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早的危险分层及治疗选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幅 时限 切迹 ST段 等电位线 T波 无 非对称性 存在 呈高尖
12
≥20mm <0.14s 少见
<10mm >0.14s 多见
危险分层
四、室早指数:室早危险分层的指标
– 1968年,Buechner提出 – 定义:早搏指数(Prematurity index,PI)是指早搏 的联律间期 与前次心律QT间期的比值。 – 公式:室早指数(PI) = RR´(联律间期)/QT间期。 – 判定:一般认为,室早指数与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相 PI<0.85:容易引发室速或室颤
室早的危险分层及治疗选择
1
主要内容
• 室早的危险分层及治疗选择 • 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2
Part I 室早的危险分层及治疗选择
3
定义
• 室早是指起源于心室肌或心室肌内浦肯野纤
维的提前出现的异常电激动。
• 分类:
– 单发和成对发放(成对室早),还可成串连发3~5次(成串
室早)
– 偶发和频发(频发室早,>30次/h) – 单形和多形 – 单源和多源
19
治疗的选择
二、治疗要慎重:CAST试验的启示 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正式试验(1987-1992年)
药物: 英卡胺、氟卡胺、乙吗噻嗪 入组:① 心梗后6d-2年;② <80岁; ③ EF值:6 - 90d≦55% ,90d – 2年<40% ④ 室早>6次/h或短阵室速(<15次) 结果:(1)入组人数:1455例 (2)CAST I:1989年4月公布中期试验结果(英卡胺和氟卡 胺) 20 死亡率7.7% vs 3%,英卡胺、氟卡胺停止试
0 1 无 A B 单形、单源 多形、多源
连发、成对(2次连发);成串或连发
(3~5次连发)发(1~9次/h)
C
常见(10~29次/h) D 频发(≥30次/h) E
非持续性室速(6~30次连发) 持续性室速(≥30次连发)
11
危险分层
三、Schamaroth室早的分类
根据室早的QRS-ST-T形态,Schamaroth提出了功 能性室早和病理性室早的心电图鉴别要点,其 心电图表现 功能性 病理性 也适用于动态心电图。 QRS波群
收缩期
B
舒张期
A
交感神经的活性
15
危险分层
五、心室的易颤指数
– 有学者进一步根据室早的联律间期计算心室的易颤指
数
– 该指数= RR´×QT/RR
– 判定:易颤指数>1.4的室早易引发室颤
易颤指数为1.1-1.4的室早易引发室速。
16
危险分层
六、R on T室早
ERP RERP
• 在室早的危险分层中,R
• 室早与左心功能不全:Holter显示随着LVEF下降,室早和短
阵室速发生率上升,CHD伴LVEF正常患者室早发生率5%,
伴LVEF<40%患者室早发生率升至15%,Holter发现心衰患者 6
室早的流行病学
• 高血压与室早:伴LVH心功能正常者,室早和短阵
室速发生率2%~10%
• 风心病与室早:无心功能不全发生率7%
on T室早是最具潜在危险
的室早
• T波的峰顶是心室两种不应
期的分界线,其前为有效 不应期,其后为相对不应
17
危险分层
六、R on T室早
发生率很低,
• 急性心梗前24小时:R on T室早仅占2%。而
且不是所有R on T室早都能引发室速和室颤
•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10min内:R on T室
8
室早的流行病学
• 自然变异率
自然情况下,不同时间的室早可能有 增加或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室早的自然变
异率
室早的自然变异率50~70%
9
危险分层
一、 Lown氏分级
1971年由Lown提出,该分级法是针对心肌梗死患者伴发室早的危险分层 Ⅲ级以下:轻度室早, ≥Ⅲ级:室早危险度高,有着较高的猝死预警意义, 并应进行适当的干预性治疗。 等级
• 性别:男性>女性
5
室早的流行病学
疾病与室早
• 室早与冠心病:
– 心肌梗死(MI)最初2~3天中VPB的发生率可达85%~91%,随病程的
后延VPB的发生率显著下降10%左右。
– 1月后~1年内室早发生率约为6.8% – 有研究发现,冠心病病人的VPB检出率随心功能减退而增加,当EF
小于40%时VPB的发生率为15%~18%,而心功能正常者仅5%~7%。
4
室早的流行病学
发病率:居首位
