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及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及应对策略
摘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忽视培养培训单位的师资队伍建设、重教师个体能力轻教师整体结构、忽视制定教师能力标准等薄弱环节。
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策略:围绕“两个”目标,明确建设重点;重视培养教师的“两种”教学能力;推进两个“主体”积极合作,搭建专兼职教师互动平台;发挥“两个”带动作用,发展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利用两个基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准入制度;“双师型”教师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才能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界一直在争论与探讨,目前的普遍观点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依然存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比例偏低的状况,究其原因是由于对“双师”理解上的偏差。
为此,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和政策进行梳理,分析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对建设一支科学合理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一、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部门出台的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和会议中,多次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如,在1994年的《全国骨干职业技术学校(中心)建设工作研讨会纪要》中,谈到改革职业高中教师职务评聘办法,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逐步实行“双职称”制[1]。
在1996年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要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作用。
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2]。
在1997年召开的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师资工作“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今后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所占的比例。
到2010年,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3]。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4]。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5]。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6]。
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7]。
可以看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根据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来的,尽管在一些文件中是以人事制度改革谈双职称或双资格,但本质上应该是强调专业课教师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
合,要深入企业了解最新生产工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教法,对于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也要了解相关理论,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个体层面上的“双师”。
同时,也包含整个师资队伍结构上的“双师”。
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被提出后,学者们也相继展开了研究。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检索词“双师型”,能够检索到1809篇期刊论文,在年限的分布上充分证实这一点,见图1。
1994~2000年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少,每年只有少数几篇,2005年以后越来越多,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素质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建设途径与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但对于职业学校操作层面上的一些问题研究较少,从中也发现了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
二、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一)重形式上的“双师”,忽视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和政策中,多次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具体什么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其建设标准是什么等都没有明确要求,目前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出现了多种说法,如把“双师型”教师认为是“双职称”教师、“双能力”教师、“双证书”教师、“双资格”教师、“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等本质接近但表述不一的概念[8]。
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很难从可操作层面上设定认定标准和评聘制度。
事实上,“双师型”要求教师既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应专业实践技能,强调的是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具有理论与实践两种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不一定是工程师或具有其他职业资格[9],所以,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应具有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又能够进行专业技能教学,强化的是内在的实践教学素养,而不是外在的资格。
(二)重教师个体能力,忽视不同专业大类间整体师资结构的差异
目前,许多学校过于强调教师个体应具备双师素养,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但通过查阅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发现,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实习指导课三类课程教师,未涉及到“双师型”教师的统计数据。
2003年三类教师的比例为0.48∶0.49∶0.03,2009年三类教师的比例为0.45∶0.52∶0.03,专业课教师占总教师的50%左右,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左右,见图2。
也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强调的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在某一专业的一些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更多的专业课程是由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两类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并分别占有一定的比例结构。
另外,不同专业教学特点不同,对两类师资比例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针对近几年的数据分析,不同专业大类的教师结构差别很大。
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1063.5万人,2009年增长到1779.8万人,学生数增加快速,而专任教师数量增幅不大,从55.9万人增加到68.2万人,也就是2003年的生师比18.9∶1,到2009年生师比为26.1∶1。
另外,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大类专业课教师分布比例不均,资源环境类、能源类、土木水利工程类、社会公共事物类所占比例很低,近七年增幅不大,与此对应的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的教师所占比例很高,并且增长速度较快,初、中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高,见图3、图4。
加工制造类、商贸旅游类、社会公共事业类的专业课教师生师比较大,见表1,分别从2003年的54.73∶1、63.14∶1、57.62∶1上升到2009年的77.59∶1、69.05∶1、60.41∶1,充分说明中等职业学校一些专业课教师紧缺。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结构,不能因一味追
求“双师型”教师,而忽略了教师的结构建设,要重点分析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对于社会资源比较丰富的可以通过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来建设,对于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及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应培养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使教师各尽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整体中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体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三)舍本逐末,忽视师资培养培训单位的师资队伍建设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设置了14所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经过合并后目前有8所,到80年代中后期依托普通高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中央财政的支持,教育部先后遴选确定了54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同时依托大型企业建立了6个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10]。
