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人教实验知识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人教实验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人教实验知识精讲
一。
教学内容:
期中试卷
二。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高中语文试题结构
〔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泄露. (lòu) 叱.骂(chì) 拘泥.〔ní〕怅.然若失〔chàng〕
B。
逮.捕(dài) 窠.臼 (kē) 洗漱. (sù) 强.词夺理(qiǎng)
C. 眩.晕(xuàn)脊.髓(jí)谰.言(lán)婀娜.多姿 (nuó)
D。
强劲. (jìng) 依偎. (wēi)结束. (shù)间.不容发 (jiā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摩擦斑澜含辛如苦匪夷所思
B. 缉拿雾蔼亦真亦幻苍海桑田
C. 哀悼咳嗽风驰电掣筚路蓝缕
D. 馨香慰籍呕心沥血光采照人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市各所高校的招生计划经市教委统一之后已开始执行.
②一踏上这块土地,曾经的一幕幕立即在我的眼前。
③法律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的兄、姐,有________的义务。
〞
A. 审定浮现扶养
B. 审定呈现抚养
C。
审订呈现抚养 D. 审订浮现扶养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黄淮海麦区的小麦生产,由于加强了春季管理,目前长势良好。
B. 靓靓牌休闲女装,在款式上、质量上、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
C。
中国的青少年对法国最著名的童话书《小王子》是不陌生的。
D. 这次会议讨论了如何提高市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同学们背着书包,精神抖擞、生机勃勃
....地来到学校,参加新学期的开学典礼。
B。
我不愿见孙舞阳,我讨厌她那不可一世
....的神气.
C。
听了这句话,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嫣然一笑
....,转身走了.
D.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生前所获的歌剧奖项擢发难数
....。
二、文言文〔10分,每小题2分〕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子退
而自察
....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
之。
〞景公许之。
于是明年上计①,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
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
..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
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
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寡人无复与焉。
〞
〔选自《晏子春秋》〕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政绩。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景公召而数.之曰数:屡次
B.而君反以罪.臣罪:责怪
C.仓库少内.内:交纳
D.便.事左右便:随即、就。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臣请改道易行
....改道易行:更改行事的方法。
B.子退而自察
..自察:亲自考察.
C.货赂
..不至货赂:钱财礼物.
D.再拜,便僻
..便僻:恭顺的样子。
8.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寡人将加大诛于子〔2〕寡人无复与焉()
A.我要大大地追究您的责任我不再干涉了
B.我要大大地追究您的责任我不再指责了
C.我要对您大大地责罚我不再指责了
D.我要对您大大地责罚我不再干涉了
9.以下六句话,全都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有关的一组是 ( )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③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⑥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③⑥ D.②⑤
1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受到景公赞扬,后改道易行,却受到景公责怪。
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
景公醒悟。
B.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却受到景公赞扬。
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
景公醒悟.
C.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受到景公赞扬。
晏子愿为景公终身效力。
D.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受到景公赞扬。
晏子愿为景公终身效力。
三、默写〔5分〕
11.但我不能放歌,。
12.开荒南野际,。
13.捐躯赴国难,。
14.,使我不得开心颜!
15.人生如梦,。
四、诗歌鉴赏。
〔20分,每题2分〕
16.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与大多数“执手相看泪眼〞离别诗不同,此诗开篇连用了三个“轻轻地〞,便定下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B.此诗比喻恰切,尤以“新娘〞喻“金柳〞为胜,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C.“寻梦〞指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这一细节突出体现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D.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热烈而有分寸,不是直白的显露,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7.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打江南走过〞中的“打〞字,既随意,又亲切,显示了作者非常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B.诗歌的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了“你〞思念“归人〞时的孤寂的心境。
C.“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写的是“你〞因不见“归人〞而心中了无春意,这样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D.全诗情感真挚热烈,直抒胸臆,以极细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古典女子对归人不归的深深怨恨。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相信未来〔节选〕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
..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北京
18.诗歌前三节末尾都出现了“相信未来〞,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在文革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相信未来.
