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芜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也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消费水平以及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B .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今年2月份楼市微露回暖迹象,但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来说依然处于冬季,在国家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仍会继续下降。
C .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人类的宇航员和机器人宇航员首次在太空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D . 很多人就餐时选择洋快餐,是因为洋快餐具有相对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多年积淀的品牌信誉,但是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却对麦当劳的食品质量问题进行了曝光,可见,洋快餐并不一定安全。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三上·陕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
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
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
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
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
”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
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
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
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
经典的又一标志。
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
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
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留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
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
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例,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例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
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诲的本质特点。
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
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
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
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
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
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
B . 文学经典的重构不仅是推翻经典,更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C . 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才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D . 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经典性。
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
B . 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
C . 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
D . 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上对文学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
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
B . 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
C . 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D . 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3. (9分) (2016高二上·莆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末,散文创作空前繁荣。
其中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谓“大散文”,如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软化、细化趋向,即所谓“小散文”,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小散文”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消解了文学的审美性,而呈现出一种所谓“散文的消费性格”: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
也有人把它归纳成一种模式——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娓娓倾谈的小情调。
加上模糊不清的小感悟,给那些在快节奏、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一种廉价的抚慰。
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所谓“明星写作”。
它因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而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
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小散文”也好,“明星写作”也好,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
相反的,那些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倒是有着长久的文学生命力。
它们或者采用平实、自然的语体风格,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冬天炉边闲话、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或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流露着一种浓酽的文
化乡愁;或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文化散文的兴起,有其现实的、社会的根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艺术的含义与功能随之也发生了转换。
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放弃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文学的扭曲,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终于使散文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由于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也好,读者也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这构成了今日散文繁荣兴盛的基础。
(节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散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散文”具有情感化、软化、细化的趋向,其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B . “小散文”的“消费性格”表现为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其共有模式是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C . “小散文”虽然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它同时也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学的审美性。
D . “小散文”能给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带来廉价的抚慰,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它和“明星写作”一样,所引起的轰动热潮不会维持太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尽管具有思辨化、大型化特点的“大散文”是20世纪末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之一,但它却不像“小散文”和“明星写作”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B . “明星写作”能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又是因为它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
C . “大散文”选材多样,可以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可以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也可以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D . 因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和读者中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是因为它们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能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
B . 以往的散文创作追求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受到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的扭曲,而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C .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们审美趣味、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的变化等都对文化散文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D . 对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的探索,使散文能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4.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
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
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
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
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
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
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
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
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
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
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
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
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
“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
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
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
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
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
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
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
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
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改编自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1)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根据文章观点,李白的《静夜思》和《蜀道难》,哪一首属于大众化诗歌,哪一首属于小众化诗歌?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20·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那人也。
少孤,依族父伯仁。
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
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
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
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
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
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
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逄迎。
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诸葛恪、羊衡等才博果辨,
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
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
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亮卒,祎为后军师。
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
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论,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
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祎至,贼遂退,封成乡候。
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
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节选自《三国志·费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逼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B .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C .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D .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古代汉族男子行冠礼后,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 . 庶子,此处指中国古代官职,始于周代。
汉为太子属官,称太子庶子、太子中庶子,魏晋南北朝沿置。
C . 延熙,后主刘禅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 益州,古代九州之一。
《尚书.禹贡》记载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费祎修养较深,行事沉稳。
费祎与董允一同乘坐简陋的车子去参加许靖儿子的葬礼。
董允面有难色不愿上车,而费祎率先上车且沉静如常。
B . 费祎能力突出,深得器重。
费祎深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并委派他出使吴国。
费祎凭借着出色的口才,使得善于诘难的诸葛恪等人也不能占据上风,得到孙权的赞赏。
C . 费祎机智聪明,善于调解。
魏延与杨仪反目成仇,每次一见面都争论不休。
费祎对他们分别劝解,晓以利害,在诸葛亮去世后,让两人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
D . 费祎气度不凡,功绩突出。
魏军来犯,来敏在双方对弈活动中察探费祎,费祎面无厌倦之色;退魏军后封侯,主持国事功绩名望与蒋琬相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②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20·徐汇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渡青草湖①
(南朝陈)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②。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③。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④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⑤?
【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
②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
杜若:香草名。
《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
③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
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
④逗:停止。
⑤讵:犹“岂”。
《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一苇”指小船,“杭”即“航”。
(1)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A . 王之涣的《凉州词》
B . 左思的《咏史》
C . 柳永的《八声甘州》
D . 杜甫的《登高》
(2)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洞庭”一联点明时令,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
B . “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
C . “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
D . “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
(3)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
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三峡两岸峭壁相连,以致于难见日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6高一上·湄潭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選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________。
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
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
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②________。
因此,
③________ ,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9. (5分) (2015高一上·宝安期中) 阅读下面新闻的主体部分,写出新闻的导语。
瑞士黑猩猩自制武器攻击游客
这只雄性大猩猩叫“圣帝诺”,于1978年出生在德国慕尼黑动物园。
在5岁的时候,它被转移到了目前所在的瑞士动物园。
据工作人员介绍,有一天他们发现“圣帝诺”总在动物园关门后收集石子,还用泥土自制一些盘状物,神态镇定自若。
当第二天游客们进入园子后,他就将这些“武器”掷向围观的人们。
科学家认为,这只黑猩猩的行为证明了“人类并不是能够计划未来的唯一生物”,而且是目前找到的、证明上述理论的最有力的证据。
此前,人们一直认为,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重要标志就是计划性。
主导这项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