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骨折后对康复治疗的需求-精品医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训
u 术后3个Biblioteka 后u逐渐负重行走 手杖保护
髋臼骨折
u 早期(术后1-3周):预防肌肉萎缩增加关 节活动度训练
术后体位 :髋外展15°、屈曲30° 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 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 CPM被动锻炼:患肢无痛为宜,逐渐增加角 度
髋臼骨折
u 中期(术后4-8周)
加大康复训练的活动量及强度 开始髋外展训练
髋臼骨折术后的功能评价
改良的d′Aubigne –Postel 临床评价标准 临床分级=总分数(疼痛+行走+活动范围) 18=优;15-17=良;13-14=可;<13=差
谢 谢!
钉-板髓外系统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
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
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不佳)
髋臼骨折
高能量损伤
关节内骨折
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和复杂骨折
简单骨折: 前壁骨折(AW)、前柱骨折(AC)、后壁骨折(PW)、 后柱骨折(PC)、横行骨折(transverse)
术后体位
u
u 患肢轻度外展、中立位(0°旋转)
u 麻醉清醒后
u
踝关节及足趾的主动活动
u 术后第一天
u
股四头肌的等长性运动
u 术后第二天
u 足外翻、足内翻的抗阻力运动
u 术后第四天
u
髋、膝关节的助力主动运动
u 术后6-7天
u
髋外展训练 被动-助力-完全主动 不可髋内旋
u 术后2-4周
u
主动活动为主 助行器不负重行走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行 走时躯干向患髋倾斜(跛行),可减少为保 持躯干平衡所需的外展肌力,使股骨近端的负 荷降低
股骨粗隆间骨折
u 康复中的注意点
– 骨折类型:稳定VS不稳定 – 内固定: 髓内VS髓外 – 骨折复位:闭合VS切开
股骨粗隆间骨折
u 四种类型
–反斜形 –经转子 –后内侧壁骨块 –累及粗隆下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股骨颈骨折(手术方法)
u 骨折部位
u 骨折移位程度 u 患者年龄 u 内固定--坏死 u 人工关节--脱位 u 臀中肌力臂
–内固定--退钉 –人工关节--颈短
股骨颈骨折(合并骨折)
u 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颈骨折(臀中肌)
u 股骨近端的生理负荷
–外 展肌力及力臂--股骨近端负荷的决定因素; 延长力臂,可减少外展肌力,降低股骨近端的 负荷;缩短其力臂,其作用相反。
关节90°背伸位,保护足跟部 u 避免侧卧、盘腿、负重及主动抬腿
术后康复
u 术后立刻检查踝关节及足趾运动-判断有无坐骨神经或腓 总神经的损伤
u 术后第一天 股四头肌的等长性运动
u 术后第二天 足外翻、足内翻的等长性运动
u 膝、髋关节的活动度训练 助力主动运动方式 被动训练
u 部分负重步行训练 脚尖着地(踮脚步行) 体重的1/10-1/8 部 分负重 从体重的1/4逐渐增加到体重的1/2
预防并发症
u 坠积性肺炎
–体位引流 –翻身拍背 –吸痰 –湿化气道 –口咽部护理
预防并发症
u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未行预防的发生率:48%-70% –预防用药后的发生率:12%-23% –超声检查 –下肢静脉逆行造影检查 –抗凝 –术后早期主动活动 –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股骨粗隆间骨折
术后体位
髋部骨折后对康复治疗的需求
进展
u 医学模式转变 生物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u 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转变
疾患治愈
功能恢复
u 骨科的发展愈来愈重视 单纯的骨折愈合
功能的恢复
骨科康复理念
u 动静结合
固定与活动相结合 u 筋骨并重
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并重 u 内外兼治
局部与整体治疗兼顾 u 医患合作
医生与患者密切配合
卧位髋外展训练 坐位髋外展训练 站立髋外展训练
髋臼骨折
u 后期(术后8-12周) 步行训练 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
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定方法
Sanders标准(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 )是对髋关节的疼痛、 行走、功能、运动肌力、日常活动能力以及放射线检查评估进 行量化评分,总分60分,优55~6O,良45~54,差35~44,失 败则<35分。
手术与康复的关系
u 手术仅给患者创造功能恢复的条件 u 术后往往遗留功能障碍 u 康复治疗有助于组织愈合到功能恢复
手术与康复的关系
u 骨折治疗方法应有利于康复治 疗
u 康复治疗方法应遵循骨折复位、 固定的原理
u 骨科医生必须熟悉康复治疗技 术和原理
u 康复医生也应熟悉骨折治疗的 技术和原理
康复治疗目标
复杂骨折: T形骨折(T-shaped)、后柱伴后壁骨折(PC-PW)、 横行伴后壁骨折(T-PW)、前方伴后方半横行骨 折(AC-PHT)、双柱骨折 (BC)
手术目的与手术时机
手术目的:解剖复位髋臼顶并同 心复位股骨头
急诊手术指征:髋臼开放性骨折、 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牵引不 能复位者
手术最佳时机:伤后5-7天(骨盆内小静脉已栓塞, 出血少,骨折线清晰易于复位)
J Orthop Trauma 1996;10: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5;201:9-17.
股骨颈VS股骨粗隆间
股骨颈骨折
囊内骨折 股骨头血供被破坏 骨折不愈合 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囊外骨折 粗隆间血供丰富 骨折易愈合 髋内翻
股骨颈骨折
u 康复中的注意点
– 股骨头坏死:血供,负重
协调固定与运动之间的矛盾 预防或减少并发症
u 控制肿胀 缓解疼痛 u 减少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的程度 u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u 促进骨折愈合 u 预防畸形
髋部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颈骨折、髋臼骨 折、股骨头骨折
美国发病率在30万/年左右(0.11%) 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
大约15% ~20%的患者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
– 骨折类型:分型方法、合并骨折 – 手术方法:内固定VS人工关节 – 臀中肌的力臂
股骨颈骨折(血供)
①小凹动脉: 闭孔动脉 分支,股骨头圆韧带
② 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
③ 关节囊外动脉环:旋 股内外侧动脉分支在 股骨颈基底部形成动 脉环,(主要血供)
股骨颈囊外动脉环紧贴股骨颈表面,因此在股骨颈骨折移位时易发生损伤。 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
u
u
患肢轻度外展、中立位(0°旋转)
u 麻醉清醒后
u
踝关节及足趾的主动活动
u 术后第一天
u
股四头肌的等长性运动
u 术后第二天
u 足外翻、足内翻的抗阻力运动
u 术后第四天
u
髋、膝关节的助力主动运动
u 术后2-3周
u
部分负重(10-20kg)步行锻炼
u 术后4周后
u
完全负重行走 手杖保护
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
股骨头骨折
病例
股骨头骨折
u康复中的注意点
–骨折类型 –手术类型 –手术入路
骨折类型(Pipkin分型)
手术方法
u 切复内固定
u 清除骨片--无法固定 u 软骨移植 u 人工关节置换--高龄
患者
入路
u 前侧入路,异位骨化 发生率更高
u 后侧入路,缺血性坏 死发生率更高
J Orthop Trauma 1992;6:437-442.
髋部骨折康复目标
u 屈髋>90°,屈膝>30° u 肌力达4+级 u 无辅助下稳定步行20-30min u 上二三层楼梯 u 预防并发症:坠积性肺炎、DVT/PE
术前训练
u 宣教功能锻炼的意义及重要性 u 患肢牵引的同时尽量活动健康肢体 u 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收缩时要求保
持10-15s,共做15次 u 体位指导,患肢外展10°-15°中立位,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