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唢呐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唢呐
陶朝晟王科贤
一、概述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很多地方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
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
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
中带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羌族唢呐在
历史的长河中以自身的曲调独特之处,深受羌族人民的喜爱,广泛
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仪式伴奏。
在吹奏唢呐的时候,常
常用笙来伴奏,因为笙可以“托腔送韵”,使乐曲更加完整、融合、流畅、舒展、优美。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带您一起去了解唢呐
的制作与使用。
唢呐具古朴性、原始性。
其吹奏技巧与羌笛有相似之处'均为
鼓腮换气,由指头弹动调整其音量和曲调。
但其音量、音感和羌
笛明显有别。
奏出的曲调明显高,给人较强感染力。
羌族唢呐长约55公分,正面和背面分别有7和1个音孔。
在过去,唢呐吹奏有
72种牌调,流传至今还有20多种牌调,一般情况下只吹奏20种
牌调为宜。
早在三国时期,唢呐就已蜚声巴蜀,唢呐乐器艺人、大师经常在都江堰一带吹奏,由于唢呐音量大,远在二三里外都能听见,其音调高吭、变化多端,深得诸葛亮喜爱。
他在成都举行大小庆典时,都要请入吹唢呐助兴,由此唢呐在蜀国极为盛行,上至朝中官员,下至草根平民,无论在节日庆典、寺庙集会或喜丧事皆有唢呐吹奏以增添活动的热闹气氛。
唢呐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音乐,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这个时期唢呐班常被县政府请去参加送新兵、交公粮、慰问军属等公益演出,1956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时,理县通化西山王文龙大师曾领队参演,在北京演奏过10多种唢呐调曲
和敲击皮鼓表演,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元帅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鼓励。
唢呐的演奏形式
唢呐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运用的地区和范围很广,除
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
在民音吹打乐或地
方戏曲乐队中,唢呐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
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面,可以演奏
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
大多用于民
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
演奏风格上大之分
南北两派。
羌族唢呐自成一派,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
指把音孔完全按满。
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
因此,拿捏唢呐的吹奏气息,也成了一门学问。
演奏唢呐往往比较费气,音
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
一般吹奏起来,不能无间歇地长时间表演,
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吹起唢呐来,互相比着较劲
的就是持久的耐力。
"循环换气法"和“鼓腮换气法”是最常见的演奏
方法,这样的吹奏能使得气息总是饱满不息,可以使乐音不间断地长
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气呵成,令听众大为过瘾。
唢呐定调的丰富,
非同一般。
多彩的调音,造就了唢呐的丰富全面。
目前的唢呐多分为
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普遍使
用的高音唢呐,低音区略带沙沙
声,发音厚实;中音区的音色则
是刚健、明朗,最擅长各种技巧
的演奏,极富艺术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畅快
淋漓;最高音则尖锐、刺耳,把握不好就会变成难听的噪音,因此很
少使用。
唢呐,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表现力更为丰富。
