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缘缘堂随笔是现代著名作家丰⼦恺的经典随笔,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等经典随笔集精粹。
以下是⼩编精⼼准备的读缘缘堂随笔有感,⼤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
巴⾦先⽣曾说:我的脑⼦⾥有⼀个“丰先⽣”的形象:与世⽆争、⽆所不爱、⼀颗纯洁⽆垢的孩⼦的⼼。
⽽丰⼦恺先⽣的这本《缘缘堂随笔》便将巴⾦脑⼦⾥的这个“丰先⽣”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缘缘堂随笔》是丰⼦恺先⽣的主要散⽂选。
1927年,丰⼦恺先⽣皈依弘⼀法师,也就是他曾经的⽼师李叔同,他请弘⼀法师为⾃⼰的住所取名。
尊弘⼀嘱,丰⼦恺在⼩⽅纸上写了许多他喜欢并且可以相互搭配组合的⽂字,团成许多⼩纸球。
他拿了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
遂其寓所起名为“缘缘堂”,他的散⽂集也因此名为《缘缘堂随笔》。
这本书⾥所收的⽂章并不多,但篇篇精致。
⼤都叙述他亲⾝经历的⽣活和⽇常接触的⼈和事。
⽐如由⽠⼦⽽联想到的⼈⽣⼩哲理,⽐如⼩时候在私塾⾥的趣事,⽐如做学⽣时的寄宿⽣活,⽐如看家⾥的孩⼦们欢笑嬉戏……丰先⽣⽂风率真朴素,⽽⼜常常诙谐幽默,在不经意之间令⼈忍俊不禁,然⽽欢笑之余更多的却是让⼈⾃然⽽然地就拥有⼀种安闲⽽⼜丰腴的⽣活幻想。
郁达夫曾经评价过:对⼩孩⼦的爱,是丰⼦恺散⽂⾥的特⾊。
的确,这本散⽂似乎就是写给孩童看的,⾥⾯没有暴⼒,没有欲望,没有纷争。
反⽽是雍容恬静,平和悠远。
⽂章⾥充溢的也是⾯对孩童那种真诚⽽⼜不事雕琢的笔触,这本书的取材也极为平常,所讲述的道理亦⼗分朴素。
似乎丰⼦恺先⽣在写散⽂的时候就将他的读者受众确定为⼉童,也或许,他觉得所有⼈都拥有孩⼦那样单纯⽽⼜不蒙尘的⼼灵。
读丰⼦恺先⽣的作品的时候,你会感到⾃⼰⾯对的是⼀位⼼地异常善良⽽⼜坦率的⽼者,你在听他既⽆保留,也⽆顾忌地倾吐肺腑。
他会因为⼥⼉阿宝成长为⼀个少⼥,离开⼉童时代⽽倍感忧伤。
他这样写道:“所悲者,你的黄⾦时代将要度尽,现实渐渐暴露,你将停⽌你⽣活的美丽的梦⽽开始⽣活的梦。
旧⽇天真烂漫的阿宝,从此永远不得再见了。
”“我怪怨你何不永远做⼀个孩⼦⽽定要长⼤起来,⼀刹那我⼼中感到深痛的悲哀。
”读到这⾥,⼼中难免⽣出恻隐之感,为这⼤⾃然⼈必⽣⽼病死的法则令得⼀位睿智乐天派的⽼者伤怀⽽颇感⼼酸⽆奈,于是禁不住掩卷流涕。
同样的悲伤之情也见于另外⼀篇名为《⽩鹅》的⼩⽂⾥,⽂中的⽩鹅是作者⼀位朋友送给他的,他亲⾃抱了回家,养在他在重庆⾃建的⼩屋院⼦中。
在他居住于此屋时,这⽩鹅是给予他陪伴令院⼦⾥有了⽣⽓的⼀个朋友似的所在。
⽽后,他卖掉了院⼦,将⽩鹅送给了另外的.朋友,彼时,他写道:“这感觉与诀别⼀个⼈的时候所发⽣的感觉完全相同,原来⼀切众⽣,本是同根,凡属⾎⽓,皆有共感,现在我写这篇短⽂,就好⽐为⼀个永诀的朋友写传,写照。
”丰先⽣对于万物来⾃于内⼼最初的博爱,由此可见⼀斑。
林清⽞曾经说过,从丰⼦恺那⾥,我学到了朴素。
在变幻莫测的世俗世界⾥,丰⼦恺先⽣是真实⽽⼜纯粹的。
他写⽂着笔从不追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勇之致。
纵使他会表达⼀种惋惜哀痛之情,⽽在⼤多数时候,他还是守着他寂静的家园,平静得就像是没有波浪声的湖⾯。
如渺渺清空,浩浩⼤海,平静、安详、淡泊。
宋⼭东道节度使李翱亲⾃上⼭登门造访药⼭禅师,问道,什么是“道”。
药⼭禅师伸出⼿指,指上指下,李翱毫不掩饰说:不懂。
药⼭禅师说:云在青天⽔在瓶。
指“道”在⼀草⼀⽊,⼀⼭⼀⾕。
宇宙万物
中,要做到淡泊⾼远,快乐逍遥,必须要保持本性,消除本性,消除欲望。
