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中《桃花行》一诗翻译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翻译论坛
General Serial No.100
2019
No.3
1陈亚芳(1994-),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2任晓霏(1968-),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跨文化交际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中《桃花行》一诗
翻译对比研究
陈亚芳1任晓霏2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中心,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诗歌是《红楼梦》诗学价值的重要体现并占据重要地位,在塑造人物形象,传递人物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桃花行》是《红楼梦》中黛玉经典诗作之一,具有独特的文体特点。

本文主要选取《桃花行》以及杨宪益夫妇、霍克斯、邦斯尔三种英译本为研究语料,运用PowerConc 1.0,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桃花行》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借此希望可以为《红楼梦》诗歌翻译规范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料库;《桃花行》;翻译;对比研究
1.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词曲赋更是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红楼梦》外文译本多达十几种,其中包含三个全译本,分别为杨宪益与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及邦斯尔的The Red Chamber Dream 。

《红楼梦》被普遍认为是一部“诗化”小说。

在众多的诗歌中,黛玉的诗堪称一绝,别有一番韵味,广被后人研究。

本文所研究的《桃花行》出现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蔡义江在其书中提到《桃花行》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蔡义江,2007:204)。

此诗富含情感,是黛玉全部哀音的表达。

本文主要选取《桃花行》及其三个英译本,运用PowerConc1.0软件,从词汇层面对三种译文的类符形符比与高频词检索分析,对比分析三种译文的翻译风格;并结合句法中的平均句长和语篇中的人称选择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2.文献综述
2.1语料库相关研究综述
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西方翻译已得到广泛的运用。

Baker 的“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一文开创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新范式(Baker,1993:233-250)。

Baker 借助语料库从词频、平均句长和叙事结构以及“say ”各种形式的使用特点与使用模式等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方面对比研究了英国翻译家Peter Bush 和Peter Clark 的多部译作中的翻译,也首次提出将语料库与译者风格研究相结合,使得译者风格的研究已经成为语料库翻译的一大重要课题(Baker,2000:241-246)。

Olohan 从翻译具体问题的研究、译者培训和翻译实践三方面系统阐述了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Olohan,2004)。

语料库的发展亦吸引了国内学者对其研究。

胡开宝运用语料库方法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的显化现象和“把”字句应用进行了分析(胡开宝,2009)。

任晓霏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建立语料库翻译文体研究体系,从叙事、情态、语气、话轮转换、言语行为等角度对包括《红楼梦》《茶馆》《牡丹亭》等经典及其英译本进行了深入探
45··
索研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任晓霏, 2014,2016)。

综合以上研究分析,语料库方法毋容置疑为翻译研究开拓了研究的新视野;语料库和不同文体相结合,有利于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及其翻译规范。

本文将语料库方法与诗歌翻译研究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扩展语料库应用与文本的广度,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桃花行》的诗歌翻译规范。

2.2《桃花行》前期相关研究
《桃花行》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品,一直是学界研究关注的重点,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与研究其中的林黛玉人物形象,意象,以及诗歌三美等方面,对文本本身的特点并未深入探讨。

前人对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有:杨真真在其文章中主要以林黛玉与桃花的契合点为主线,疏离了桃花的各种文学意象,探讨了桃文化的渊源及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分析作者将桃花作为黛玉命运之象征的原因(杨真真,2009)。

鲁彩苹主要从写作背景、意义指向、意境营造等方面对比分析《葬花吟》及《桃花行》,探讨《红楼梦》作者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的塑造(鲁彩苹,2015)。

对于意象的研究,李小兰从桃花指向生命和女性的双重文化意韵出发,来理解《红楼梦》中黛玉在《桃花行》中所体现的悲剧力量(李小兰,2005:86-89)。

夏露结合中越文学关系和越南民族诗歌的特点分析《桃花行》的越南文译本对体裁的处理以及对原诗意境与情趣的体现,并对中越桃花美人意象之关联作初步分析,探索在东亚汉文化圈内《红楼梦》译介的文化特征(夏露,2015:84-89)。

对于从诗歌三美角度研究,王文丽在其文章中,主要从意美,音美,形美等方面对《桃花行》两种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王文丽,2017:52)。

