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白白疕巴布剂药物提取正交实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白白疕巴布剂药物提取正交实验研究
张伟;张云丽;杨一丁;高文勇;杨文婷
【摘要】目的优选六白白疕巴布剂药物提取液制备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组方主要药物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倍),提取时间(h), 提取次数等因素进行考察.结果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次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其中提取次数影响最大.结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每次用五倍药材量的50%乙醇,提取三次,每次提取时间40min.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
【年(卷),期】2010(029)011
【总页数】3页(P644-646)
【关键词】正交设计;六白白疕巴布剂;药物提取液;甘草酸;高效液相色谱法
【作者】张伟;张云丽;杨一丁;高文勇;杨文婷
【作者单位】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岛,266033;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岛,266033;青岛市立医院,山东,青岛,266012;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
岛,266033;青岛市卫生学校,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7.2
六白白疕巴布剂是以我院医院制剂六白膏剂型改革,研制而成的制成一种新型外用
中药巴布制剂.制备方法是将组方药物除血竭外的其他药物采用乙醇提取并回收乙醇,醇提后的药渣再加水煎煮,水煎液与收醇后的醇提液混合,浓缩到一定量,制成提取液作为溶媒;用提取液将高分子水溶性基质溶胀,加入血竭超细,混匀后均匀涂于背衬布上制得.本实验研究除血竭外的其他药物制成提取液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甘草酸为考察指标,考察乙醇浓度、加乙醇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工艺条件因素,探索最佳工艺条件.为六白白疕巴布剂制备工艺提供技术支持.
1 仪器、试剂与药材
1.1 仪器 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二元泵DAD检测器(美国);JA2003型电子分析天平(上海);超声波清洗器:KQ100型(昆山市超声波仪器厂)工作频率40kHz,输出超声电功率100W;BuchiR215V型旋转蒸发仪(瑞士).
1.2 试剂与药材甘草酸胺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736-200014);甲醇为色谱纯(天津四友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乙醇为药用,水为重蒸馏水,其余醋酸铵、冰醋酸等均为分析纯.药材取自本院中药房.
2 测定方法[1~3]
2.1 色谱条件色谱柱L ichrospher,C18(250mm×4.6mm, 5μm);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1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
254nm.
2.2 线性关系的考察精密称取甘草酸胺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
0.540mg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1、2、3、4、5mL对照品溶液,置于10mL 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3次,每次10μL,结果见表1.以峰面积积值Y和进样量X进行回归处理,得回归方程为 Y=35285X-2147,r=0.9999;线性范围为0.540~2.700μg.
表1 甘草酸线性关系考察结果进样量(μg) 0.540 1.080 1.620 2.160 2.700平均峰面积(n=3次) 16906 35960 55014 74068 93122
2.3 精密度试验按“2.1"色谱条件,精密吸取浓度为0.108mg·mL-1对照品溶液10μL,进样6次,结果平均峰面积值为3587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2%.说明仪器精密度较好.
2.4 稳定性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按“2.1"色谱条件,每隔2h进样一次,每次
5μL,共测6次,结果6次进样的RSD=0.95%.说明在10h内样品液稳定.
2.5 加样回收试验分别精密吸取5份已知含量供试品液各1.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分别精密吸取浓度为0.27mg·mL-1的对照品溶液1、2、3、4、5mL,并分别加到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按“2.1"色谱条件进样10μL,测定峰面积值,并计算含量,结果见表2.平均回收率101.62%(n=5),RSD为1.96%.
表2 加样回收试验结果注:回收率=测定量/(标准品加入量+已知样品含量)已知样品含量(μg) 标准品加入量(μg) 测定量(μg) 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RSD(%)
0.4417 0.27 0.6998 98.33 0.4417 0.54 0.9977 101.63 0.4417 0.81 1.3026 104.07 101.62 1.96 0.4417 1.08 1.5340 100.81 0.4417 1.35 1.7962 100.25 3 正交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正交方案设计以甘草酸提取率为指标,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倍),提取时间(h),提取次数为因素,进行L9(34)的正交试验.正交因素和水平见表3.
表3 L9(34)正交试验因素和水平表因素水平乙醇浓度(%,A) 溶剂量(倍,B) 提取时间(min,C) 提取次数(次,D) 1 50 3 20 1 2 60 4 40 2 3 70 5 60 3
3.2 提取工艺方法将不含血竭处方比例量的药材饮片,分别称取9份,每份15g,以L9(34)表中给出的条件按照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提取,提取时间从沸腾开始时记录,提取结束后出料,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到9份供试品醇提膏,80℃保温备用.