唢呐,羌族南部方言称之为“喇叭”(亦有称“喽嘞噗,“萨呐子),属古羌乐器的一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时化世程’唢”内随之出现并逐步运用到民间的婚丧嫁娶和各类庆典、节日活动中,无论从文化艺术性、技术艺术性、技巧艺术性等方面而言,相对
于羌笛的单一水龙声提升到与活动内容紧扣的曲调音,甚至能吹奏出
一些调词相融的乐曲,这说明唢呐在古羌笛的基础上有了飞跃的发展。
时至今日,唢呐乐器在民间乐器中仍居重要位置。
二、唢呐组成结构
唢呐,由哨子、气盘、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子上开八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哨子,木管下端装一喇叭形铜质扩音器。
杆子上装的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哨;杆下端安着碗。
音色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控制气息,吹出柔美的声音。
杆部 碗子 气盘哨子 芯子
哨子是唢呐的发振器,用芦苇
制成。
哨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青稞
杆的质量和制作工艺,选料和制作
的好坏直接影响唢呐的发音,常用
的哨子形状为布袋形。
气盘的作用在于减轻吹奏中两
唇的压力和疲劳,以便能较长时间
吹奏。
两唇顶气盘时,用力要适中,不可用死劲猛顶,气盘只是两唇的依托,不能完全依靠气盘吹高音。
芯子是哨子与杆子连接的引信,能起到调音的作用,芯子的长短、粗细直接影响到唢呐的音色、音准。
芯子上细下粗呈锥形,要与上面的哨子和下面的木杆紧密结合,不要有缝隙。
杆子是唢呐的管身,多用木制,也有用竹、铜、锡制成的,上细下粗呈锥形。
杆身开有8个音孔,加上芯子插孔、筒音孔,即“前七后一”。
制作杆的木料一般以乌木、檀木、老红木为最佳,也可以用花梨木、酸枝木、柏木、枣木等。
喇叭碗是铜质的,套在杆子下端,主要作用是扩大音量,也可以调整筒音的音高,筒音高可以将碗往下拉一点,筒音低可把碗往上移。
三、唢呐曲调类别
如今,在羌族地区遇上喜庆集会、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都要请艺人吹奏唢呐在不同的场合,唢呐吹奏出不同的曲调,大致可分婚事、官府庆宴、丧葬曲调三大类别。
1、婚事曲调类
(1)、敬神调此调曲是新郎、新娘双方家里都需吹奏的乐曲。
当新郎家里派人去接新娘时,去接亲的人未建出大门前,在房内
堂屋神位上熏起香柏枝,燃起香、蜡、纸钱,敬家神祖宗,盔此间,唢呐艺人肃立于火塘下方,面朝神龛和祖宗位吹奏一段敬神调,祈祷在接亲送亲双边活动中有神保佑出入平安一对人孙满堂
福寿边。
新娘出阁前拜家神,祖宗,父母仍需吹奏奏此乐调。
(2)、接亲调方接亲人到达新娘家大门外时吹奏的曲调。
此曲调缠绵婉转,催人泪下。
村里的姑娘们闻听接亲调,便不由
得回忆起童年时代姐妹们一起捉迷藏、玩游戏、唱歌跳舞、下地
干活缝衣等情景,情到深处眼泪汪汪。
受此感染,家中兄弟姊妹
情不白禁相互拥抱、放声大哭,难分难舍。
(3)、上套、下套调赴喜宴开席时,客人们听到唢呐吹
奏上套调时方能入席。
待头轮喜宴结束时,唢呐又吹奏下套调,
吃头轮宴席的客人便纷纷离席桌。
在喜宴中,唢呐既是吹奏助兴
的乐器,又能起到安排人们上、下席的指挥作用。
(4)、花儿纳吉调这是女方家正席夜晚,举行古规古俗婚庆
活动时,全村相好和前来赶礼的姑娘们聚会时吹奏的一种曲调,
调幽雅动听。
个个陪伴新娘的姑娘此时不知对新娘说什么才好,
便和着花儿纳吉词牌唱起民间的解盘歌等民歌,倾诉相互的情感,彼此勉励,用喜悦的歌谣欢度夜晚。
(5)、开坛祝酒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双方正席晚上
举办热闹无庆贺活动。
当晚会开始前,先由德高望重的老入开坛
致祝酒词,然后紧接着唢呐便吹奏起节奏欢快的开坛祝酒调。
家
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一边唱起解盘歌一边跳起欢乐的锅庄直至
通宵达旦。
(6)、催亲调此曲调意在催促新娘及主家做好出亲的准备’需要重复奏吹奏三次(即催促三次)。
当在场的人们听到催亲调
时'心情既沉重又忐忑不安,特别是新娘的至亲长辈和同辈的姊妹们更是忧心忡忡,甚而泪水长流,整个场面十分沉闷。
(7)、离娘调新娘在两位未婚姑娘的搀扶下,敬拜家神、
祖宗及父母后,即将上路去新郎家前吹奏的曲调。
离娘调音调低沉、悲伤、幽婉,吹起的瞬间,女方家里一片哭声,标志着抢亲
仪式拉开了序幕。
趁大家疏忽之机,接亲方中一名强壮小伙子将新娘背出大门迅速送上花轿。
(8)、上花轿调新娘上花轿时吹奏的曲调(最初新娘坐花轿,后来骑马,现在坐小车)。
尽管所用的交通工具不同,但新娘上路都要吹奏上花轿调。
此间,新娘在一位童子或童女的陪伴下坐在花轿上,跟随的唢呐艺人边走边吹奏。
在这十分热闹的气氛中,接亲和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朝着新郎家居住的方向前行。
(9)、过路调新娘向新郎家走去时,在路上随时都要吹奏的曲调,这种曲调轻松自在、洋溢着喜悦之情。
此外,按羌族的古俗,新娘出阁时带有一种煞气,如果过往行人与新娘面对面碰上’会遭霉气,凶此,行人听到远远的过路调,及时回避,以求吉祥。