B.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诗人相信未来的执著。
C.“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年轻。
D.作者相信年轻的生命经过无数次的迷途、探索、失败,一定能正视残酷的现实,克服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这是一首诗〔体裁〕,作者是,字。
21.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概括诗中体现了诗人的哪些“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2.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A.竹喧归浣女,莲动渔舟下
B.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3.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①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①节: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②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载:云中太守魏尚驱虏有功,但因过被文帝降罪,冯唐竭力为他辩白.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③天狼:星名,主侵略,这里代指辽和西夏。
24.这首词的题目是,属词典范之作。
25.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B.上片写出猎,词人想象“孙郎〞〔三国时代的孙权〕弯弓射虎,意气风发.
C.下片写请战,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情怀,抒发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8分〕
说诗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①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乃永垂于千古。
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于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
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
《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
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
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
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②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
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
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
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
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
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
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③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
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
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①荆轲,战国时卫国人.称荆卿,为燕太子丹客。
受命赴秦刺秦王,事不成而被杀.《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将入秦,燕太子丹及众宾客白发冠而送之。
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②南朝·谢灵运《岁暮》诗句“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
③专诸,春秋时吴国人。
吴公子光阴谋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荐专诸于光。
僚十二年,光具酒请僚,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立死。
专诸为僚之随从所杀,公子光遂自立为王。
26.作者引经据典探讨“萧萧〞一词的情感意蕴,下面不属于其中意蕴的一项是〔〕〔2分〕
A.高秋之意 B 辽阔之境 C 杀伐之气 D 刚劲之势
27.以下各项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再读却索然无味,是因为这些作品的作者心术不正,以欺骗他人的感情为乐事.
B.作者认为诗歌之所以能超越时间和空间而获得普遍永久的艺术魅力,是缘于“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
C.荆轲在诗中成就了自己的壮士胸怀,而这一胸怀,每一个面对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的人都必能拥有.
D.同为身死,功成的专诸被人遗忘,事败的荆轲却被人赞美,说明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更看重其内在的人格光辉。
E.作者在赏析《易水歌》时,善于旁征博引,并展开合理的联想,传达其对艺术、人生、生命的感悟。
28.文章第三段结尾说“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地方?既“短暂〞,又何谈“永生〞?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12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
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
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
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任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
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降临。
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感叹。
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 4 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
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最精彩的一笔是挖葑泥筑堤。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
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
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你在堤上流连。
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
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
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
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略有删改〕
29.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通过对苏东坡治理西湖经历的描述,赞扬了他出众的文化贡献,更赞扬了他伟大的人格、博大的胸怀。
B.与白堤的热闹相比,苏堤则显得幽静甚至冷寂。
这冷寂正是东坡一生屡遭贬谪后心情的写照。
C.文中两次提到伞是丝绸做的,流露出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切认同和自豪。
D.作者认为屡遭贬谪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苏轼流芳百世的文名.
E.文章结尾处提到岳飞绝非闲笔,是为了与苏轼人格形成较明显的对比。
30.文章开头写白堤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题目“宋朝的雨〞中的“雨〞有哪些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工程师、巨儒政治家……〞。
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对苏轼的看法。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5分〕
33.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走过三月桃花风,八月梅子雨,十月桂花香,天苍地黄,落叶飘零。
抖落一身翠绿的语言,老干新枝一身轻松一派漠然,孤独地站在秋阳下,拨着微风,疏影横斜,衰草连天。
岁月在枯荣与沉浮中穿行,风与树在摇曳和厮磨中交谈,。
A. 一种苍凉的声音,一种落寞的风景,一种惆怅的情绪。
B. 一种苍凉的声音,一种惆怅的情绪,一种落寞的风景。
C. 一种落寞的风景,一种惆怅的情绪,一种苍凉的声音。
D。
一种惆怅的情绪,一种苍凉的声音,一种落寞的风景。
34.请在横线上补出适当的语句〔3分〕。
在宁静的西湖畔,凝视着波光潋滟的水面时,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我的心里回响着音乐。
,,我的心里回响着音乐。
七、作文〔30分〕
美洋溢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以审美的眼光观照世界,以富于美感的笔触描绘世界,高山大河、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人文景观乃至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为美的使者,给人带来一份愉悦、一份陶醉。
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新课导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极美处不仅在于脱俗的文字,更在于文字下作者那忧郁含蓄的情感。
常识填空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创作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基础知识.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
〔二〕阅读课文。
全文共10个段落,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
试题答案
一、1.D A 拘泥.〔nì〕;B洗漱. (shù);C 脊.髓(jǐ)。
2。
C A斑斓含辛茹苦 ;B 雾霭沧海桑田;D 慰藉光彩照人。
3。
A
审订、审定
审订:审阅订正。
订正,主要指文字上的改正.如“审订书稿〞,意即对书稿进行审查、修改.