– 一般人群:高达70%~90%
• 方法: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VPB的检出率不同。
健康人中室早的检出率为
常规心电图法:5% 动态心电图法:24h:50% 48h:75%
• 年龄:随年龄增长VPB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
婴幼儿~11岁 1% <30岁 50%~55% 中年 64~73% 老年 75~85岁:一次24小时的Holter检查 90%以上的人有室早,
早的发生率为8%,但此期仅有4%的室速或室
颤被R on T室早引发。
18
治疗的选择
一、功能性室早:常见但不需要治疗
是指不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患者 可能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尤其是交感神经的 兴奋性增高。 特征:①多为青年人,而老年或儿童的室早常有病因 可寻; ②发生时常伴交感神经的兴奋高或有交感兴奋
• 肥厚型心肌病与室早:Holter:47%~64%,与心肌
肥厚程度有关
• 扩张型心肌病与室早: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且近
50%患者有短阵室速,随疾病的恶化而增加,
7
室早的流行病学
– 昼夜节律:全天24h的室早有两个高峰
清晨 下午3~5点 这两个时段都是交感经兴奋性较高的时间。
– 运动反应性:
多数功能性室早在运动后减少,而病理性室早则在 运动后新出现或数量增多
13
危险分层
四、室早指数:
•同一患者同次或不同次心电图记录中,室早的指数可能不同。 •A条:室早的联律间期400ms,室早指数0.95 •B条:室早的联律间期350ms,室早指数0.83,该次室早诱发了室颤。
14
危险分层
• 机制:
– 室早指数越小就
越靠近心室收缩
期的近侧,使其 搏出量锐减,动 脉压下降明显, 引发升压反射时
0 Ⅰ Ⅱ Ⅲ Ⅳa Ⅳb Ⅴ
定义
无室早 室早<30/h 室早≥30/h 多形性室早 成对、连发的室早 ≥3个连发的室早(短阵室速) R on T室早
10
危险分层
二、Myerburg分级
Myerburg根据室早的频率和形态提出的危险度 分级称为Myerburg分级,是一种较好的对慢性心 室早的频率分级 室早的形态分级 脏病患者室早危险度的分级法。
12
≥20mm <0.14s 少见
<10mm >0.14s 多见
危险分层
四、室早指数:室早危险分层的指标
– 1968年,Buechner提出 – 定义:早搏指数(Prematurity index,PI)是指早搏 的联律间期 与前次心律QT间期的比值。 – 公式:室早指数(PI) = RR´(联律间期)/QT间期。 – 判定:一般认为,室早指数与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相 PI<0.85:容易引发室速或室颤
室早的危险分层及治疗选择
1
主要内容
• 室早的危险分层及治疗选择 • 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2
Part I 室早的危险分层及治疗选择
3
定义
• 室早是指起源于心室肌或心室肌内浦肯野纤
维的提前出现的异常电激动。
• 分类:
– 单发和成对发放(成对室早),还可成串连发3~5次(成串
室早)
– 偶发和频发(频发室早,>30次/h) – 单形和多形 – 单源和多源
19
治疗的选择
二、治疗要慎重:CAST试验的启示 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正式试验(1987-1992年)
药物: 英卡胺、氟卡胺、乙吗噻嗪 入组:① 心梗后6d-2年;② <80岁; ③ EF值:6 - 90d≦55% ,90d – 2年<40% ④ 室早>6次/h或短阵室速(<15次) 结果:(1)入组人数:1455例 (2)CAST I:1989年4月公布中期试验结果(英卡胺和氟卡 胺) 20 死亡率7.7% vs 3%,英卡胺、氟卡胺停止试
0 1 无 A B 单形、单源 多形、多源
连发、成对(2次连发);成串或连发
(3~5次连发)发(1~9次/h)
C
常见(10~29次/h) D 频发(≥30次/h) E
非持续性室速(6~30次连发) 持续性室速(≥30次连发)
11
危险分层
三、Schamaroth室早的分类
根据室早的QRS-ST-T形态,Schamaroth提出了功 能性室早和病理性室早的心电图鉴别要点,其 心电图表现 功能性 病理性 也适用于动态心电图。 QRS波群
收缩期
B
舒张期
A
交感神经的活性
