾂弃妻,朋友阔绝,游⼦他乡,死⽣新故之感。
或寓⾔,或显⾔,或反复⾔。
初⽆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公表达感情的⽅式是什么?其⽬的是什么?
(提⽰:⽅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的是“遗”远⽅的“同⼼”者)
明确:中国⼈民很早对于⾃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然的爱与对⼈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起。
古代⼈送给最亲爱的⼈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银珠宝,⽽是⼀株花或是⼀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枝柳条送给远⾏的⼈,远⾏的⼈为了表⽰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枝梅花给他。
这种⽣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传情达意的⽅式,⼀⽅⾯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烘托主⼈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问⼀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就开门见⼭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替上⽂的发展暂时作⼀结束,⼀⽅⾯为下⽂的发展作⼀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
明确:“还顾”⼀词,动作性和画⾯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情。
“漫浩浩”⼀词是写主⼈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以路途绵延⽆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公极度痛苦的⼼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公黯然痛苦的⼼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之“忧伤”。
7、试对这⾸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是意境⾼洁、清幽;⼆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8.采芙蓉的⽬的是什么?
明确:怀⼈
9.“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谁在“环顾”?
明确:有许多动⼈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类。
初看起来,似乎⽆须多加解说,即可明⽩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游⼦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对“旧乡”的望⽽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疑了。
不过,游⼦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带,⼜怎么可能去“涉”南⽅之“江”采摘芙蓉?⽽且按江南民歌所常⽤
的谐⾳双关⼿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思夫⼝吻,岂可径指其为“游⼦”?连主⼈公的⾝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吻,体味⼀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丽中,荡⼀叶⼩⾈,穿⾏在“莲叶何⽥⽥”、“莲花过⼈头”的湖泽之上,开始⼀年⼀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的乐事!采莲之际,摘⼏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的⼼上⼈,难说就不是妻⼦、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袭⼈,岂不更教⼈⼼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位怅⽴般头的⼥⼦。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中的芙蓉默然⽆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张亲切微笑的⾯容--他就是这位⼥⼦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要氢的⼀朵送给“⼼上”⼈时,⼥主⼈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们总以为,倘要表现⼈物的寂寞、凄凉,是将他(她)放在孤⾝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物的凄清⼼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公独⾃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主⼈公,⽽是那⾝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灵感诮似的,正当⼥主⼈公独⾃思夫的时候,她远⽅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限忧愁,回望着妻⼦所在的故乡。
他望见了故乡的⼭⽔、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了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隔⽔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产⽣了诗之主⼈公乃离乡游⼦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了“从对⾯曲揣彼意,⾔亦必望乡⽽叹长途”(张⽟⾕《古诗赏析》)的“悬想”⽅式,从⾯造出了“诗从对⾯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曲揣彼意”的表现⽅式,与《诗经》“卷⽿”、“陟岵”的主⼈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望乡,⽗母在云际呼唤⼉⼦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主⼈公的隐去,⽽是画⾯的分隔和同时显现:⼀边是痛苦的妻⼦,正⼿拈芙蓉、仰望远天,⾝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裙,显得那亲孤独⽽凄清;⼀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回望丈夫的⾝影,那⼀闪⾯隐的⾯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峦和浩荡的江河。
双⽅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
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声凄伤的浩汉:“同⼼⽽离居,忧伤以终⽼”!这浩叹⽆疑发⾃⼥主⼈公⼼胸,但因为是在“对⾯”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个声⾳:它仿佛来⾃万⾥相隔的天南地北,是⼀对同⼼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式,便如⼭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岩匠急瀑,震荡起撼⼈⼼魄的巨声?
六、课堂⼩结
此诗的主⼈公应该是位⼥⼦,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那就错了。
马茂元先⽣说得好:“⽂⼈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
”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的苦闷、忧伤时,采⽤了“思妇调”的“虚拟”⽅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把⼀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九⾸〉》)。
从这⼀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且在虚拟中⼜借思妇⼝吻,“悬想”出游⼦“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七、⽬标检测
熟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的题。
1、简要回答诗⼈为何忧伤?
2、《涉江采芙蓉》⾥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常有的⼀种⾏为,你对这种⾏为怎样理解?
3、试写出本诗的主旨。
(不超过50字)
4、这是⼀⾸五⾔格律诗吗?为什么?请说说理由。
答案:
1、①诗⼈远离家乡与思念的⼈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都深爱和思念对⽅,但却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
荷花给⼈以清幽、⾼洁的感觉。
屈原的作品⾥也视“荷”为⾹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
因此,起
⾸“涉江采芙蓉”⼀句,营造了清幽、⾼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给⼈欣欣向荣的感觉。
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