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位》译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位》译评
作者:王莉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王佐良的翻译观,即文化意识,“神似”,读者至上,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欣赏王佐良和水天同两位老师对《论高位》的翻译,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将二者的作品加以对比。

从而得出结论:在做翻译时,要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整体一致,并以读者为先。

更为基础的是译者要具有良好的表达功底。

[关键词]王佐良;水天同;《论高位》译文
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并且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

仔细对比王佐良和水天同老师对弗兰西斯·培根的著作《论高位》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大师的译文是各有千秋,但个人观点,我比较中意王佐良先生的译文。

其实两位皆是外语界老前辈,虽都已作古,但给后人留下很多财富。

二人在翻译文学上造诣深厚。

王佐良翻译了许多国外名著,特别是他翻译的>已经成为经典,得到外语界的高度认可。

遍查王佐良文集中论文题目无一晦涩难懂。

文章内容更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不像现在一些专家学者总想着标新立异,连文章题目都让人琢磨不透.。

而水天同也具有深厚的外语造诣,精通英法德日意大利拉丁等语言,主攻方向为莎士比亚研究,同时也是国内知名的莎学专家和翻译学家。

王佐良提出的翻译标准是“可靠”,“可读”,“可靠”就是忠实,“可读”就是流利。

这一提法我个人认为比较中肯,客观。

王佐良说翻译时要:
一、辨证地看——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

二、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王先生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翻译的>已成经典,迄今为之没有更好的译文可以与之媲美。

随意一个句子王先生都可以翻译得既准确贴切,又符合汉语习惯,并且在没有改变原作意思,文体和口气的情况下,用最优美,简练的汉语表达出来。

说到简练,我们先从字数上来说,在对《论高位》的翻译,王佐良老师使用了1649个汉字,而水天同老师使用的汉字高达2370个。

621个字数的区别,足以见得,王佐良老师的译文更为简练。

而翻译不仅仅追求的是简练,还要达意,在这方面,王老师用功极深。

比较二位对‘So as they have n o freedom; neither in their persons, nor in their actions, nor in their times.’这句话的翻译。

王:因此不论其人身、行动、时间,皆无自由可言。

水:所以他们是没有自由的,既没有个人底自由,也没有行动底自由,也没有时间底自由。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简洁明了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体现出了中文的优美之处。

而水同天老师的翻译则重复过多。

“自由”二字重复了四遍,虽然意思上是符合原文的,但优美简练则无从谈起。

能体现这一点的还有对‘The vices of authority are chiefly four: delays, corruption, roughness, and facility.’的翻译。

王:掌权之弊有四,曰:拖,贪,暴,圆。

水:高位底过恶主要的有四种;迟延、贪污、粗暴与易欺。

显而易见,王佐良先生所选用的拖,贪,暴,圆精准而犀利。

四个字生动而形象的体现出了不称职的掌权之人所共有的特性。

而水老师选用的迟延、贪污、粗暴与易欺,虽然意思上是一致的,但读起来总感觉语气不够坚定。

我们无法评判哪个翻译的更标准,因为翻译本身就没有固定的标准可言。

关于翻译标准,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同的看法。

早在汉朝和唐朝,就有“文”与“质”之争。

主张“文”的翻译家们强调翻译的修辞和通顺,强调翻译的可读性。

主张“质”的翻译家们则强调翻译的不增不减,强调翻译的忠实方性。

实际上,这就是意译和直译之争。

然而,“文”与“质”作为翻译标准来说都有其片面性。

我国比较全面的翻译标准是由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的,他认为优秀的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

当然后人对“雅”是有异议的。

认为与“信”是背道而驰的。

于是后来的翻译理论家给严复的“雅”赋予了新的含义:保持原文的风格。

即袁
文雅,译文也就雅;原文不雅,译文也就不雅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更加忠实和通顺。

以及他对文言词的使用,使得译文更加通顺,便于理解。

说到文言文字,不能不提之乎者也。

在这篇译文中,王使用“之”总共使用了59次;“亦”15
次;“也”14次;“者”8次;“凡”5次;“皆”5次;“则”17处。

如此多的文言词,可以称之为王佐良先生译文的一大特色。

我们知道,文言文属书面用语。

王的译文可谓是非常书面化,但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理解。

在口语词的使用上。

水同天老师的使用频率明显偏高,“的”使用了106次,“也”则用了10次。

在对个别单词的翻译上,二位也有着较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仔细比较。

对“facility”一词的翻译,王佐良先生译为“圆通”,而水同天老师则译为“易欺”。

圆通和易欺在意义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上对“facility”的翻译有才干,能力;易于做到,容易;安排;场所;方便,便利。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圆通在这里更为合适。

王佐良选择了意译,没有取其直接意思。

在对“a piece of bread”的翻译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王翻译为“一两米”,而水则译为“一片面包”。

显而易见,水采用的直译。

而王选择了更中国化的“一两米” 。

更贴近翻译原则“达”。

曾有人评价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既令人高山仰止,又亲切动人。

两个词深刻的体现出了王的译文特点:华丽但易懂。

也许这就是翻译最高的境界了。

我国著名翻译家周珏良先生提出的翻译的步骤我觉得对于从事翻译的人是有指导价值的。

周说:
一、先逐字逐句译出,不要少掉什么东西,不避免某些翻译腔。

二、抛开原文,只看译文,依原文风格〔简练,沉郁,俏皮等〕修改译文文字。

这时会发现好多问题,往往是上下文呼应联系问题和整体风格问题。

这遍修改完了,要求文字读起来越顺当越好。

三、再对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没。

四、放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后再看。

这时对原文的记忆已经模糊了。

在上述第二阶段修改文字时曾因为原文还大都记得,觉得还顺当的许多地方,现在都通不过了,需要再修改文字。

这时往往发现要象上文所说的加些字或减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

文字的进一步修改就在此时。

经过这一次修改,一般说译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从这些步骤来看,可谓是智者所见略同。

王佐良自己认为译者应当胸怀两种文化,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整体一致,并以读者为先。

他都做到了。

王佐良先生首先强调译者要具有良好的表达功底。

他曾呼吁我们既要吸取外来翻译理论精华,也要继承发扬我们传统的翻译观。

先生要求学翻译的人经常练笔,要求能够“把一个动作的程序、一个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一个主张的根据和主要论点等等叙述清楚,有头有尾,步骤分明,而又要言不烦,文字干净”(1989:4)。

这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极不容易”。

练好了这样的基本功,自然也就能够表达清楚原文所说的事和情。

这应该就是使译文达到华丽易懂的技巧了。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王佐良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水天同《培根论说文集·论高位》;商务印书馆,1983.
作者简介:王莉(1984—),湖北武汉人。

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