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热点剖析】
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趋势
1.计划与市场
单一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3.分配方式
单一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改革空间
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改革目标
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市场经济深入
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等来不断深化改革。
7.市场经济配套
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配套。
三、中国现代农村土地政策的五次变革或调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1)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属民主革命范畴,消灭封建剥削,土地所有权属农民个体,仍然是私有制)。
(2)影响: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
(2)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改革开放纵深发展时期:实行土地流转
(1)含义: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原因
①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
②镇、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
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的需要。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意义
①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②有利于加快培养内部市场、扩大内部需求,培养农民的市场观念。
③搞活了土地的使用,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④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⑤有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民获得更大利润。
⑥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⑦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城市化发展。
【真题再现】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可知国家在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A项;1979~1981年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私营企业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时间只是刚实行的几年,1982年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进一步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8.4·浙江高考·12)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
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故A、C、D项错误,故B项正确。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4.(2018·海南高考·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
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
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
5. (2017年北京卷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仅仅涉及是1959年的百货零售网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完成是1956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1957年,与图表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我;根据材料中1994年,北京的百货零售网点急剧增多,主要是因为1992年深化改革开放,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C项正确;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
7.(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农村改革。
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80年”和主旨“总产量增加”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虽然耕种面积缩小,但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农业有了很大发展,故选A。
1980年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
的改变,机械化生产程度还不是很高,排除B。
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排除C。
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取消了实施32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排除D。
【针对训练】
1.(2019·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16)读表
1949—1952年企业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状况表
以上表格主要说明了( )
A.社会主义改造进展顺利B.国家调控经济能力加强
C.私营企业获得较大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1953年我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52年……加工订货……占公私合营和私营企业比重……56.04%”“1952年……公私合营……占公私合营和私营企业比重……11.5%”,无论加工订货还是公私合营,较1949年都有大幅提升,表明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有大的提升,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加工订货、公私合营,占公私合营和私营企业比重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D项错误。
2.(2019·淄博二模,31)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国家机关对企业管的过多过死,妨碍了企业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应保证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有适当的自治权利”。
这一思想( )
A.否定了三大改造成果 B.触及经济体制的弊端
C.具有突破性指导意义 D.加快了“一五”计划进程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有适当的自治权利”,这说明已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选B项。
A、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材料仅仅是认识到弊端,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3.(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14)20世纪70年代末期,个体商被称为“二道贩子”。
到了80年代,个体商贩则被称为“倒爷”。
上述称呼的演变反映了( )
A.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B.国家经济法规日益健全
C.计划经济最终被废止 D.国家经济政策逐渐放宽
【答案】D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个体商贩名称的变化,与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无关,故A项错误;个体商贩名称的变化与法规的健全无关,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被废除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故C项错误;“二道贩子”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后,个体商贩的地位仍然不被认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松动,个体商贩因为倒腾商品而致富,“倒爷”这一名称反映出人们对个体商贩地位认识的变化,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故D项正确。
4.(2019·乐山一模,31)下图是我国1952—2002年国民收入变化图。
其中,国民收入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C.推行科教兴国战略D.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答案】B
【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材料1982年迅速增长时间不符,排除A 项;1995年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1982年迅速增长时间不符,排除C项;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材料中1982年迅速增长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1981年,《芜湖日报》发表了芜湖市个体商户年广久炒卖瓜子发家致富的报道——《货真价实的傻子瓜子》,社会上流行起顺口溜“傻子瓜子呆子报,呆子报道傻子笑,四项原则都不要,如此报纸真胡闹”。
这反映当时( ) A.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B.企业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
C.经济体制改革亟须深入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社会上对傻子瓜子的态度说明当时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认识仍然不足,故选C项;根据材料中“四项原则都不要,如此报纸真胡闹”说明发展市场经济并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对个体商业的发展的态度,并未涉及企业所有制的形式,排除B 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D项。
6.(2019·成都一模,35)1990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成立。
第二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提出在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这表明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发展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加快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可知在国企改革中,对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的管理更加严格,走向深入发展,故选B项。
7.(2019·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得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
8.(2019·湖北孝感考前预测题)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
越来越小。
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
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解析】“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
9.(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中共中央在某时期一份文件中规定: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充实农业劳动力。
这些政策( )
A.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文件的规定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时期,这些政策是对当时“左”倾错误的纠正,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C项正确。
10.(2019·山西太原调研)1981年1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受“两个凡是”影响
B.社队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C.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D.国营企业改革困难重重
【答案】C
【解析】材料“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体现了国家对乡镇企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说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
11.(2019·山西康杰中学月考)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公告表示:“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这意味着( )
A.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
B.改革从农村深入到城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D.开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答案】B
【解析】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故选B项。
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是在1992年十四大,故C项错误;开始全面深化改革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后,故D项错误。
12.(2019·湖北荆州调研)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创利润4.1亿元,交国家2.862亿元后,企业留利净增9 400万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全额利润还高5%。
这一成就的背景是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建立市场经济成为普遍认识
C.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
D.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引入市场调节后,解放国有企业生产力,出现企业利润增加,故D项正确。
13.(2019·山东青岛模拟)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
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
这一变迁反映了( )
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A
【解析】从1986年纺织厂破产时的痛哭到1995年的掌声,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正确。
14.(2019·湖南怀化调研)以下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
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的转型升级
B.抓住战略机遇期
C.国家政策的调整
D.主动融入全球化
【答案】 C
【解析】“表中各项经济指标”没有各项产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中没有提到战略机遇,故B项错误;根据“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均出现飞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是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无法判断是否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故D 项错误。
15.(2019·福建漳州调研)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
这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商品价格由“双轨制”到“由市场定价”体现了市场的作用,故D项正确。
16.(2019·威海高三期末,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苏联国家谷物生产总量为733.2百万公担,到1934年则降至676百万公担。
与仍未实现全盘集体化的1928年相比,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
针对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却有损于农业本身的发展的事实。
亚·鲍文符合事实地指出,“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城市的办法(类似一种贡赋)”。
——摘编自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
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实施上述农业政策的目的及对本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2分)
(2)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二中的“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加以说明。
(13分)
【答案】(1)目的: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
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最终也阻碍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
(2)1953—1957年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造成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