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总供给分析题库43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Why does 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slope downward?
答: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分析得出:
(1)从总需求曲线的获得方法来看
已知给定一个货币供给,价格水平上升会使LM曲线向左移动。
因为在任何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M时,较高的物价水平P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供给M/P,而较低的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使LM曲线向左移动。
现在考虑在IS—LM模型中当价格水平从P1增加到P2 ,则LM 曲线向左移动,这就使均衡利率上升和均衡收入下降(从Y1下降到Y2),如图9-9(A)所示。
总需求曲线总结了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9-9(B)所示。
图9-9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对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图9-9(B)中的一系列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从总需求曲线的产生效应来看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余额效应、时际替代效应和国际替代效应三个因素。
①实际余额效应。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维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这就是实际余额效应。
实际余额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
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②时际替代效应。
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提高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
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
所以,随着总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时际替代效应。
时际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③国际替代效应。
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减少,从而商品需求总量也会减少。
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
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国际替代效应。
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国际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由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我们可以得出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简述宏观经济短期稳定的含义。
(西南财大2000研)
答:宏观经济短期稳定是指在非所有经济变量变动时经济达到的相对均衡状态。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短期稳定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宏观经济的局部均衡状态。
在宏观经济的局部均衡下,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动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动,从而达到局部均衡,但这种均衡是短期不稳定的。
比如我们分析货币供应量对投资的影响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
但这中投资增加只是局部的均衡,因为投资增加了社会总需求,国民产出随社会总需求增加而增加,根据加速原理,国民产出增加会继续增加投资需求。
第二,宏观经济短期稳定是一种不稳定的“稳定”。
在短期稳定状态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会达到一种更稳定的稳定状态,而先前的稳定状态没有达到真正的均衡。
比如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分析经济政策的效果时,财政政策的扩张会导致总需求的右移,从而暂时性达到更高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的“稳定状态”,但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总需求曲线会很快向左移动,使产出回到原来的水平。
2.在西方经济学中,总需求是短期中影响国民总产出最重要的因素。
请问:
(1)总需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减税政策会怎样影响总需求,为什么?
(3)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又会怎样影响总需求,为什么?(西南财大2002研)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其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
Y C I G X M
(2)减税政策会导致总需求增加。
原因在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可支配收入越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就越大,可支配收入越低,人们的消费需求越小。
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减去税收,再加上政府转移。
在其他经济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减税政策会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需求增加,继而导致总需求增加。
(3)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并不会直接影响总需求,但会间接导致总需求增加。
政府在公开市场买进债券,实际上是扩大货币供应量,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水平。
投资是利率的函数,投资的大小取决于借款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在投资的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降低就降低了投资的成本,因此利率降低会刺激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增加也就导致了总需求增加。
3.在何种情况下,AS曲线是水平的、垂直的、向上斜的?在什么情况下,产量与总需求无关?(电子科技大学2004博)
答:AS曲线即总供给曲线是表明一个经济的价格水平与总产量(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它描述了与每一既定的价格水平相对应,所有厂商愿意供给的产量的总和。
总供给曲线有三种情况: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水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斜)和古典总供给曲线或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
(1)在凯恩斯极端(超短期)情况下,AS曲线是水平的,表示凯恩斯区域内一般价格水平不变,而国民收入可以变动:这是由于在严重的失业情况下,经济社会存在大量的闲置
资源,总产量水平很低,产量增加不会形成资源供给不足而造成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同时,价格下降又有刚性,导致工资和物价不下降,按凯恩斯主义理论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
(2)短期总供给曲线。
当考虑名义工资的粘性时,即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上升速度慢于物价上升速度,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厂商扩大生产,总供给增加。
此时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产量和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化。
(3)古典主义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因为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变化,就业量的决定完全独立于价格的变化。
当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就会同比例地上升就业量不随物价水平变动,总产出也不随物价水平变动,即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此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需求管理无法影响经济的供给方面。
1.试比较IS—LM模型与AD—AS模型。
(AD—AS模型选用一般模型,即AD为负斜率,AS为正斜率。
)
答:(1)两个模型的相同点
二者都能够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即能够说明总需求变动对产出的影响。
①在IS—LM模型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和利率同时上升;反之,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效果相反。
同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反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相反。
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②在AD模型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会使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或产量)和价格同时上升;反之,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会使AD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收入(或产量)和价格同时下降。
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相应地,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
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2)两个模型的不同点
①图形不同。
IS—LM模型在图形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利率水平(r)AD—AS模型在图形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
②反映的关系不同。
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AD—AS模型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③假设和内容不同。
IS-LM模型保持价格不变的假设。
重点引入货币因素从而利息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该模型在利息率可变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利息率决定。
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分析既保留了乘数效应,又引入了挤出效应。
此外,还分析了货币政策效应。
但是,该模型仍然是总需求分析。
总供求模型引入劳动市场从而分析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于是放弃了价格不变假设。
该模型在价格可变的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价格水平决定。
不仅分析了需求管理政策的产出效应,而且分析了它的价格效应。
不仅进行了总需求分析,而且进行了总供给分析。
2.请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解释以下问题:
(1)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2)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能是垂直的,也可能是向上倾斜的?
