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福建省数学(理)试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14分)由Fe2O3、Fe、CuO、C、A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粉末,取样品进行下列实验(部分产物略去):
(1)取少量溶液X,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
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不含有的物质是(填写名称)______________。
(2)Z为一种或两种气体:
①若Z只为一种气体,试剂a为饱和NaHCO3溶液,则反应I中能同时生成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检验该反应还原产物的实验方法
是。
②若Z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试剂a为适量水,则Z中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_____。
(3)向Y中通入过量氯气,并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填写离子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Y中的溶液,调pH约为7,加入淀粉KI溶液和H2O2,溶液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当消耗2 mol I-时,共转移3 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取原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若溶液中一定不会产生Y中的红色固体,则原样品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组合是(各组合中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5分)
(1)工业上冶炼铜的方法之一为:
Cu2S(s)+2Cu2O(s)=6Cu(s)+SO2(g)△H=a
已知:①2Cu(s)+1/2O2(s)=Cu2O(s)△H1=-12kJ•mol-1
②2Cu(s)+S(s)=Cu2S(s)△H2=-79.5kJ•mol-1
③S(s)+O2(g)=SO2(g)△H3=-296.8kJ•mol-1 则a
=。
(2)将不同量的CO2(g)和H2(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2CO2(g)+6H2(g)CH3CH2OH(g)+3H2O(g).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实验组温度℃起始量/mol 平衡量/mol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CO2 H2 H2 C2H5OH
1 650
2 6.8 2.0 0.8 6
2 900 2 4.4 2.0 0.4 3
3 900
4 8.8 c d t
①实验1中以v (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②9000C化学平衡常数为第3组与第2组相比CO2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不变”不能确定)。
提高氢碳比[n(H2)/n(CO2)],平衡时乙醇的体积分数将(填“增大”“减小”“不变”“不能确定”)
③某实验小组依据乙醇燃烧的反应原理,设计如右图所示的电池装置。
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为。
(3)CO2在自然界循环时可与CaCO3反应,CaCO3是一种难溶物质,它的Ksp=2.8×10—9。
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可形成CaCO3沉淀,现将
等体积的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若Na2CO3溶液的浓度为
2×10—4mo1/L ,则生成沉淀所需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
为。
28 . (14分)
已知HCOOH是无色液态有机一元弱酸,熔点5 0C,沸点101OC有刺激性气味,有还原性。
其钠盐HCOONa易溶于水。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两个实验。
实验一:可供选择的试剂:蒸馏水、酚酞试液、碘化钾淀粉溶液、稀硫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甲同学设计了一个简易实验:鉴别甲酸钠和氯化钠。
请完成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乙同学拟用下图制备CO,并验证其还原性。
制备原理如下:
(1)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2)d装置可以证明CO的还原性。
加热还原CuO之前必须______;
实验三:NO会破坏臭氧层。
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NO和CO转变成CO2和N2,其反应为:2NO(g)+2CO(g) 2CO2(g)+N2(g) △H<0
《实验设计》控制NO、CO的浓度,恒定实验温度在2800C和3500C(其余的实验条件见下表),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实验
λ编号λ实验目的λT(℃) λNO初始浓度
λ(mol/L) λCO初始浓度
λ(mol/L) λ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 λ达平衡
λ所需时间
λⅠλ为以下实验作参照λ280 λ
1.20×10-3 λ 5.80×10-3 λ82 λ
16分
λⅡλλλλ
λ280 λ 1.20×10-3 λ 5.80×10-3 λ124 λ
λ10分
λⅢλλλ350 λ 1.20×10-3 λ 5.80×10-3 λ82 λ
λ4分
①请在上表空格中填入实验目的。
②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上表中的三组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N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图,并标明各条曲线的实验编号。
29.(9分)下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该装置置于20℃环境中。
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2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的位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吸收的光能转化途径是。
(2)若将图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换成等量清水,重复上述实验,20分钟后,要使水滴维持在X的位置上,针筒的容量(填需要或不需要)调节。
(3)若以释放出的氧气量来代表光合作用速率,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
是mL/h。
(4)若将图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换成等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在20℃、无光条件下3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1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的位置。
则该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是mL/h。
(5)如果在适宜光照下将该植物的叶片上涂上一层凡士林,针筒的读数大幅度变小,原因是。
30.(8分)依据下图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下图是有关生长素的某些实验,请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由①②实验现象可以推测出;
由②③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②③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
③④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
(3)某同学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他选用了某植物的胚芽鞘作
为实验材料,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IAA溶液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
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_____ 。
编号 1 2 3 4 5 6
IAA溶液浓度(mol/L)0(蒸馏水)10-12 10-10 10-8 10-6 10-4
胚芽鞘增长相对长度 2.6 3.2 3.9 5.1 3.1 1.8
31.(10分)图甲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示意图,图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甲乙
(1)在图甲表示的生态系统中,C→A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______形式进行的。
图中B→C表示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
图中能构成群落的是(填字母)。
若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
kJ。
(3)如果用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请将碳循环示意图中相应的字母填在图中对应的营养级中___________ 。
(4)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下田拔草、捕捉害虫、喷洒农药,目的是___________。
(5)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______________。
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______________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32.(12分)果蝇具有个体小、易饲养、繁殖快等特点,是遗传研究的好材料。
(1)已知果蝇的灰身(B)与黑身(b)为一对相对性状,直毛(F)与分叉毛(f)为一对相对性状。
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F1类型和比例:
灰身、直毛灰身、分叉毛黑身、直毛黑身、分叉毛
雌蝇3/4 0 1/4 0
雄蝇3/8 3/8 1/8 1/8
①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
②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杂合体所占的比例为。
(2)研究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E)对截毛基因(e)为显性。
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Y
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则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有种。
现有各种纯种果蝇若干,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①实验方法:选用纯种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则雌、雄两亲本的表现型分别
是。
②预测结果:若子代雄果蝇表现为,则这对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3)研究一个自然果蝇种群时发现,环境温度40℃时,灰身杂合(Bb)幼虫发育的果蝇表现为黄身,黑身(bb)幼虫发育的果蝇无繁殖能力。
①黄身类型果蝇的出现说明。
②纯种灰身与黑身果蝇作为亲本杂交得F1,F1幼虫在环境温度40℃条件下培养成成虫
若干,并在此环境条件下自由交配发育繁殖,则F3的表现型及比例。
③果蝇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传递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