审定:审查决定。
审,审查核对。
定,决定;定稿。
审订与审定都是动词,都含有审查、审阅的意思。
审订侧重在“订〞,即修改、订正其中的差错,不强调意见的最后确定;审定侧重在“定〞,即审查后作出决定、评定,强调意见的最后确定。
如是书稿,审定意即定稿,可以付印;如是计划,审定意即就可实施。
浮现、呈现
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有时可换用,也有区别。
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如:几盆花迎着朝阳,呈现出勃勃生机。
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
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如:童年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扶养抚养
都有供养的意思.但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只能用“扶养〞。
“抚养〞除“养活〞的意思外还包括教养、爱护的意思。
4.C.
A “小麦生产〞与“长势良好〞搭配不当。
B 重复。
“堪〞即“可以〞;
D 宾语残缺.“这次会议讨论了如何提高市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问题。
〞
5.B。
A 生机勃勃、生气勃勃
词义大致相同,有时可通用.但两者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生机勃勃可形容自然现象,也可形容社会现象;生气勃勃也是既可形容自然现象,又可形容社会现象.这两个成语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但生气勃勃还可形容人,而生机勃勃却不宜形容人.这两个成语在这一点上又是有区别的。
C “嫣然一笑〞形容笑得妩媚动人,仅用于女性.
D “擢发难数〞意为拔下头发来数也数不清,形容罪恶多得数不过来.
二、文言文
6.A〔数落、责备。
〕
7。
B〔反省自己〕
8。
D
9。
C〔含有①、②、④的项不选〕
10。
B
三、默写
11.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12.守拙归园田
13.视死忽如归
1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5.一樽还酹江月
四、诗歌鉴赏。
〔20分〕
16.C〔“寻梦〞只是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并不能表现出“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
17.D〔此诗并不是直抒胸臆,而且女子对归人并无怨恨。
〕
18.修辞手法:反复。
作用:反复咏唱“相信未来〞,突出强调了作者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坚信理想一定能实现。
19.C〔“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作者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著、神圣而又充满希望.〕
20.七言律杜甫子美
21. 韶华易逝,壮志难酬;漂泊无定,作客他乡;年老多病;独自登高;时世艰难;因病戒酒。
22. C
23.扣住“诗中有画〞谈即可。
24.《密州出猎》豪放
25.B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26.C〔无杀伐之气,而有悲壮之情〕
27.A、D〔A句:不是因作者心术不正,而是因其易于意气用事,而难免嚣张夸大、一时冲动,于是难辨真伪,自欺欺人原非本心;D句: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所以更怀念荆轲,正是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
28.一问:“在这里〞指的是在“文艺上〞.
二问:生命虽说短暂,但我们可以通过文艺〔诗歌〕进入到“更辽阔的世界〞,找到心灵的“广漠原野〞,与千古人物对视沟通,从而获得“永生〞。
29.B、E〔B项的结论无中生有,文中没提。
E项,提岳飞是为了映衬苏轼精神,苏轼、岳飞两个星座都会光照千秋。
〕
30.用白堤的热闹衬托苏堤的幽静、冷寂。
31.自然界的雨;历史上那些“人杰〞用“智慧和生命〞为百姓造福、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传统〔精神〕.
32.言之成理即可。
〔文才;为政能力;博大胸怀等。
〕
六、语言表达〔5分〕
33。
A 因为风与树在交谈,所以先说声音,是听觉的角度;接下来风景是视觉的角度;最后从所听所见,感受到情绪〔具体到抽象〕。
34。
在神奇的九寨沟,欣赏那些水晶一般清澈晶莹的流水时,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在巍峨的峨眉山顶,俯瞰着在翻腾的云海中起伏的群山时,我的心里回响着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