或许⼈们应该先⼀步找到安⾝⽴命的⽅式栖居⼤地。
让精神⽆拘⽆束地漫游于天地之间,应该是我们理想的⽣存状态。
《华严经》中有这样的四个字,叫做“不忘初⼼”。
这样断章取义的⼀句话在⽹上有诸多解释,然⽽我还是倾向于理解为“不要忘记最初时候的本⼼,就是⼈之初那⼀颗与⽣俱来的善良、真诚、⽆邪、博爱、进取之⼼”。
星⽉杳杳路迢迢,多少旧事已经消磨。
所以要感谢丰⼦恺先⽣留下这本《缘缘堂随笔》,好以此唤回世⼈⾦⼦般的⾚⼦之⼼。
如今我将丰⼦恺先⽣的这本《缘缘堂随笔》置于枕边,每每捧⽽读之,脑海和⼼灵都如冬⽇清空⼀般历历分明。
北⽃七星和北极星在它们固定的位置闪烁其辉,⽽丰⼦恺先⽣就恍如灵魂的先知,启明星⼀般地为我指引⼈⽣的⽅向。
仿佛⽆论⾛多远,都不会忘记了回家的路。
也教会我:不忘初⼼。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2】
最近看完丰⼦恺先⽣的《缘缘堂随笔》,丰先⽣豁达的⼈⽣态度,让我敬畏万分,特别是丰⼦恺先⽣那渴望再次回到童年,⼗分羡慕⾃⼰的三个孩⼦能拥有那么⼀颗⾚红的、幼⼩的童⼼。
特别是书中:“我似乎看见,⼈的⼼都有表⽪。
这表⽪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不同。
有的⼈的⼼似乎是⽤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点,然⽽真的⾚⾊的⼼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
有的⼈的⼼⽤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
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点来。
有的⼈的⼼⽤铁⽪包,甚⾄⽤到⼋重九重。
那是⽆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真的⼼的姿态⽆论如何不会显露了。
”和下⼀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连⼀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裸裸⽽鲜红的。
”这两句话深深的烙印在我脑⾥并且令我深深反思。
这两句话蕴含了鲜为⼈知的道理。
“每个⼈的⼼都有包⽪”的确就是这样,表⽪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欺骗,更脆弱,但会给⼈感觉很真实,别⼈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
⽽瞻瞻呢,却⼜不⼀样了,他那⼀颗没有表⽪的、⾚红的却是童⼼。
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颗童⼼的表现。
丰⼦恺先⽣⼜崇拜弘⼀法师,弘⼀法师是丰⼦恺先⽣学艺术的教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
他的⼀⽣,受法师影响很⼤。
还认为⼈的⽣活,可以分作三层:⼀是物质⽣活,⼆是精神⽣活,三是灵魂⽣活。
⽽弘⼀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层上,只能在第⼆层⾥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不能真正地进到⾥⾯。
丰⼦恺先⽣总是能够把任何事写的透彻,就拿吃⽠⼦这件事来说吧,作者把⽠⼦的来源、包装、形状、吃⽠⼦的⽅法全部描写了出来。
有他嗑⽠⼦时把整粒⽠⼦全部咬碎时,便会不想再去吃了,可⽠⼦那⾮甜⾮咸的⾹味会引逗他再吃,拿⽠⼦没有办法。