综合以上研究可知,《桃花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的三方面,对于译文文本本身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的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桃花行》的三个英译文,基于语料库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有助于较全面的把握《桃花行》译文特征,对原诗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3.《桃花行》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语篇三方面对《桃花行》的三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

词汇层面主要从形符,类符,类符形符比以及高频词来分析。

句法层面主要从句数以及平均句长方面分析。

语篇主要从词频来分析其人称代词的使用,从而更好的分析三种译文。

3.1词汇
词汇是文本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词汇,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特点。

对于词汇的分析主要从译本的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两方面分析探讨。

杨晓琳在其文章中提到译者对词汇的使用情况,即词语变化度,包含了译者的多种文体特征信息,而词语变化度可以通过类符形符比来表示(杨晓琳,2012)。

杨慧中指出形符数指文本中词数的总量,类符数指的是文本中共有多少个不同的词性(杨慧中,2002)。

梁茂成,李文中和许家金提到类符/形符比(TTR)常用来衡量文本中词汇密度(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9)。

词汇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本的某种本质特征,即用词的多样性。

通过PowerConc1.0软件分别对原文以及三种译文检索可得出相关的形符、类符及高频词。

表1类符形符比
对比项原文杨译霍译邦译
Tokens/形符141269351389
Types/类符96165193170 Type/Token Ratio类符
形符比
68.0961.3454.9943.70
从表1可知,原文形符为141,类符为96;杨译分别为269与165;霍译分别为351与193;邦译为389与170。

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译文并不一定完全与原文形式一致。

相对而言,杨译较与原文一致。

分析译文可知,杨译和霍译较偏重意译,而邦译则注重直译,将原文逐词翻译,这也是邦译翻译字数最多的原因;另一方面,杨宪益对中国文化的精通,使他可以更好地把握原诗的意蕴,对于个别文化词汇的翻译把握更精准。

就形符类符比来说,杨译的类符形符比率为61.34%,较接近原诗的68.09%,而霍译和邦译分别为54.99%和43.70%,进一步说明了杨译本词汇较丰富,具有多样性。

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杨译本的阅读难度稍高。

霍译次之,邦译与原诗相差最大。

分析文本翻译特征,高频词是必不可少的,使用PowerConce1.0对相关文本的高频词检索得出:
46··
表2排名前十的高频词
原文杨译霍译邦译
排名字频数字频数字频数字频数1人11the24the47the82 2桃10her8and12is17 3泪6a7a8and12 4风5of7flowers8blossom12 5外3spring6her7screen11 6自3is5in7of10 7悴3tears5is4person10 8纷2and4lady4peach-blossom8 9干2as4of4are6 10隔2blossoms4on4in6
从表2高频词可以得出,原诗中“人”与“桃”出现最多,分别为11、10,原诗主要分析人与桃花,表达消极的情感。

“泪”出现6次进一步证实。

而在译文的高频词,为了便于分析,仅选前十对其分析,三种译本中“the”均出现最多,邦译the出现82次将近杨译的3倍,霍译的2倍,分析其译文可知,其译文不简洁,过于复杂。

在前十的高频词中,杨译的“her”“tears”以及“blossoms”分别为8次,5次和4次;霍译“flowers”“her”以及“lady”分别为8次,7次和4次;邦译“blossom”“person”以及“peach-blossom”分别为12次,10次和8次;从这些词可以看出三种译文都很好的传译出了原诗的意象,但对于原诗中出现了六次的“泪”只在杨译中出现了5次“tears”,而其他两个译本中并未出现。

因此,杨译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再现了原诗,把握了原诗的情感基调。

霍译、邦译次之。

3.2句法
对句法层面的分析主要分析原诗及三种译文的句数,并结合平均句长对语料进行分析,从而来更好的把握分析不同译文的翻译特征。

表3平均句长
对比项原文杨译霍译邦译
总句数9122041
平均句长15.6622.4217.559.49由上表可知,原诗总句数为9,杨译为12,霍译为20,邦译为41。

从句数上看,杨译与原诗最接近。

从平均句长分析,原诗每句平均15.66个词,杨译每句平均22.42个词,霍译为17.55个词,邦译为9.49个词。

杨慧中(2002)谈到在语
料库分析中,句子的平均长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句子的
复杂程度,即文本的复杂程度(杨慧中,2002)。

