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谪亲厮混懵懂偏僻乖张
B . 诽谤作揖拭泪蘖根祸胎
C . 翠幄潦倒盥洗姣花照水
D . 怯弱别致颦蹙膏梁子弟
2.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现在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百姓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守着电视机过年的观众日渐减少,“春晚”真叫人担忧。
央视春晚都扛不住,更何况鱼目混珠的地方春晚。
B . 仿古建筑虽然也雕梁画栋、黄瓦红墙,但是缺少基本的古建筑常识,不伦不类,令人贻笑大方,不宜提倡。
C . 《红楼梦》里贾赦竟打上了鸳鸯的主意,鸳鸯说:“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娘不成?”
D . 由于这个楼盘前临碧水背靠青山,环境十分优美,销售场面非常火爆,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
3. (2分) (2017高二上·枣庄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伊拉克国会国防安全委员会主管扎米里说,为了对抗可能遭遇的生化攻击,恐怖组织目前正致力于生产和研发化学武器。
B . 上世纪60至90年代,上海滑稽戏发展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不少滑稽戏的“老套子”和剧目都成为各地剧团模仿的对象。
C . 警察约于当地时间19点30分左右在列日地区发现了制造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疑犯阿布德斯拉姆,他当时正在驾驶一辆宝马汽车。
D . 据中国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秋季)》显示,四季度中国所面临的外贸形势
依然严峻,外需疲弱、内需不振。
4. (2分)下列关于名著《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
在怡红院里,林黛玉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B . 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C .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D .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金玉缘》。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5. (6分) (2019高二上·揭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
在内忧外患之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国家理论成为人们从理论探
讨与救亡实践来更新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资源,并使之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
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的一次自救。
这也是中国近代国家的开端,中国人以此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通过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两者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社会稳定时期,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支持国家社会建设的作用。
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
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阶层多级化,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需要以更加深沉的忧患意识、清晰的责任意识与远见来凝聚共识,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张倩《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是互相支撑、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B . 近代以来,人们的忧患意识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
C . 忧患意识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有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也表现为保守性观念愈发顽固。
D . 忧患意识始终贯穿于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这条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突出近代忧患意识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的差异。
B . 文章就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的复杂影响从两个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相互转变的问题进行论证。
C . 文章通过典型的事例,论证了忧患意识的有关问题,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 . 文章围绕“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这一论点,从忧患意识的近代特征、近代转变以及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忧患意识的转变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从“天人合一”文化理念转变为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取向。
B . 中华民族面对内忧外患,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说明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
C . 无论在社会稳定时期,还是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 . 面对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的今天,仍然需要有深沉的忧患意识。
6. (18分) (2017高一下·徐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用5分硬币换来祖母临终前的一段光明,我觉得也算是蛮值当的。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
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
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
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
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
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
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
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1)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7. (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来,遂共酌。
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B .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C .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D .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
B . 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
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
C . 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
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
D .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 . 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 . 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 . 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②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19高三下·长春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酬周参军
吴均
日幕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B . “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适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寥落的心绪。
C . “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深深寄寓不平之气。
D . 全诗以忧怀开端,以饮酒抚琴收结,又兼寓情于景,语言古朴刚劲,情致清拔高远。
(2)同为酬答诗,吴均的“且当对樽酒”与刘禹锡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所含的情感、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9. (6分) (2020高二下·合肥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语句表现大鹏一飞冲天的磅礴气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论语·述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与《道德经》中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都是强调从善改恶。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章。
六、语言表达 (共3题;共11分)
10. (5分) (2019高二下·淄川月考) 下面是某同学在生活中的语言交际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昨天上午,我到你家拜访了你家父。
没想到,一进寒舍,他在家恭候多时了。
临走时,我把大作送给他,说有
问题还会来垂询,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11. (1分)(2019·南开模拟) 阅读下面翁同龢的《江行》这首诗,根据诗意,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准确、连贯、生动的语言,整散结合的句式,80到100字,描绘诗中画面。
江行
翁同龢
风帆一片傍山行,
滚滚长江泻不平。
传语蛟龙莫作怪,
老夫惯听怒涛声。
12. (5分)(2020·甘肃模拟)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很多研究证明,喝茶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功效,还有抗辐射、调节血脂、强健骨骼、抗氧化等作用。
①,因时而异。
不同体质的人群所喝的茶也不尽相问。
未发酵茶具有清热、利尿、生津等作用,但因为偏凉,胃寒成慢性胃病人群不宜饮用。
而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和后发酵陈茶有消食去滞、助消化、提神等作用,这些茶性味平和,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群,② 。
春夏两季,可以喝绿茶和乌龙茶,能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
秋冬季节,适合喝红茶或普洱茶,这两种茶是温热性质的,③。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3. (5分) (2019高三上·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 庄子《逍遥游》陶潜《桃花源记》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
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
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5-1、
5-2、
5-3、
6-1、
6-2、
6-3、
6-4、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7-1、
7-2、
7-3、
7-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1、
8-2、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9-1、
9-2、
9-3、
六、语言表达 (共3题;共11分)
10-1、
11-1、
12-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