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评传
曾国藩奏折评点

恳辞节制浙省各官及军务等情折
自顾非才,实难胜任。 一、自顾非才,实难胜任。 大局所系,必应统筹,臣本未敢稍涉推诿, 二、大局所系,必应统筹,臣本未敢稍涉推诿, 不必有节制浙省之名而后尽心于浙事也。 不必有节制浙省之名而后尽心于浙事也。 左宗棠前在湖南抚臣骆秉章幕中赞助军谋, 三、左宗棠前在湖南抚臣骆秉章幕中赞助军谋, 兼顾数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 兼顾数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
参翁同书片
(1791— 道光壬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翁心存 (1791—1862) 道光壬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入职 上书房二十余年,历任工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上书房二十余年,历任工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翁同书(1810—1865)翁心存长子。道光二十年进士, 翁同书(1810—1865)翁心存长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翰林院 编修,曾任贵州学政,1858年授安徽巡抚 1860年 年授安徽巡抚。 编修,曾任贵州学政,1858年授安徽巡抚。1860年,他和地方乡 绅与悍将苗沛霖发生争执,苗沛霖领兵包围寿州。 绅与悍将苗沛霖发生争执,苗沛霖领兵包围寿州。此事平息之后 曾国藩参劾他处置不善,下狱候斩。第二年减罪流放伊犁。 ,曾国藩参劾他处置不善,下狱候斩。第二年减罪流放伊犁。 翁同爵(1814~1877),翁心存次子。以父荫授官。历任陕西、 翁同爵(1814~1877),翁心存次子。以父荫授官。历任陕西、 ),翁心存次子 湖北巡抚,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 湖北巡抚,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 翁同龢 1830-1904)翁心存三子。咸丰六年进士。同治、 翁同龢(1830-1904)翁心存三子。咸丰六年进士。同治、光绪 两朝帝师,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两度入军机。 两朝帝师,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两度入军机。光绪戊戌 政变,罢官归里。 政变,罢官归里。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曾国藩评传(草稿)

曾国藩评传键入文档副标题]]1. 平生履历1.1 个人简介姓名:曾国藩曾用名:乳名宽一,初名子城,字伯翰,号涤生别称:曾剃头(办团练时获),曾屠夫(太平军送),谥文正(清政府所赐最高荣誉)生卒: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村家庭出身:富裕地主学历:同进士毕业院校:私塾、岳麓书院、翰林院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处事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决》1.2 家庭关系1.2.1 父母祖辈曾祖父曾竟希祖父曾玉屏(星冈公)父亲曾麟书(号竹亭,派名毓济)母亲江氏(同县江霈霖)仲叔曾鼎尊三叔曾骥云1.2.2 兄弟姐妹长姊曾国兰(长姊夫王鹏远)二妹曾国蕙(夫王待聘,想当书吏不成)满妹曾国芝(适朱永春)四弟曾国潢(字澄侯,居乡理家)六弟曾国华(字温甫,出嗣叔父,任军职,战死三河)九弟曾国荃(沅甫,任军职,以赫赫战功封一等威毅伯)季弟曾国葆(字季洪,又名贞干,任军职,病逝于金陵城下,年仅三十四岁)妻欧阳式妾陈春燕,江宁人,无子嗣1.2.3 子女长子曾纪第,幼殇次子曾纪泽(清末有名爱国外交家,收复伊犁)三子曾纪鸿(诰授奉政大夫,醉心西学,近代中国著名数学家)长女曾纪静(适袁秉桢,同乡好友袁芳瑛之子,性傲慢,不甚长进)次女曾纪耀(适陈远济,好友陈源兖之子,多病而专横,有隐疾)三女曾纪深(适罗兆升,好友罗泽南之子,品行不甚端正)四女曾纪纯(适郭刚基,好友郭嵩焘之子,颇有才气,可惜早亡)满女曾纪芳(自号崇德老人。
夫聂缉椝,聂亦峰子,官至浙江巡抚)1.3 主要经历1811年—1815年哺乳、睡觉、哭1816年—1832年好好学习(间或放牛)1833年—1839年考试1840年—1850年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致力程朱理学,每日必做日课)1840年,翰林院检讨,正式踏入仕途1843年,升任翰林院侍讲1845年,升翰林院侍讲学士1846年,升任直阁事1847年,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同年出任欽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1849年,升授吏部右侍郎,同年署兵部右侍郎1850年,兼署工部左侍郎1851年—1853年回老家办团练,组建湘军1854年—1864年和太平军打战,升官1865年—1866年和捻军打战,升官1867年—1871年造船、练军、教育后人、写遗嘱1872年3月1日卒于两江总督府(昔日洪秀全天王府)西花圃1.4 曾氏遗嘱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曾国藩传摘抄

