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巴金灯的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巴金灯的象征意义
我们前方,它照亮我们前方的道路,道路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国人英勇无畏地走下去,中国的明天必定是一片辉煌。
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激励他们英勇奋进。
如今,抗日烽火已逝,冲破特定政治和时代局限,《灯》中还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教师点拨:灯本来只是一个具体物质,可以给我们指路、照明。
但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平房灯让我们感受到了光明与希望,雪夜灯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
姐姐灯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真挚,情人灯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恩人灯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
当然,这五盏灯并不是孤立的。
正因为人世间充满了真、善、美,所以我们的心总能感受到温暖;正因为心是温热的,所以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磨难,我们总能看到光明与希望。
由此看来,灯已经不仅仅是灯,一个具体的物质,它的意义已经升华并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那就是象征意义,它已经成为一盏心灵之灯、精神之灯。
总结: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坚定信念、正义必胜的愿望,抒发生命需要精神支柱的感想。
可以说,《灯》是一篇给缺少抗战信心的人鼓气的作品,也是一篇启迪人们思考人生问题的作品。
明确:用具体物象赋予它特定的意义,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的手法,称为象征。
本部分设计两个环节:一是梳理课文,理清内外两条线索,揭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本文的构思美;二是学习象征手法,体会象征带来语言的含蓄美和启发联想的两大作用。
重点是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灯的时代意义;灯的普遍意义。
三、学习象征手法
研讨出《灯》的象征意义之后,对象征手法的概念和作用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运用。
(一)象征的概念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在这里,“灯”是具体的形象,希望、光明、信念和真情是抽象的概念。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一些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
比如说高尔基的一首散文诗《海燕》,作者借赞美海燕来赞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用莲来象征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象征手法的作用
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喜欢使用象征手法。
它可以使文章具有含蓄美,并能启发人们的联想。
引导学生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体会象征带来的含蓄美。
1.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师点拨:请大家先说出关键词(不是单靠,米)的象征意义,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预设答案:“米”象征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活着不能只为了物质享受,还要有精神追求。
人活着还要靠“精神食粮”,大家回到原文第11段,看看这里的“精神食粮”指什么?预设答案:指的是坚定的信心,顽强不屈的精神。
2.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预设答案:这里的“灯光”象征光明、希望、温暖、真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信: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是永恒的,它们永远不会从我们心里消失。
象征手法另一个作用是启发人们的联想。
这里的联想,一方面是说能启发我们从“灯”联想到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另一方面,也是说能启发我们从文中的灯联想到文章以外的灯。
那么,读了这篇散文,你还能联想到什么灯?要求学生联系传说、诗文或自身情感经历,以“我想起了……”开头说一段话。
生讨论,自由发言,交流感想。
教师拓展思维:大家的联想非常丰富,而且升华了灯的象征意义。
老师也联想到了一些灯……展示图片:宝莲灯、阿拉丁神灯、飞蛾扑火、何当共剪西窗烛、小桔灯、老师窗前的灯等。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师点拨引导:梅花,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干,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
这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这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
是的,那就是梅花。
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
请同学们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张贴在读书栏里,供大家交流阅读。
象征手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适当的拓展运用可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深化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四、研读拓展、点亮心灯
(一)感受巴金精神巴金先生在抗日战争最黑暗的岁月里,不仅用自己黑色的眼睛找到了光明,而且,他站在高山之巅,举起一支希望的火把,把光明播撒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灵。
1.巴金的《黑夜行舟》。
还不满19岁,巴金就创作了这首《黑夜行舟》,他在谈《黑夜行舟》的创作时说:“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
”这段话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
2.从巴金的话语、画像、感动中国获奖词了解巴金给我们的精神启示。
作为一个世纪老人,巴金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他说“看够了人间的苦难,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从伤痕里滴下来的血一直给我点燃希望的火种。
放巴金像,教师描述画像:在一片火红的枫树林中,巴老背靠躺椅,脸上露出舒心慈祥的笑容,画面背景苍苍莽莽,前景一大片火红的枫叶,仿佛先生燃烧的心。
2003年,巴老获选《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词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学生集体朗读,感受巴金精神)教师:2005年,百岁老人巴金离开了我们,在他生前最爱的红玫瑰和交响乐中远行,这一天,自发来自全国各地千余人到上海龙华殡仪馆,送巴老最后一程。
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穿着校服的学生来了,操着口音风尘仆仆的家乡人来了……他们虽然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巴金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他是我们的楷模,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走进网上的巴金纪念馆,有这样一句话:“人走了,灯亮着。
”巴金,这个名字几乎就是一座
灯塔,巴金光辉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二)引导学生点亮心灯,树立坚定信念出示幻灯片:老舍:《茶馆》《骆驼祥子》;三毛:《撒哈拉沙漠》;海明威:《老人与海》;川端康成:《雪国》《伊豆的舞女》;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教师设疑:这些作家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最后都是以人为的方法结束了生命,这正应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学生交流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这些作家都功成名就,有的在本国和世界文坛上具有崇高威望,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们或者由于精神的极度空虚,或者由于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或者由于自己的思想与社会不可调和……总之,他们自杀不是由于生存条件的原因,而是由于生命之灯,希望之灯的熄灭造成的。
继续设疑:那么我们怎样点亮心灯呢?出示幻灯,学生朗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教师激情:同学们,生活中总会遇到激流险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灯光,它象征着人间的温暖与美好的情谊,它象征着对生活的信念与希望。
它可以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安慰,它可以给我们的人生导航,它甚至可以拯救我们的生命。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一定要在心中点燃一盏灯啊!这个步骤的设计主要是学习作者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引导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树立坚定信念。
至此,课堂内外,学生的生活与文本阅读,学生的积累与文本的拓展都打成一片,连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