但是,这些承担师资培养培训单位的师资大多来自高等学校,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有的师资培养培训单位的专业设施条件还不如中等职业学校,再加上很少有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培养培训基地办学,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于职教“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培训。
(四)重师资队伍建设,忽视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就投入了5亿元,这是史无前例的,省级财政也同样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安排教师顶岗实习或招聘兼职教师,派骨干教师出国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与落后的学科课程体系的矛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缺乏有效的载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需要的是开发具有学习情境、学习领域的课程,这是制约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障碍。
(五)缺乏关于职教师资标准和规范的制度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能力标准、评聘都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与发达国家极具专业性的师资资格标准、培养培训体系和质量认证相比,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虽有颁布,但当时是针对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制定的,职业中学只是参照普通高中的教师资格条例,缺乏培养过程中的企业实践、教学实践两个过程以及全国统一的认证体系,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11]。
在职称评审中更多的是偏重论文和科研要求,对技能考核缺乏具有导向性的指标,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特别是评非教师系列职称因政策上缺乏有力支持,也很难得以实施,更主要的是双师与否待遇上无差别。
在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上,缺乏制度上的保障,许多职业学校的进人权在教育局,而不在学校,企业人员到校任教也缺乏合法的机制,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进一步发展。
三、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一)围绕“两个”目标,明确师资队伍建设重点
首先,要明确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点。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所需要的中初级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的。
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如果单纯的讲授理论学生接受起
来相对较难,通过实践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鉴于此,职业学校的教学更应体现实用性与技术性的结合,教师必须能够把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熟悉具体操作过程,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也就是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其次,确定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师进入职业学校后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需要不断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内外条件,促使其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了解其专业化发展的几个阶段,认真研究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考核标准、培养培训制度、管理等,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阶段或层次的教师发展策略,特别要重视教师内因的激发,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自我完善与发展机制。
(二)完善“两种”制度,建设师资队伍标准
首先,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在德国,成为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加上一年企业实习,再加上一年的教育实习,最后通过国家资格认证,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12]。
尽管我国也一直在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但缺乏具体的教师资格标准,没有明确教师素质应达到的目标,因此,要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和认证体系,在我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分层次制定不同专业(行业)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准入标准,不能仅仅从定性方面进行要求,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定量的角度认真细致的加以研究,特别是针对面向企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的标准,拓宽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以保证兼职教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全国骨干职业技术学校(中心)建设工作研讨会纪要[EB/OL]./view/3736450.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item/flfgk/gwy/jkww/j990613.html.
[3]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view/2994075.htm.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zjlt/5.htm.
[5]国家教委.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EB/OL]./item/flfgk/gwyfg/1998/206003199801.html.
[6]老董. 首届《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市召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7(12):9.
[7]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8]林开仕.双师型教师内涵解读与评定标准[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4):40-44.
[9]贺文瑾.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解读(上)[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7):48-51.
[10]郝理想.我国中职培养培训能力建设现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76-79.
[11]肖玲君.双师型教师理论研究的误区[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2]潘若龙.长春市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3]江建华.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77-79.
Weak Links i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 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NING Yong-hong1, LING Zhi-jie2
(1.Research Institute for V ocational Education, Hebei Teachers’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 Qian’an V 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Qian’an Hebei 066400,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onfronts with the problems of emphasizing mode and ignoring contents, emphasizing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gnoring teaching staff of training institutes, emphasizing teachers’individual abilities and ignoring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eachers, etc.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can be adopt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clarify the construction emphasis surrounding with two objectives; try to cultivate teachers’theoretical as well as practical abilities; boost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build the interactive platform for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chers, etc.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teachers’admittance system;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