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档案鉴定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档案鉴定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文/王丹
兰台纵横
摘要: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的基础,也是一项复杂、重要的档案管理工作。
新时代,应根据档案鉴定工作内容,针对档案鉴定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采取有效应对之策,不断提升档案鉴定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档案管理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档案鉴定;价值;销毁;现实困境
概述
档案鉴定,就是依据档案管理领域的相关标准、规范甄别、判定档案价值。
经鉴定,达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不同价值的档案采取不同的档案保管方式、不同的档案保管期限,便于后期档案利用,发挥档案价值。
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也是一项工作难点,科学的档案鉴定直接决定了档案是“存”还是“毁”,根据不同档案保存价值、内容及性质,确定保管期限,剔除无保存价值档案,进一步优化档案馆藏资源。
1新时代社保档案鉴定工作内容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社保档案鉴定工作也迈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档案鉴定工作应从党和国家、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全面、历史、发展的鉴定原则,判定社保档案价值存在于否。
1.1鉴定档案范围
依据《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8号令),结合社保部门档案工作实际,制定档案收集范围,以及档案保管期限表。
社保档案的鉴定范围应严格遵循《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中明确规定的:社会保险管理类、社会保险费征缴类、社会保险待遇类、医疗保险待遇类、失业保险待遇类、工伤保险待遇类、生育保险待遇类、社会保险业务统计报表类和社会保险稽核监管类等九类文件资料作为鉴定范围。
1.2鉴定档案期限
根据《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对各部门移交给档案室(馆)的各类文件材料进行内容鉴定,确定具体需要保存的档案资料,并根据档案保管期限表对确需保存的档案资料划分具体的保管期限。
例如,“参保单位登记材料”“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年度汇总表”等九类为永久保管档案;“参保人员登记材料”等为定期保管档案。
其中,定期保管档案又根据内容、价值等划分为100年、50年、30年、10年四种。
1.3鉴定档案利用
在收集、入卷、归档等完成后,还需要对已经移交档案室(馆)的社保档案进行利用鉴定工作,此时的利用鉴定需要做好区分其属公开或属不公开文件,在涉及利用涉密文件时,还需要做好解密或降密鉴定工作。
例如,依据《保密法》的相关规定,10年或20年对秘密类文件进行解密,为此,需要档案室(馆)定期做好涉密档案利用鉴定,及时做好解密或降密工作,便于档案利用。
1.4鉴定档案质量
从档案完整性、原始性、真实性及其载体内容等方面鉴定社保档案质量。
其中,完整性鉴定,包括关注科技档案的成套性,以及全宗单位档案的系统性、齐全性;原始性鉴定,既包括入卷、归档的纸质是否为底稿、原件,以及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等,通常从手稿、签署笔迹、印鉴、电子印戳等进行辨别;真实性鉴定,即鉴定文件是否为伪造、复印件、抄件,尤其是文件中的签名、印章是否真实;载体鉴定主要是鉴定文件材料、保存介质等载体质地及完好程度等。
2新时代社保档案鉴定工作困境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档案事业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新时代社保档案鉴定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2.1档案载体的多元化
新时代,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社保业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档案室收集的档案资料种类越来越丰富,既有纸质类、照片类档案,也有视频类、音频类档案,还有大量的电子类档案,这些档案资料归档时的存储载体有纸张、相纸、磁带、CD、VCD、DVD等,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始性等鉴定的方式方法均不同,增加了社保档案鉴定工作的难度。
2.2鉴定技术的新变化
传统档案鉴定主要以纸质档案鉴定为主,鉴定的程序简便,鉴定的技术要求不高。
新时代,随着办公OA系统的推广,各行各业均出现了大量的电子类档案。
主观上,档案工作者对电子档案鉴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客观上,广大档案工作者对电子档案鉴定技能掌握不熟,存在技术上
兰台纵横
的短板;微观上,社保领域的电子档案鉴定缺乏必要的软硬件支持;除《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等外,缺少专门的电子档案鉴定法规、标准等规范性文件。
2.3档案进馆的滞后性
根据现行《档案法》的规定:档案移交档案馆后,在经过一定时限后需要向社会开放,即档案馆的档案鉴定往往需要经过这一时限后方才进行各项鉴定工作。
这里的时限要求分别为:县(区)级立档单位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省、市(州)级立档案单位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需要向同级档案馆移交档案。
