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第一个上级(节选)
马烽
①去年夏天,我在省水利学校毕业以后,被暂时安排到防汛指挥部去协助工作,农建局田局长是我们的领导。
这个人面色苍白,走路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吞吞地迈着八字步,讲话也是少气无力,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
②一天夜里,山洪暴发了。
我接到电话,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田副局长的房门:“老田,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支起半个身子问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说:“汽车路东。
”他听完,竟又躺下了,不紧不慢地说:“没甚要紧。
”我又急又气:“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那更没办法!反正堵也堵不住,任由它流吧。
”
③正在这时,办公室小秦慌慌急急跑进门,大声说道:“三岔河也发洪了!”他的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地“呼”一下坐了起来回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漫到龙王庙背后了。
”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
”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口村、田家庄,全体上堤。
快!”
④我刚跑回办公室,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一手拿着件雨衣,精神抖擞,满面红光。
他把雨衣一扔,抓起耳机就开始给各村打电话。
“马上接杜村,上舍……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拔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拔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耳机,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地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
⑤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
”在车上,我问他,为什么安乐庄决了口,他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他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
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秆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
三岔河不一样,洪水来源多,同时愈往下游坡度愈小。
你想想,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
⑥下了车,他走得飞快,我几乎是小跑才能追得上。
爬上南堤的时候,只见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
走到了防汛指挥部,老田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
”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马上把他请来。
”不多一会,有人扶着个白胡子老汉进来了,正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
⑦过了一会儿,堤坝决口了,堤上灯火通明,人们奔跑着,喊叫着,来来往往运送沙袋。
老姜头吆着号子,指挥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一些人填沙袋。
决口慢慢在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很快就可合拢了。
可这时水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
⑧老姜头哆嗦着爬上堤堰,气喘吁吁地对老田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老田的脸色铁青,眉眼恼得怕人,对老姜头吼道:“非堵住不可!你再胡说八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
⑨老田一面叫喊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几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
乡党委翟书记挽着一串人在对面下到河里,挣扎着往这边移动,老田和翟书记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
堤上的人都急得要命,都替他们提心吊胆。
⑩蹲在地上的老姜头,猛一下站了起来,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电线杆很快抬来了,老田和翟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
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
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
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
⑪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
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起来,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
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岸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堤逐渐在增高……
⑫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
人们欢呼起来,水里的人叫喊着爬上堤岸。
大家七手八脚把几近昏厥的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
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
⑬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慢慢睁开眼看着老姜头说道:“大叔,我骂你了,我……”老姜头哭着说:“孩子,别说这话,你骂得对……”
⑭我再一次见到老田是两个月之后了,他的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
老姜头曾告诉,老田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
那还是1954年秋天,他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落下的病。
(选自《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有删改。
)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5段“我”与老田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老田对全县的水渠情况了若指掌,业务熟练,照应了上文中他不看“我”铺在桌上的河流渠道图的细节。
B. 面对老姜头的退缩,老田严厉斥责了他;而洪峰退却后,老田第一时间给老姜头道了歉。
这两个情节既
突出了老田对前辈的尊重,也反映了老田遇事急躁的性格特征。
C.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主要围绕“告急——抢险”两个情节展开,整个情节设置波澜迭起,真实自然。
D. 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环境渲染以及次要人物的烘托等手法,塑造了老田这一典型的基层领导干部形象。
2. 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小说的第9-11段不仅描写了老田,还刻画了众人抗洪的场景,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发愤著书
张大可
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
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
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
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
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
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
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
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
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
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
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
发愤,建立功名。
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
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
《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
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义不北面于燕,自尽身亡”;田横耻于降汉,自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李广不堪“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
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至贤”,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象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然而,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更加难能可贵。
勾践卧薪尝胆,坚韧顽强,发愤雪耻,终灭强吴而称霸王,司马迁不仅许之以“贤”,还赞其“盖有禹之遗烈焉。
”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烈丈夫”。
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奉旗者数矣,可谓壮土”,但是,当他被刘邦捉拿,为人奴而不死,受辱而不羞,“终为汉名将”,司马迁赞其为“贤者诚重其死。
”这后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烈丈夫”。
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
一般世俗观点,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若被刑戮,“中材以上且羞其行”。
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在司马迁看来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
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
前已述及,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标准。
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
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
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忍辱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
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节选自张大可著的《司马迁评传》)
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发愤著书,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
司马迁就是如此。
B. 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崇高的人格。
C. 本文择取了司马迁的重要人生阶段,评述了他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史记》的内容、体例,升华了《史记》的主题。
D. 司马迁身受腐刑,使他看清了世情的冷漠和君权的残忍本质,于是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关心。
5. 司马迁在《史记》中,主要写了哪几种人物?
6. 司马迁认为忍辱负重的志士,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重返乡下
降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
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
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
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
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
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
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
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手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
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
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
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最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
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
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
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
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
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
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
我无意间发现。
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诺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
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
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萝筛。
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
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饰,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
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
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
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
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
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驱然改变了。
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
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
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
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
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
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
踏出一行脚印。
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
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
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
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足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迎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
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
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
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持了时间。
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 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
C. 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 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C.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乌杨柳、金麦红营、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
D. 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9. 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10. 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明年,秦兵遂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
赵使廉颜将,击,大破燕军于部,杀栗腹。
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节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平: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此战赵军惨败,赵国元气大伤。
B. 东向:坐西面东。
古时帝王以面朝南向为尊,公侯将相多以面朝东向为尊。
C. 随坐:因某人犯罪而使与之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也叫“连坐”。
D. 假:暂任,代理。
代理官职也可以称为:权、署、摄、辟、知、下车等。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军屡次挑战,廉颇都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以赵括来代替廉颇。
B. 赵王用赵括为将时,遭到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极力反对,赵王不听劝谏,最终造成数十万赵军被坑杀的惨痛结局。
C. 秦将白起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四十多天,赵军饥饿难耐,军心离散,赵括只得亲自上阵,与秦军搏战,最后惨死。
D. 赵军主力在长平作战,燕趁赵兵力空虚之机入赵,廉颇再次被起用,大破燕军,得到赵王封赏,门客又纷纷来投靠他。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种树郭㰆驼传》)
15. 赵母认为赵括不能胜任将领,她是依据赵括的哪些表现作此判断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②。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③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