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七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非选择题
1.(2018某某师大附中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赋役改革自宣德年间开始,发展到万历初年“一条鞭法”向全国铺开,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

明代赋役改革以来自民间的某某货币化作为前导,具有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所以通过地方一系列赋役改革,最终导致“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役某某化,顺理成章地确立了税收和徭役的货币化。

这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重要进程。

在16世纪初,中国与世界接轨,体现在市场的连接,推动了某某货币化加速进行。

明代赋役改革“一概征银”,这是中国税收制度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中国徭役制度由力役向货币替代转变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直接推动了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农民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获得独立的自由雇工的身份。

这一重大变革,无疑就是英国历史法学家亨利·梅因所谓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也无疑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人的依附关系向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变,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成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

……改革推动了农业产品必须投放市场,从而促进了农业商品性生产,农民生活日益与市场相联系,使从事工商业更为有利,从而为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摘编自万明《某某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赋役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赋役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9分)
答案(1)特点:时间长;某某货币化;赋役征银;由地方到中央(自下而上改革)。

(2)影响: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发展;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为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条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帮、市镇的大量兴起;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2019某某某某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了一时权倾朝野的大冢宰(官名,总领百官)宇文护,将北周的实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周武帝取消了府兵兵源的民族限制,规定境内凡男性悉可为兵,改诸军军士为待官。

建德三年(公元
574年),“禁佛、道二教,经书、佛像尽毁,并令沙门(和尚)道士还俗为民。

”。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下诏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不问官私,并宜放免”为编户百姓。

北周灭北齐后,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

此外,针对世族大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的情况,北周武帝规定:凡“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

于是“民役稍稀,租调日增,兵师日盛”。

——摘编自X岂之《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

(9分)
答案(1)措施:改革兵(军)制;禁传佛教和道教,强制和尚与道士还俗;释放奴隶为自由百姓,限制土地兼并和人口瞒报,打击豪强世族。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2019某某某某模拟)[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

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逐步初具雏形,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X志鹏、赵鲲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
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7分)
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原因:西方某某思想的传播,某某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清末新政的实施。

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

4.(2019某某长郡中学周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

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

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

1912年某某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

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某某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
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10分)
答案(1)不同:清末采取改良的形式,民国以革命的形式对旧教育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批判。

(2)意义:对教育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建立了将广大人民作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促进
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倡导思想自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起了推动
作用。

5.(2019某某某某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公民的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是得到了承认和保障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1954年《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都专门写进了要保障人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1955年6月,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对流动和迁徙本身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

基于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此前此后的几年间,户口迁移频繁,仅1954—1956年就达到7700万人。

然而,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12月,连续发布了9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

1958年1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意图在公布的《中华人民某某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

正是因为这一规定,占总人口85%的农民——随后不久便是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失去迁徙的自由。

——摘编自X某某《迁徙的自由是如何失去的——关于
1950年代中期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影响。

(8分)
答案(1)原因:减轻城市压力、维护城市安定;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2)影响:为农村保留了大量劳动力;使广大农民失去迁徙自由;加剧了城乡分割局面;延缓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