这就意味着,档案馆需经历10年或20年时限方才展开档案鉴定工作,这时,无论是人员,还是立档单位及其职责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协调立档案单位与档案馆、档案馆与保密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涉密档案解降密等,均是摆在广大档案工作者面前不得不面对的一道现实难题。
3新时代社保档案鉴定工作策略
3.1提升档案鉴定专业素能
档案鉴定工作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档案是“存”或“毁”,新时代档案人肩负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要完成这一初心使命就需要不断提升广大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能,尤其是档案鉴定的能力和水平。
新时代,从事社保档案管理的档案人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熟悉各种档案鉴定标准和要求;树立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具备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掌握各种鉴定文件性质及其背景;拥有十分丰富的鉴定实践经验,从事档案鉴定工作的人员需要具有三年及以上的鉴定实践经验。
要具备以上这些业务素能,就需要广大档案工作者自觉加强档案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档案鉴定理论知识;社保部门要组织各类档案业务培训,邀请档案领域专家或业务骨干来机关开展档案鉴定专业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实践能力;此外,档案管理部门为档案人员的学习与实践锻炼提供平台和机会。
3.2增强档案鉴定信息水平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档案鉴定面临着诸多非传统因素的影响,广大档案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档案管理软件及信息技术,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不断提升社保档案鉴定的信息化水平。
例如,利用案卷目录数据库,通过“保管期限”等关键词即可快速完成社保档案鉴定。
利用信息高速传输技术、信息海量存储技术,以及文档复制技术,为档案鉴定、销毁提供更多新的技术手段。
例如,积极选用控制电子数据录入质量专门软件,利用科技手段协助做好档案鉴定。
3.3档案鉴定方法合理选用
熟练应用直接鉴定法、间接鉴定法和抽样鉴定法,其中,档案鉴定人员依据档案保管期限,以及归档管理规范和标准等,直接对文件进行逐卷、逐页、逐件察看、鉴别、处置,做出质量鉴定结论;针对特殊档案鉴定,档案鉴定人员查阅相关档案目录,调取其中的文件原件,据此做出保存价值的鉴定判断,间接鉴定法省去了逐页查看的烦琐。
档案鉴定人员还要对已经鉴定过的文件资料进行复查和复核,尤其是到期鉴定结束后,对拟剔除文件需要销毁鉴定时,要认真做好抽样鉴定。
此外,档案鉴定人员应牢固树立全周期理念,将档案鉴定方法运用于档案鉴定的全过程。
做好文件资料收集时的初始鉴定,把好移交文件档案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关,依据鉴定标准和保管期限,做好归档文件的价值鉴定,还要进行对档案保管期限届满时的到期鉴定,进一步确定档案的“存”或“毁”。
3.4完善档案鉴定管理规定
科学制定档案保管期限表。
档案保管期限表是整个档案鉴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档案管理部门立足本部门实际所形成的档案门类,参照《档案法》《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等制定本单位的档案保管期限表。
要确保档案期限表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档案进馆等管理规定,针对档案进馆的迟滞性影响等,应加强顶层设计,以保障档案鉴定的时效性为目标,科学制定档案鉴定的具体规定和实施细则,为档案鉴定工作提供制度、规范保障。
结语
档案鉴定是社保档案管理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广大社保档案工作人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重要业务工作。
要明确新时代社保档案鉴定的工作内容,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社保档案鉴定的专业化素能,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保档案鉴定,提升档案鉴定的信息化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档案鉴定方法。
此外,档案管理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应逐步完善档案鉴定领域的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规范等,为社保档案鉴定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艳玲.文书档案鉴定的原则与方法探析[J].档案时空,2016(12):27—29.
[2]吕斌,周延.档案鉴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四川档案,2015(4):24—25.
[3]马莉娟,张晓鹏.浅谈档案鉴定工作[J].机电兵船档案,2014(3):46—47.
[4]宋健.中外档案鉴定实践的比较研究[J].兰台世界,2017(3):46—49.
作者简介:王丹,本科,滨州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馆员,主要从事档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