(3)如果总供给曲线是非垂直的,政府支出的大幅度削减将使产出和价格如何变化?
答:(1)价格水平的上涨减少了实际货币供给,使LM曲线左移,因此,价格水平的上涨导致总需求下降;
(2)在古典的充分就业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价格水平的上涨引起名义工资同比例上涨,但不影响就业和产出。
在凯恩斯主义非均衡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非垂直的,如果名义工资具有粘性,价格水平的上涨可能减少实际工资、增加产出和就业;
(3)政府支出的下降使得IS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左移,从而降低了产出、价格和就业水平。
A ,
3.经济初始的均衡位于点E0,如图6.31,如果技术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至S
试解释:
(1)经济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所进行的调整。
(2)考虑经济的总产出结构,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各占总产出的份额是否会改变?
图6.31 技术进步引起产出及其结构变化
答:(1)由于技术进步,生产能力的提高,在价格水平P0下,经济的总供给Y1就超过了Y e的总需求水平;价格水平就会从P0下降到P1;实际货币供给将增加,LM曲线向右下移动;利率水平下降,经济中对利率水平变化反应敏感的私人部门投资会增加。
(2)如果税率不变,政府支出也不变的话,利率降低将使总产出中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扩大;同时,总收入的增加还会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
对净出口的影响并不确定,价格水平下降使出口扩大,但同时收入的提高也增加了进口需求。
4.降低工资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有何影响?价格降低对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有何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调整有什么涵义?
答:降低工资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因为工资较低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产品价格既定,工资低即成本低从而利润高)。
但降低工资就是减少人们的收入进而降低消费需求,从而会使总需求曲线左移。
产品价格下降会使劳动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劳动的需求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决定,边际产品价值VMP L=MP L·P x。
因而产品价格P x下降时,VMP L下降,劳动需求下降),这导致工资下降,工资下降又可能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总需求曲线左移,结果可能产生一个价格水平降低而产出相对不变的新均衡。
5.如何理解“凯恩斯非均衡分析”和“凯恩斯均衡分析”?
答:从短期来看,宏观经济均衡意味着AD曲线和AS曲线的交点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因为AD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出清,但AS曲线可能是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而不是垂线,所以该交点并不意味着同时实现了商品、货币和劳动力市场的三重均衡。
也就是说伴随着AD曲线的平移,宏观经济的均衡点在短期内是可变化的。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宏观短期均衡是两重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不是三重市场的均衡,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工资刚性从而使劳动力市场在短期内不能实现市场出清。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凯恩斯的短期均衡分析是非均衡分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资本主义萧条时期,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需求很低,产生了失业。
如果我们把这一条很低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和正常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交点看作是劳动力市场均衡的话,尽管失业(严重)存在,劳动力市场依然可以实现均衡,只是这个均衡不是充分就业均衡,而是“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从这个意义上讲,凯恩斯非均衡分析又被称为“凯恩斯均衡分析”。
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是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6-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6-1
图6-1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 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
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答: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作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
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3.试说明主流学派经济学家是怎样用总需求分析法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的。
答:如图6-2,在初始均衡的基础上,假定总供给曲线由于受到供给冲击(例如,石油价格上涨,工资提高)而向左移动,此时总需求曲线不变。
此时滞胀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高物价,低产出)。
这种情况下,短期均衡点处均衡产量低于原正常情况下的均衡产量,而价格高于原价格水平。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滞胀和萧条等都是短期存在的状态,长期而言,一切价格都能够自由的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此时也谈不上滞胀了。
图6-2 4.试比较IS-LM模型与AD-AS模型。
答:(1)两个模型的相同点:都能够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即能够说明总需求变动对产出的影响。
①在IS-LM模型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和利率同时上升;反之,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效果相反。
同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反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相反。
②在AD模型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会使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或产量)和价格同时上升;反之,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会使AD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收入(或产量)和价格同时下降。
(2)两个模型的不同点:AD-AS模型还能说明总供给变动的情况(例如技术改变或者全球性的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对产出的影响)。
由于技术改进(或由于企业的设备投资增加)而造成的生产能力增大会使AS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或产量)增加而价格下降;反之由于从国外购买的投入品(比如石油)价格上涨会使AS曲线向左移动,收入(或产量)下降而价格上升。
5.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
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6.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
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变化的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摩擦,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
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粘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
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
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动。
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
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地介于两者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7.什么是总供给函数?说明总供给曲线的通常形状。
答:总供给函数:总供给是指社会的总产出,即全社会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即全社会愿意并能生产的商品数量同价格之间的关系。
以AS表示总供给,P表示价格水平,总供给函数可写成:AS=AS(P)。
总供给曲线的通常形状可分为三部分。
如图6-3所示:
图6-3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一是水平部分。
在价格水平不变时产量或收入可以增加,这部分称为凯恩斯阶段。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