曾国藩传摘抄1、他认为,在中国社会,整个风气都受居于高位的少数几个核心人物心性品行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风气的厚薄全由一二人之倡导而成。
“此一二人之心向义,则众人赴义;一二人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余谓气节者,亦一二贤臣倡之,渐乃成为风气”;——《曾国藩传》P299 2、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
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
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
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
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则仁不可胜用也。
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
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
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曾国藩传》P332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不妒忌,不贪婪,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又学到一个新词语,老祖宗的文学确实是智慧;上段话是曾国藩去处理天津教案事件时给子孙写的遗嘱,他没有交代钱财分配,反而是教导子孙后代为人处世,对后代人品品行的期许,交代后人要做到“不忮不求”;真的是个力求做圣人的人,儒家文化的坚定支持和执行者。
3、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去世,享年62岁不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补天填海的路上。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
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曾国藩传》最后一页曾国藩果真是一代名称,看完曾国藩传,我嗟叹不已,一个时代的名人总归是有他的独到之处,这位精神偶像影响着后代无数的人;一代文臣但却领兵打仗,且是用头脑打仗;治军严明,战略眼光独到,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且能在抓住主要问题以后坚持排除万难解决问题,这是能常人所不能也;以圣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忮不求,是真正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家书专家点评

曾国藩家书专家点评
古代的帝王将相、卿士大夫、墨客词人、儒生才子,都是过去了的人物,属于过去了的时代。
如曾国藩者,替爱新觉罗皇室效忠,消灭太平军,故无产阶级谓其人不可取,而其思想体系固无以异于其他士大夫。
现代化无须熟读离骚,当然也无须熟读曾国藩的家书,因为它决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明天的世界。
但是,它虽然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明天,却很能够指引我们了解昨天和前天,即了解旧中国的政治和社会。
旧中国统治阶级有它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方法,这就是以儒为体,以法为用,以黄老为权,以纵横为变,在这方面,曾国藩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
他确实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对传统政治权术和谋略的运用,而在与弟书中,他最充分、最坦白、最没有保留地同他的弟弟进行了交流,这本书确实是他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讲出来的私房话。
应该说,一个真心希望中国现代化的人,对于在旧中国实行专制统治的帝王将相,以及为其制礼作乐、出谋划策的形形色色的士师们的政治谋略和政治权术,上起韩非、李斯、秦皇帝,下至慈禧太后、曾国藩??从理性上到感情上都不可能不深恶而痛绝之。
(至于其他方面,古人当然不乏可取之处,如刘、薄所说的两条,又如曾国藩的严以教子。
《曾国藩传》:笨,是最好的天赋

《曾国藩传》:笨,是最好的天赋作者:不有趣灵魂来源:玩你自己(ID: Gosoul624)唯天下之至拙,才能胜天下之至巧。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有人说,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
其中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而那“半个”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跌宕起伏,不可谓不传奇。
他智商平常,天资一般,一个秀才就考了七次。
身体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
出身更是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
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
但是,他却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曾国藩传》这本书,看看他是靠什么,实现逆风翻盘的吧。
011811年冬天,曾国藩出生,他长得普普通通,出生时也没什么天降异象,到四岁也没有能够光大门楣的迹象。
他记忆一般,思维也不敏捷,怎么看都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只是曾家有一个老人固执地认为,曾国藩将来必成大器,为此他特意叮嘱曾国藩的父亲,要好好培养。
和所有旧中国的读书人一样,曾国藩六岁进私塾读书,他八岁熟读四书五经,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勤奋。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曾国藩勤奋得令人发指,别的孩子呼呼大睡做好梦的时候,曾国藩就被父亲揪着辫子叫醒背书,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一百遍,一百遍不行就一千遍,直到背下来才完事。
就是这样一个连“小偷”都觉得笨得不行的娃,却从小就讨厌“胸无大志”的人。
因此,曾国藩给自己立下了高大的志向。
十六岁那年,曾国藩跟着他父亲,开始考秀才。
第一次,落榜,他父亲说,第一次考,不要灰心。
第二次考,落榜,他父亲说,没事。
第三次考,还是落榜。
他父亲只得安慰说,坚持就是胜利。
第四次,落榜。
第五次,落榜。
第六次,父子两人一样,继续落榜。
他父亲已经不安慰曾国藩了。
更要命的是,这次曾国藩被“通报批评”,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却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戒。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
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
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
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
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
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
历史上如何评价曾国藩客观的