可再次嚼碎的时候他⼜会停下来,甚⾄把⽠⼦拿到离⾃⼰稍远的地⽅或转过⾝去,但⼜和朋友闲聊时,⼜会发现⾃⼰再次吃上了⽠⼦,⽽且已经吃了好⼏粒了。
在这之后便对⽠⼦产⽣了恐惧⼼理,不敢再吃⽠⼦了。
在丰⼦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命,能把⽂章写成这样正是我喜爱丰⼦恺先⽣的作品的缘由。
罗丹说:“⽣活中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者,⼈世并不缺少深刻,⽽是缺少丰⼦恺这样的思考吧。
读《缘缘堂随笔》读后感【3】
曾在⼩学的时候,就接触过丰⼦恺的作品。
还记得那篇⽂章的名字,叫《⽩鹅》。
⾄今还能记起他那幅可爱的⽩鹅像和那以贬代褒的⽂字。
当我每每在公园见到有⽩鹅游动,⼼中便会不由⾃主地联想到那吃⼀⼝饭、啄⼀⼝草、再衔⼀⼝泥的⽩鹅先⽣。
没办法,这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今天,当我拿到期待已久的这本书时,⼼中竟有⼀丝见到⽼朋友似的感觉。
打开书,顾不得看⽬录,随⼿翻开⼀篇,便像⼀只蚕⼀样⼤嚼起来。
他的笔调仍是那种与众不同的冷幽默的感觉,不过读起
来却⼀点也不像在开玩笑。
我以前很讨厌那种质量极差的书,但今天竟喜欢上了那种透过第⼀页直接能看到第三页的⼩册⼦。
看着看着,我发起了呆。
每⼀篇⽂章,都只有那么3、5页,可说得却都是我似乎知道⼜似乎不知道的道理。
在⼀种兴奋,怀疑与反复思考的⽭盾结合中,我看完了它。
轻轻地把书合上,却觉得每⼀篇⽂章都是⼀⾸歌,⼀⾸听上去那样熟悉的⼉歌,⼀⾸叫⼈思考的怨歌,⼀⾸记录⼈⽣的悲歌。
正像⽂中所述,孩⼦才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他们才能⽤最纯洁,最真实的眼睛看待这并不美丽的世界。
也许所谓的成熟,不过是⼀种⾃我的失去罢。
可令⼈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怀着⼀种残缺的⼼灵,去质疑孩⼦们能穿破重重迷雾的眼睛?怀着⼀种疑惑的态度,他扔掉了多数作 家喜欢的⽆病呻吟,转⽽从⼀个有着青枣⼀般眼睛的孩⼦的⾓度上,叙述那些个令他搞不懂的⼤⼈、令他搞不懂的事。
没有悲伤,没有失落,因为它们不属于⼀个尚未被世俗迷惑的⼈。
倒是我们该好好想想,是孩⼦的世界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童真不等于懵懂,或许当我们指着⼀个⼩孩,说他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们并未真正地成熟。
真正长⼤了的⼈,眼睛⾥应该是有⼀把刷⼦的。
这把刷⼦,可以描出⾃我与他⼈的区别,可以涂掉世界的丑陋,可以画出⼀个⼩⼩的世界。
我们在⼩孩⼦的眼睛⾥看到了这把刷⼦,可“⼤⼈”们呢?他们也曾有,但是,它和童真⼀起被丢在了成长的长河中。
我突然感到⼀些被我逐渐遗忘的东西⼀点点回来了。
伴着落了些灰的回忆,伴着熟悉却许久未闻到的叶间清⾹,孩童的阳光,乐观,淘⽓回来了。
在这本书⾥,我找回了⾃⼰,找回了童年,也明⽩了⼀个道理:什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的⼿中”,什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之类的话,其实是⼀样的。
它们只有⼀个意思:把握⾃⼰,相信⾃⼰,坚持做⾃⼰。
当我们明⽩了那些功名利禄、尔虞我诈背后并不是真正的⼈⽣,那些苦⾏僧⼀样的隐居者也并未真正体会⼈⽣时,我们才是真正地长⼤了。
缘缘堂随笔,发出的不仅仅是⼀时的感慨。
你从中能找到的,是你渴望已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