另将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约8倍药材量(120mL),加热煎煮30min,滤出煎煮液,并将煎煮液趁热缓慢加到对应的9份供试品醇提膏中,搅拌使充分接触,放置
24h,2000r· min-1离心20min,过滤,滤液浓缩并定溶至20.0mL;共得到9份水溶液.
分别精密量取上步9份水溶液2.0mL至分液漏斗中,加盐酸数滴使酸化,用三氯甲烷萃取三次,用量依次为3、2、2mL;合并三氯甲烷萃取液,定容于10.0mL的容量瓶中,得1~9号样品液.
3.3 正交试验结果分别精密吸取“3.2"项下的1~9号样品溶液10μL,按“2.1"色谱条件分别进样,测定甘草酸含量,测定结果及方差分析见表4、表5.
表4 正交试验表及结果(n=2)试验号乙醇浓度(%) 乙醇用量(倍) 提取时间(min) 提取次数(次) 甘草酸含量(n=2)(μg)Ⅰ 4.0987 3.7258 3.7507 2.608 ∑x=12.0118Ⅱ
4.0582 4.0358 4.2006 4.3045 C=(∑x)2/9=16.03Ⅲ 3.8549 4.2502 4.0608
5.0993 ly=(I2y+Ⅱ2y+Ⅲ2y)/3-C R 0.2438 0.5244 0.4499 2.4913 l总=∑x2-C le 0.0113 0.0464 00361 1.0559 le=l总-∑ly
表5 方差分析表注:F0.01(2,9)=8.02,F0.05(2,9)=4.26方差来源离差平方和自由度方差 F值显著性A 0.0113 2 0.00565 2.12 P>0.05 0.0464 2 0.0232 8.72 P <0.01 C 0.0361 2 0.01805 6.79 P<0.05 D 1.0559 2 0.52795 198.48 P<0.01误差 0.0239 9 0.00266 B
4 结果分析
以甘草酸提取量为指标,直观分析A1B3C3D3方案提取量最高,即每次五倍药材量的50%乙醇,提取三次,每次提取时间60min;从极差角度(R)分析,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D>B>C>A;从水平角度分析,A因素不显著(P>0. 05),Ⅰ>Ⅱ>Ⅲ;C因素显著(P<0.05),且C因素Ⅱ>Ⅲ>Ⅰ;B因素和D因素极显著(P<0.01),且均为Ⅲ>Ⅱ>Ⅰ.因此应定为A1B3C2D3,即五倍药材量的50%乙醇,提取三次,每次提取时间40min.对直观分析工艺与优选工艺进行比较验证,结果优选工艺 A1B3C2D3甘草酸提取量为1.8247μg,两种实验方案基本相近,再考虑生产时间,确定A1B3C2D3
为最终生产工艺,即五倍药材量的50%乙醇,提取三次,每次提取时间40min.
5 讨论
5.1 巴布剂的制备需要水为溶媒来溶胀高分子水溶性基质,将组方药物制成水提取液代替水作为溶胀高分子水溶性基质的溶媒,可减少浓缩成膏过程中长时间热处理对药物成分的影响,保证药物疗效.
5.2 六白白疕巴布剂组方药物中各味药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不同,单纯采用水提或醇提不易将各味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充分,采用乙醇提取并回收乙醇,醇提后的药渣再加水煎煮,水煎液与收醇后的醇提液混合,浓缩到一定量,作为溶胀高分子水溶性基质的溶媒,充分保留药物成分,保证药物疗效.
5.3 制订完善的含量测定内控质量指标,对确保药品质量,保证临床疗效是十分必要的.本项实验研究,以组方药物的主要功效成分甘草酸含量为指标,对确保该产品内控质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二兵,曲婷丽,赵正保.HPLC法测定参苓白术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J].山西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39(1):38~40.
[2]全艳晖,冯川.HPLC法测定糖并消丸中甘草酸的含量[J].实用药物与临
床.2008,11(1):51~52.
[3]段天璇,于密密,刘春生,等.HPLC法同时测定甘草指纹图谱暨甘草苷、甘草酸含量[J].中成药,2006,28(2):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