历史上如何评价曾国藩客观的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个极为让清廷倚重的人。
他曾平定太平天国有过,被破例封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
在中华文明面临灭顶之灾之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颠覆之际,他以侍郎身份登高而呼“为我孟子孔子之痛哭于九泉”建立湘军,灭掉传统文化的恶魔太平天国运动,此战曾国藩重在运作,其谋略之才能堪称一流,太平天国运动可恶之处,在于颠覆伦理,曾国藩每到一地剿灭太平土匪,当地百姓举行大宴款待谢恩。
湘军的崛起,远远超出了曾国藩的本意,以至于客观上促进了清朝的灭亡,虽然初衷是为了维护清 *** ,但终究导致了清 *** 的灭亡,他的崛起,给了 *** 信心,加速了清 *** 的灭亡。
湘军在中国军事方面开创了划时代意义,正是因为湘军的崛起,导致了地域性军队的听命于一人,才有了后来的军阀割据。
曾国藩作为被称赞佩服最多的人,一生清贫,为人处事从不高调,其毅力其气节其军事能力受到*** ,蒋介石,薛岳,陈诚,梁启超等诸多名人效仿,毛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改编于曾国藩当时的军歌,很多战术都是学习曾国藩的。
蒋介石更为过,床头两本书之一便是《曾文正家训》,他把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用于带兵打战,也列在黄埔军校教科书里,梁启超更是大呼“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一代书生造诣如此,却是古今少之又少。
兴办洋务,立于自强,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可要不是曾国藩支持,哪有他的轻易成就,一生的时间里幕僚中培育了众多科学家,数学家。
《曾国藩家书》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各图书馆最火之一。
曾国藩的后代中,没有当官的,全部清一色大学者或者艺术家。
其后代人才之多打破了“家事兴旺不过三代”的魔咒。
四次拒绝称帝,当时条件成熟,湘军是清*** 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他们只听曾国藩一人命令,苦于曾国藩以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仰,丢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拒绝称帝。
因此曾国藩被日本和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华盛顿。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1811年-1875年)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史书记载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曾国藩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他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领导的湘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以严密的组织、精确的计划和灵活的战术战胜了敌人,取得了多次重要的战略胜利。
他在实战经验中总结出的军事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军队,对于中国近代军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曾国藩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主政湖南、湖北期间,通过措施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他注重选拔人才,进行官员考试,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他还提出“以理服人”的治理理念,通过理性讲述和说服来实现统治的目的。
其政治手法非常灵活多样,取法于西方和中国传统,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得到了可观的成效。
他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影响也被后来的政治家所吸收和借鉴。
第三,曾国藩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教育制度和提高教育质量。
他创建了“士官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精通军事科学的人才。
同时,他还创建了讲学堂,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历史评价中,曾国藩的政治手段和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权威和集权,对于民主制度和平等原则的认同较低。
他在军事上的严厉措施和镇压手段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此外,他对于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中,采取了一系列以屠杀为主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历史评价受到了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曾国藩在他一生的读书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方法

曾国藩在他一生的读书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方法西方达尔文曾有过一句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所以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根本。
而古人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最早由三国时魏国名师董遇提出。
如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即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对文章融会贯通的领悟效果。
而在清代有一位对清朝贡献极高的能臣,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他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而被誉为晚清中兴的第一名臣。
虽然曾国藩一生成就辉煌,事迹、功绩不计其数,后代的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毁誉参半,但也不能抹灭掉曾国藩对晚清的贡献。
曾国藩的功过自有后人评断,在此我们要学习的是曾国藩对于知识的认知,而知识浩瀚、学海无涯。
所以一个人想要在有生之年,阅读全天下的书籍,是不太可能办得到的。
但假使学习的方法得宜,就可以比别人多读许多书,及认识更多知识的道理。
在民国初年有位历史评论家何贻焜出版了一本"曾国藩评传",其作者对曾国藩的生平背景做了详细介绍, 并从"曾公思想起源"到"养生方法", 从11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曾国藩,内容提到他认为曾国藩为后世所赞颂学习之典范,其根基在于一、立志:自立自强,则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二、求知:勤学好问,以真知统摄立志。
三、反省:以勤省勇改,以收自强之道。
四、慎独:以养心不愧增善去恶。
五:居敬:身心交养践实缉熙。
六:习劳:藉以养身享寿考,养心而知足。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都有研究曾国藩的家书、日记,其家书和日记包含了许多曾国藩自己的经验、知识、方法许多的精华所在,因此我在这里分享给各位的是,曾国藩他在家书中传达给他的儿子自己一生的读书经验心得,在曾国藩家书中有条理地看到"看、读、写、作"四种方法,称之"为学四法"。
01 "看"法曾国藩在"咸丰五年三月二十九日致诸弟书"内容提到: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第一篇:评价曾国藩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曾国藩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曾国藩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祖玉屏,始慕乡学。
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
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
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
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
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
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
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
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
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
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
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
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①如畏。
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
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
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
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
百姓巷哭,绘像祀之。
事闻,震悼,辍朝三日。
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曾国藩传》,有删节) [注]①粥粥:敬慎谦恭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B.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C.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D.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的及第者称为进士。
评价曾国藩的总结