(10)、崎岖调送亲队伍行走在崎岖坎坷的路上时,吹奏崎岖调以提醒抬轿的人注意安全,同时提示其他行人让路,以便整个送亲的队伍顺利通过险道。
(11)、敬意调依照羌族古俗,如新娘的花轿队伍在行路中恰逢另一家新娘也经过同段路,相互踩了足印,易于产生冲撞的煞气,必有一方遭煞会无生育。
每当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双方的新娘之间需互赠一样礼物,此时,唢呐乐器吹奏起敬意调,亦称“吉祥调”。
按羌区的民间说法,唢呐古乐来自天神旨意,只要吹奏起慢慢溜的祥调,天神一听便会降福保佑,双方新娘均可生儿育女、幸福安康。
(12)、过街调(又称“乡村曲调”)送亲队伍走过城镇街头和村寨时吹奏的一种曲调。
此曲变化丰富,委婉动人。
吹奏过
街调意在指挥抬轿人步调一致,从而使整个送新队伍形成整齐而
庞大的壮观场面。
(13)、庆贺调新娘被欢乐花轿接到男方家里的堂屋时吹
奏的曲调。
此时,新郎新娘的同辈亲朋好友们将列队两行,用古
羌语唱起花勒勒。
其歌词由于太古,难以直译。
其意大概为赞叹
新娘好福气,从此嫁人富贵好人家,祝愿安享快乐,儿孙满堂、
幸福无边。
(14)、接客、周堂(拜堂)调新郎、新娘双方家里迎接前
来祝贺的姑爷、母舅们以及新郎、新娘结烛拜堂时吹奏的曲调。
所渭。
拜堂,即是新娘在两位未婚姑娘的搀扶下与新郎并立于火
塘下方,面向家神祖宗神位,在叫礼先生的指挥下'完成拜天地、
拜祖宗、拜水地国王、拜父母养育之恩等仪礼后,夫妻交拜、同
杯饮酒。
(15)、送客调(又称“将军令”)主要是在男、女双方家
的宾客返家走出大门时吹奏的曲调,其音量高、节奏感强、吹奏
变化多,是唢呐吹奏中难度最大的曲调。
送客的场面讲究且壮观。
其间,有一人端上摆放着金杯、金壶或银杯、银壶的茶盘,另有
一人斟酒,一人捧献杯内斟满的酒,还有一人拉着准备离去的客人,依次从长辈到晚辈开始敬酒。
出门前每位客人须饮上6杯酒,喝得脸若桃花,醺然而归,这充分表明羌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
民族。
2、官府庆典曲调类
接月亮调(也叫“官场吹奏调”)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八月十四、十五,官府都要请唢呐艺人、大师吹奏庆典曲,意在
给庆典活动注入多姿多彩的内容,使整个活动有声有色,从而体
现出官府的不同寻常。
3、丧葬曲调类
(1)、接客调羌区村寨的家庭,凡有人去世,丧家接送奔
丧的人时吹奏的曲调。
这里的接客、送客主要是指老、少母舅和
半边母舅。
当母舅们组织各自族中的人们前来吊丧时,丧家特地
安排人端上菜盘,盘中摆上斟满的酒壶、酒杯,孝子们戴上孝帕
跪在大门外的路边迎接。
当浩荡的母舅队伍到达大门前,给他们
捧献几杯酒。
然后老、少、半边母舅中各推荐一人,各甩砸一个
事先备好的坛罐,意为给亡人送去随葬品,尔后被迎到屋里休息。
三天垒坟诵经完后,举行对上述人员的送客仪式,仪式中一茶摆
上一个猪头,由少母舅说一段吉祥词,并送数额不等的人民币作
象征性的吉祥礼;另有一个茶盘摆有斟满酒的酒壶和酒杯,让客
人们美美地喝上几杯,才能上路返家。
(2)、开孝调丧家至亲族堂中的一位长者,把事先准备好
的参孝人员名单交由老、少母舅,半边母舅,以便他们给寨内外
身客人按长到幼发孝帕。
人们领到孝帕后即搭肩上,前来为亡人
焚烧香、蜡、钱纸,给灯添油,然后跪在亡人灵柩旁哀悼及摧思。
此时,唢呐艺师们吹奏起催人泪下的开孝调,营造出浓浓的亲情
与不舍的氛围。
(3)、殡葬调送葬队伍前往坟山路上行走时吹奏的曲调,该调由唢呐独’奏及唢呐与锣鼓等响器融为一体的合奏组成,民
间俗称“三吹三打”。
先由唢呐吹奏三次,尔后唢呐和锣鼓等响
器合奏三次,使整个丧葬仪式更为隆重、热闹。
“三吹三打”可
在送葬和守灵时吹奏,但平常其他场合绝对禁止这种曲调的出现。
(4)、告奠调这段曲调喜、忧两事均需吹奏,但因不同事宜,吹奏出的曲调迥然不同。
喜事中,新郎、新娘双方家庭正席
那天开席(赴宴)前,由一人用菜盘端上宴席食的酒、肉、菜、饭,提起香、蜡、纸钱,在一位至亲长辈的引领下到祖坟前去告奠,让他们堂族中已故的高宗远祖们晓知今日良辰其后裔在此喜
结良缘,正举办婚庆活动。
此时,唢呐吹奏告奠调,祈望高宗远
祖们保佑其喜日平安吉祥、子孙发旺。
忧事也要告奠。
人们将新
故的亡人送上坟山,歇息片刻,在将灵柩棺木放进墓坟前,唢呐
艺师们面朝墓坑吹奏告奠调,待灵柩棺木上面盖上石板直至泥土
堆成坟的坯形后,唢呐禁吹。
随后,敲锣打鼓的队伍将摆满各种食品的茶盘放到新坟前祭祀片刻,再将茶盘端回丧家,这时赴丧宴
的人们才能开始入席,整个告奠结束。
综上所述,羌族唢呐古乐文化经过了苍桑岁月,在顺应时代
和举仪的事宜吹奏中得到了提升及发展,逐步衍化出紧扣事宜内
容的相应节奏曲调,给民间婚丧嫁娶、节聚庆典增添了元可替代
的乐器文化。
唢呐古乐吹奏至今仍在羌区村村寨寨兴盛不衰。
羌
族唢呐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
容的延伸上。
它通过口传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
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一独特的乐种却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采取相应的抢救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