而根据Laviosa对于句子的划分,1-9个词为短句,10-25个词为中长句,25个词以上则为长句(Laviosa,1998:557-570)。

对比数据可以看到原诗基本为中长句,杨译与霍译与原诗保持一致,均为中长句,但霍译与原诗最接近。

邦译差别最大,总体上为短句。

原诗: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Yang:
Outside the blind,peach-blossom,a soft spring breeze; Within,a girl is languidly dressing her hair. Outside,the peach-blossom;within the girl—
Not far apart the blossom and maid so fair. Obligingly,the breeze blows back the blind
And holds it to afford a glimpse of her bower. Hawkes:
Peach pink the tender flowers outside the window blow; Peach pink on sleepy face the morning colours glow. Tree-flowers outside the room and lady-flower inside: Only a few short steps the flowery forms divide. Slyly the conspiring wind tugs at the blind below:
47··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Tree-flowers would peep inside if they could do so. Bonsall:
The peach-blossom is outside the screen.The East wind is wild.
The peach-blossom is inside the screen.The morning toilet is leisurely.
Outside the screen is the peach-blossom.Inside the screen is the person.
The person and the peach-blossom are not far separated. The East wind has it in mind to raise the laths of the screen.
The blossom wishes to peep at the person.The screen does not roll up.
原诗的六小句,杨译、霍译、邦译形式上都译为六小句的形式。

从总句上看,杨译为两句半,霍译为三句,邦译为十句。

对比原诗,杨译与霍译倾向意译,邦译为直译。

可以发现
原句一小句,邦译译成两句,邦斯尔注重原诗意思的传达,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原诗的意境韵味,显得笨重;将原诗的中长句译成短句,虽然使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原诗传达的意思,却损失了诗味,诗美的享受。

再对比杨译、霍译,杨译每行的字数比霍译少,看起来简洁,主要为名词并列构成;部分句子会根据原诗的意思进行重组排列,使用连词连接。

所以造成杨译每行看起来简洁,但每句字数却比霍译多的原因,而霍译基本上一句对应原诗一行两小句。

总体上,杨译
句型复杂程度稍高。

3.3语篇
对于语篇的分析,本文主要从人称方面对其探究,分析译文的翻译特征。

通过PowerConc1.0对文本进行词频检索,发现文本所用人称。

表4人称代词频数及排名
杨译霍译邦译人称代词频数排名人称代词频数排名人称代词频数排名her82her75it317
she415she411them320 their232they323she238
it1105I1120herself1100 they1152it1122you1168便于分析观察,将上表中各译本的人称代词使用情况统计如下:
表5人称代词的使用
人称代词杨译霍译邦译
第一人称I
第二人称their;they they them;you
第三人称her;she;it her;she;it it;she;herself
汉语,尤其是古诗文化中,人称代词经常省略,句子通
常是无主语的形式。

但英语主谓结构导致主语是不可缺少的。

人称代词是分析语篇的一个重要成分。

刘正光和李雨晨在其文章中提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常使用第一人称来拉近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人称也可以使读者与作者连接,同时也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

第三人称通常比较客
观,不受时空的限制,以旁观者的角度融入,更加客观灵活(刘正光,李雨晨,2012:27-35)。

通读原诗可以发现,原诗并
未明显传递出人称的使用,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
诗中“人”。

对比译文可知,三种译文整体上都使用第三人称,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部分使用第二人称,而在霍译中也使用了第一人称。

从表2、4可以看到,在译本的前十的高频词出现代词的主要有杨译“her”排名2,霍译“her”排名5,
而邦译则无。

邦译中“she”排名38,邦译主要用无生命的“it”与第二人称“them”。

在汉语中“桃”常和女子联系在一起,可见杨译和霍译很好的把握原诗的意象,传译出原诗的
48··
意境。

邦译次之。

结合下例进一步分析:
原诗: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Yang:
If tears are likened to blossom,
Long as the blooms retain their charm they flow.
Hawkes:
Yet lady’s tears and flowers in this unalike I find,
That the flowers are still and smiling,but the tears flow unallayed.
Bonsall:
If you compare human tears with peach-blossom,
The tears naturally flow long,the blossom is naturally beautiful.
在上例中,原诗为无主语句,并未指出人称。