评价曾国藩的总结引言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普遍认为是当时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开明派,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化之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曾国藩的评价也各不相同,有人称赞他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有人批评他的一些政策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对曾国藩进行评价和总结。
曾国藩的贡献政治改革曾国藩在政治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实施“变法”,认为通过改革制度和政治体制可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
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动废科举、倡导新学派思想、设立军政机构等,为当时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非常重视国家的稳定和民生,他的政策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和经济稳定。
军事才能曾国藩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领导湘军,成功击败了太平军。
曾国藩的战略军事能力和组织才能被广泛赞誉。
他在军事上的成功,不仅有效地应对了当时的军事挑战,也提升了他的声望,为他后来的改革和政治事业奠定了基础。
教育改革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改革。
他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曾国藩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学堂、书院和教育机构,为人们提供教育机会,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和良好品德的人才。
这些教育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曾国藩的缺点保守思想尽管曾国藩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有开明思想的人之一,但他仍然具有一定的保守思想。
他坚持传统的儒家思想,并对西方科学和知识持怀疑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保守思想限制了他的改革步伐,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农民利益曾国藩在一些政策上着重考虑了地主和官僚的利益,而忽视了农民的权益。
他的土地政策和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对农民的剥削程度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排斥异己思想曾国藩在文化思想方面并不开放,对于异己思想和观点抱有排斥的态度。
他限制了新学派思想的发展,并试图通过传统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对曾国藩的评价

历史上很多人对曾国藩的做过评价,毛泽东在1917年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界石在研究<<曾国藩家书>>方面也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且要求其子蒋经国一定要读<<家书>>.所以所谓"画鬼易,画犬难",今天只敢说不敢评,即使如此也必定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褒者居多,贬者居少.仔细想来,他们对曾国藩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下面的几件事情上.其一是对待罪犯方面,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其二是对待太平天国的俘虏方面,有人说他太过严酷,所以获名"刽子手";其二就是所谓的天津教案,其后遂得卖国贼之名.细细想来,如果我们以客观的精神,辨证的方法来考究,这些批评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先说曾国藩所创造的就地正法.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就地正法当然是不对的,是不可取的.即使在古代,对罪犯的行刑也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的,未经审判不获罪,而且我们的中华法系本身在刑事诉讼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制度保证程序并注意用程序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也适用于战乱的晚清.当时,曾国藩刚接到朝廷的任命到一地上任,开始准备镇压太平天国.由于处于战乱时期,权力真空在当地也有很明显的显现,抢劫,偷盗之类的案件大增.为了整治当地的风气,他给予一些更低一级的官员就地正法的权力.很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但是当地的风气在很短的时间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恶性案件大大减少,一些较轻的罪名也很少有人冒犯了.之后的团练的正常进行,之后湘军的发展壮大不能说不是以此为基础,以此为条件.我们平时也说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强调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考虑一下当时曾国藩面临的形势,清军节节败退,天下已经大乱,国家民族怎能交到一个靠宣传封建迷信,靠抢劫杀戮,靠打砸孔庙而乱起的太平天国手中?如果当时曾国藩没有采取这些措施,很难想象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会残存多少,我们的忠孝信义仁能所剩几何?当然,我也不认为仅凭平太平天国的力量就可以毁灭我们绵延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太平天国的存在对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威胁,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在这方面,如果曾国藩被称为挽救中华文化的英雄,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合适.然后是对太平天国的俘虏问题,记得一次战役之后,曾国荃获得为数不少的太平天国俘虏,他奏请曾国藩将这些俘虏收归到自己的队伍中,曾国藩明确指示,这些俘虏必须统统杀掉.后来曾国荃也是含着眼泪看着这些俘虏被一个个杀掉.当时的人们在此之前一直评价曾国荃太过残忍,说曾国藩软弱有余,刚强不足.现在想来曾国藩不是软弱,是屈伸自如,"大丈夫,打破门牙和血吞之"能够说出此等豪言壮语之人怎能说是软弱?关于曾国藩当时处死这些战俘的理由他没有在家书中提及太多,只是一直以恳求同时也是不容商议的语气要求曾国荃按照自己的指令行事.我想曾国藩当时这样做是出于速战速决的考虑,战争的时间越长,人民的伤亡就越大,国家的消耗也就越大,两害相权取其轻,国藩应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是天津教案,天津教案的来由是这样:1870年6月(清同治九年),天津的法国教堂育婴堂接连死亡婴孩三、四十个,同时附近又不断发生幼孩被拐事件,拐犯供称…系天主堂主使‟.6月21日上午,官府查不到罪证。
曾国藩评价

