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教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
的应用探索
刘艳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以用户为中心的同理心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教会学生挖掘用户真实内在需求,培养学生关注当下,关注未来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情景体验;同理心;用户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J5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2-022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2.111
一、前言
目前,《设计心理学》课程依然主要集中开设在国内本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视觉传达专业开设此课程的学校还不太多,可以借鉴的课程教学模式、可参考的书目及应用文献资料也显得相对较为匮乏,传统课堂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教学机械、理论与实践割裂、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能不能最大化等问题,笔者尝试不断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采用设计由易至难的学习目标任务课题结合同理心A+2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设计心理学的相关基本原理①进行探索式学习。

设置的多维度调研课题任务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同理心习惯,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设计心理学课”课程教学的内容安排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②如表格所示,以“概念导入——
—“第一现场”情境体验——
—同理心调研实验——
—深度综合分析、挖掘用户需求四个教学环节进行,按照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制定由浅入深的不同的、多个课题调研任务内容,将学生以优势互补的原则划分为多个5-7人的小组团队,要求小组团队进行明确分工(文案、摄影、后期剪辑、设计等),共同讨论设计调研计划,形成团队,以提案汇报的方式呈现调研成果,教师通过即时答疑与课堂讲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心理学中用户体验、用户行为模式、用户心理需求等相关概念的学习。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不同阶段过程中的应用
(一)概念导入
设置的任务课题以发现问题为主,放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讲授概念的模式,从身边所熟知的的相关设计物品入手,从难度较低的“寻找设计问题”的任务开始,近距离地观察那些不好的设计给人们的使用体验所带来的误导以及困惑,侧面激发学生的同理心的创建,建立和用户一起,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习惯③。

例如,课题任务为收集、寻找在使用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痛苦或困惑体验的设计,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并进行一定的观察和分析找到困惑的具体问题所在,此阶段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对设计事物和自身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关注与思考。

(二)情境体验
对用户使用情境的学习意味着对设计的使用情境进行真实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还原设计的“第一现场”,这个阶段的课题任务难度升级,任务课题要求学生对前一阶段发现的问题展开深入观察和剖析,鼓励调研小组对设计的使用情境进行“还原”——
—通过拍摄、录影等手段来观察记录用户的行为、和行为所发生的使用现场情境,对人机交互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生理尺寸、使用现场情境进行深度观察并进行后期分析研究,掌握“第一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将心比心的、感同身受的将用户体验和用户行为的真实状况形成各种数据,这个阶段的课题调研任务设置,改变的是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使学生养成从点滴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好习惯,并开始逐步建立对于设计问题全方位、有深度的思考。

(三)同理心调研实验
在教学当中,通过同理心A+2模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站在同理心的高度,和用户尽力保持一致,听用户所听,行用户所行,感用户所感,重新审视设计师与消费者或使用者的之间的关系和定位。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启发为辅,鼓励学生主动学会并养成自由转换身份、转换视角的同理心习惯。

比如,安排对现实环境的即兴观察、体验任务,学生与老师转换身份,要求学生以老师的身份、视角和状态体验教室环境及教学设备等存在的设计问题,代替老师完成从进教室、授课、上课到下课的每一个行为过程,想老师之所想,感老师之所感,启发学生的同理心和移情能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老师所遇到的各种产品所带来的使用困扰及“痛点”体验。

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课题任务项目,每一个阶段都要求学生充分体验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方法,比如:钱包的功能分区设计这一调研课题,让学生重新审视并思考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存
作者简介:刘艳(1976-),女,湖北恩施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设计心理学、版式设计、品牌策略、广告设计等。

22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04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文教研究
在于我们身边的设计细节,放大那些我们忽视过的好的亦或是坏的设计体验。

每一个钱包对于使用它的不同用户都存在着不同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心理,和使用需求,插卡区的结构如何设置?卡槽和卡槽间的间距究竟和手部取卡的舒适度有着怎样的关系?卡槽的数量究竟设计多少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党”和“上班族”的不同需求?……从一个钱包的功能分区课题调研里,安排不同的同理心调研实验手段,比如,观察某一个特定用户的体验,尝试营造相同的使用(空间、时间、环境、个人状态、心理等)情境,由同学们分别以该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体验感受,使用不同的实验手段记录这些体验可形成的各种可提取的数据,从中找到形成设计问题的原因。

高度强化的同理心A+2模式的训练使学生充分理解换位思考对于用户体验感知的重要性,启发学生研究用户的行为模式产生的原因和意义,关注人们做了什么(以及没做什么),倾听他们说了什么(以及没说什么)④完成从行为到生理再到心理的了解、认知和学习,使学生养成一个设计师应该有的——
—从用户的视角观察体验设计存在的问题,与用户共同设计,并感同身受、理解用户的好习惯。

(四)深度综合分析、挖掘用户心理需求
此阶段的课题任务进入全方位的难度升级阶段,目标重心以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为主,课题要求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挖掘设计背后隐藏的用户真实需求,培养学生有逻辑、多维度、整体思考的设计思维习惯。

例如糖果包装开启的课题任务调研,要求同学们定位一款糖果的包装开启设计,从产品的背景、特性及物理性结构出发,按照不同的使用人群、不同的使用习惯以及不同的使用情境系统逻辑地对开启的设计进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结合利用还原“第一现场”的方法,结合同理心实验手段制造、观察、体验、论证不同使用者对同一产品或不同类型产品的不同体验感,还原用户体验,综合所有记录、分析形成差异的数据,真正挖掘、查找出该包装开启结构设计的痛点所在。

在这样的综合性课题任务的练习当中,所有同学都主动参与并潜移默化的完成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些难以理解的、枯燥的设计心理学相关概念的深入学习,从实处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辨能力和自觉创新能力。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考核设置
“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要求所有调研小组用提案汇报的方式展示课题调研任务成果的作业,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分工与合作,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项目调研既要求同学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任务角色,又鼓励学生轮流担任提案汇报人,课堂学习氛围活跃,综合培养、锻炼了学生对于多媒体演示技术手段的掌握、现场提案实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考核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执行达到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欲。

五、结语
笔者通过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同理心A+2模式”进行“设计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设置由浅至深的不同课题任务目标,有效地通过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以用户为中心的同理心设计思维习惯的养成,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无趣和被动,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切实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沉浸到设计问题中去,掌握主动挖掘用户内在需求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能力和关注当下,关注未来的社会责任感。

注释:
①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②徐晓霞,焦灵俠,胡晓霞,等.MOOC(慕课)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电子测试,2020(24).
③林茵茵.心·感·动——
—同理心设计教育崭新体验[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
④蒂姆·布朗.IDEO,设计改变一切[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1.
23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