而在三位译文中三位译者有不同处理,杨宪益以“tears”做主语,表达出一种客观态度,选用被动句,下句以“their”代指“花”,“they”代指“泪”,使读者更加融入情景之中,拉近距离,看似很远,实际情感却融入很近,以“花”的“娇媚”对比“人”泪不停的心伤,与原诗贴近。

霍译选用第一人称的视角“I”带入,使读者亲身融入诗中,以“我”的视角发现“花”与“泪”的不同,别有一番韵味。

而邦译则选“you”为人称视角,拉近与读者的关系,使读者自身主动参与其中。

与原诗对比,杨译显然更胜一筹;霍译选用“I”,虽将读者引入诗中,但与原诗对比,稍显突兀。

4.结语
综合分析,本文主要结合语料库软件PowerCon1.0,定性定量相结合,保证了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通过词汇中的类符形符比与高频词、句法中的平均句长,语篇中的人称对《桃花行》的三种译文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结果如下:首先,就词汇层面而言,综合分析类符形符比与高频词,杨译本词汇较丰富,稍具多样性,阅读难度稍高,霍译次之,邦译与原诗相差最大。

其次,从平均句长分析,杨译与霍译均与原诗保持一致,为中长句,而邦译则为短句。

结合例子分析,杨译多为名词短句并列,部分句子根据意思重组,并使用连词引导;霍译基本将原诗一小句译为一句;邦
译与原诗相差最大。

最后,从语篇层面的人称视角分析,三
种译文整体上选用第三人称,与原诗保持一致,但杨译与原
诗最贴近,以“her”使用最多;霍译也以“her”为主,也使用了“I”第一人称,邦译偏重第二人称。

将语料库的方法与诗歌相结合对比分析三种译本,有利于为诗歌翻译规范开拓思路,也可保证结果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Baker,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A].M.Baker,G.,Francis &E.Tognini-Bonell,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233-250.
[2]Baker,M.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Target,2000,12(2): 241-266.
[3]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A Chinese Novel in
Five Volumes[M].London:Penguin Classics,1973-1986.
[4]Laviosa,S.Core Patterns of Lexical Use in a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Narrative Prose[J].Meta,1998,(4): 557-570.
[5]Olohan,M.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Routledge,2004.
[6]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7:204.
[7]胡开宝.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把”
字句运用及其动因研究[J].外语研究,2009(5). [8]李小兰.桃花的双重文化意蕴和林黛玉《桃花行》的悲剧
力量[J].名作欣赏,2005(2):86-89.
[9]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9.
[10]刘正光,李雨晨.主观化与人称代词指称游移[J].外国
语,2012,35(6):27-35.
[11]鲁彩苹.从《葬花吟》和《桃花行》看林黛玉悲剧形象的
塑造[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5. [12]任晓霏.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14.
[13]任晓霏,戴文静.语料库翻译文体学[M].北京:中国社
49··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会科学出版社,2016.
[14]王文丽.从“三美”角度比较分析欣赏《桃花行》的两种
英译文[J].神州,2017(16):52.
[15]夏露.黛玉《桃花行》的越南文译本与中越桃花美人意
象之关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84-89.
[16]杨慧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2.[17]杨宪益,戴乃迭(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M].外
文出版社,1978-1980.
[18]杨晓琳.杜甫《兵车行》四种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基
于语料库的分析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12(4):274-279.
[19]杨真真.桃花意象及其对林黛玉形象的观照[J].红楼梦
学刊,2009(2):197-222.
Corpus-based Stut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ao Hua Xing in Hong Lou Meng Abstract:Poems,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Hong Lou Meng and showing its poetics value,have an extreme influence on shaping the characters and expressing emotions.Tao Hua Xing is one of Daiyu’s famous poems in Hong Lou Meng,having unique stylistic features.This article mainly selects Tao Hua Xing and its translations of Yang Xianyi,David Hawkes as well as Bonsall as research objects.And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the three English versions from lexical,syntactic as well as textual aspects with the corpus tool of PowerConc1.0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method.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hav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norms of poem translation in Hong Long Meng.
Keywords:corpus-based method;Tao Hua Xing;translation;comparative study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