15
危险分层
五、心室的易颤指数
– 有学者进一步根据室早的联律间期计算心室的易颤指
数
– 该指数= RR´×QT/RR
– 判定:易颤指数>1.4的室早易引发室颤
易颤指数为1.1-1.4的室早易引发室速。
16
危险分层
六、R on T室早
ERP RERP
• 在室早的危险分层中,R
• 室早与左心功能不全:Holter显示随着LVEF下降,室早和短
阵室速发生率上升,CHD伴LVEF正常患者室早发生率5%,
伴LVEF<40%患者室早发生率升至15%,Holter发现心衰患者 6
室早的流行病学
• 高血压与室早:伴LVH心功能正常者,室早和短阵
室速发生率2%~10%
• 风心病与室早:无心功能不全发生率7%
on T室早是最具潜在危险
的室早
• T波的峰顶是心室两种不应
期的分界线,其前为有效 不应期,其后为相对不应
17
危险分层
六、R on T室早
发生率很低,
• 急性心梗前24小时:R on T室早仅占2%。而
且不是所有R on T室早都能引发室速和室颤
•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10min内:R on T室
8
室早的流行病学
• 自然变异率
自然情况下,不同时间的室早可能有 增加或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室早的自然变
异率
室早的自然变异率50~70%
9
危险分层
一、 Lown氏分级
1971年由Lown提出,该分级法是针对心肌梗死患者伴发室早的危险分层 Ⅲ级以下:轻度室早, ≥Ⅲ级:室早危险度高,有着较高的猝死预警意义, 并应进行适当的干预性治疗。 等级
• 性别:男性>女性
5
室早的流行病学
疾病与室早
• 室早与冠心病:
– 心肌梗死(MI)最初2~3天中VPB的发生率可达85%~91%,随病程的
后延VPB的发生率显著下降10%左右。
– 1月后~1年内室早发生率约为6.8% – 有研究发现,冠心病病人的VPB检出率随心功能减退而增加,当EF
小于40%时VPB的发生率为15%~18%,而心功能正常者仅5%~7%。
4
室早的流行病学
发病率:居首位
– 一般人群:高达70%~90%
• 方法: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VPB的检出率不同。
健康人中室早的检出率为
常规心电图法:5% 动态心电图法:24h:50% 48h:75%
• 年龄:随年龄增长VPB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
婴幼儿~11岁 1% <30岁 50%~55% 中年 64~73% 老年 75~85岁:一次24小时的Holter检查 90%以上的人有室早,
早的发生率为8%,但此期仅有4%的室速或室
颤被R on T室早引发。
18
治疗的选择
一、功能性室早:常见但不需要治疗
是指不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患者 可能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尤其是交感神经的 兴奋性增高。 特征:①多为青年人,而老年或儿童的室早常有病因 可寻; ②发生时常伴交感神经的兴奋高或有交感兴奋
• 肥厚型心肌病与室早:Holter:47%~64%,与心肌
肥厚程度有关
• 扩张型心肌病与室早: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且近
50%患者有短阵室速,随疾病的恶化而增加,
7
室早的流行病学
– 昼夜节律:全天24h的室早有两个高峰
清晨 下午3~5点 这两个时段都是交感经兴奋性较高的时间。
– 运动反应性:
多数功能性室早在运动后减少,而病理性室早则在 运动后新出现或数量增多
13
危险分层
四、室早指数:
•同一患者同次或不同次心电图记录中,室早的指数可能不同。 •A条:室早的联律间期400ms,室早指数0.95 •B条:室早的联律间期350ms,室早指数0.83,该次室早诱发了室颤。
14
危险分层
• 机制:
– 室早指数越小就
越靠近心室收缩
期的近侧,使其 搏出量锐减,动 脉压下降明显, 引发升压反射时
0 Ⅰ Ⅱ Ⅲ Ⅳa Ⅳb Ⅴ
定义
无室早 室早<30/h 室早≥30/h 多形性室早 成对、连发的室早 ≥3个连发的室早(短阵室速) R on T室早
10
危险分层
二、Myerburg分级
Myerburg根据室早的频率和形态提出的危险度 分级称为Myerburg分级,是一种较好的对慢性心 室早的频率分级 室早的形态分级 脏病患者室早危险度的分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