中华历史人物评介——我眼中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一代圣相”09人力一班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是什么造就了“一代圣相”?而又是什么造就了以及如何造就我们自己?今天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发表一下自己的鄙见,及提出一些自己的疑惑,希望能与老师切磋切磋。
由于自己的见解确实漏洞百出,所以我想如果用论文的标准格式来写不免有点班门弄斧,故只期以普通文章的格式来与老师交流,且由于能力所限,只能从少数几个方面将这位伟大人物展现出来,并用每段后加以评论的方式来述写,望老师见谅。
一、成长经历说起曾国藩没有人应该感到陌生,那个被骂“满清走狗”,被章炳麟说成是“誉之则为圣相,獻之则为元凶”的人,就是曾国藩。
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我很关心,而一个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那曾国藩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世代务农的家庭,祖父是农民,爸爸却当了教书先生,曾国藩从小也就勤勤奋奋地读书了。
曾国藩20岁考的秀才,比他爸爸早23年考得,不愧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天资在此可以瞥见一二。
他喜欢读史,曾经用一年时间读完《二十三史》,之后进京在翰林院做事。
对于曾国藩的成长经历,老师必定比我有更多了解,故在此只是简略叙述一下。
我在看了他的成长经历后有所感悟的是:人成功确实需要天赋。
而天赋从何而来?一是打娘胎以来的智商、情商,二是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一个自不必多说,从仲永、桑弘羊身上就可以看出什么叫“生而知之者”,那东西貌似有点飘忽,却是实在的天赋,普通人学不来,曾国藩却可算是一个,悟性极高。
第二个是可以创造的,像“孟母三迁”似的例子可以略有理解,而曾国藩的农村家庭背景本身造就了他中国农人特有的谦逊、朴实等内在特质。
陶红亮曾国藩传评价

陶红亮曾国藩传评价
通读《曾国藩传》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性格中有很多毛病,傲慢、虚伪、懒惰,也曾浮躁、迷茫、自卑同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说到这里,不禁想问“为什么曾国藩会成功?”曾国藩的一生得力于一“悔”字,他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通过“写日记”来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记录一天中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然后分析哪件事做的不对、那句话说的不对,并立即付诸行动,简单总结成三个环节就是:记录-分析-改过。
不过,曾国藩早期的日记,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日记一样,会因为偷懒而时常中断日记;也会把日记记成流水账、敷衍了事,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比如早起的失败率高达50%。
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中的,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
最后,他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逐渐发生着变化。
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也一天比一天多。
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的越来越高,看的越来越远。
这样一位伟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皮毛,就已经是极为幸运的一件事。
曾国藩这种烂人老是有人吹捧[精选3篇]
![曾国藩这种烂人老是有人吹捧[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d81ed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b.png)
曾国藩这种烂人老是有人吹捧[精选3篇]【曾国藩这种烂人老是有人吹捧第1篇】刚读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国藩在自我反思前后的变化,反思前曾作为读书人出生,是一个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丝苟且的读书人形象,愤世嫉俗,刚正不阿,对咸丰皇帝,对同僚,对亲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却并未得到相匹配的嘉奖,而在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几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
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几年里,反思自己为人处世中的性格缺陷。
重出剿灭太平天国军队过程中与皇帝示弱,与同僚交好,以入世随俗的态度对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练圆融,内心仍是质朴刚正初心不改,竟在复杂的清末环境中如鱼得水建功立业。
联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有那种出自读书人本身的自以为的清高孤傲和极端自信自负,遇事盛气凌人,也开始调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
另一点是想到成电学子仿佛都有这类似臭毛病,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成电学子总是难以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与此种氛围不无关系,他们大多埋头苦干,执着于技术而缺少处事的圆滑,不屑于技术以外任何事。
【曾国藩这种烂人老是有人吹捧第2篇】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从《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
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
《曾国藩传》对曾国藩有什么评价?《曾国藩传》书评分享!

《曾国藩传》对曾国藩有什么评价?《曾国藩传》书评分享!本文导读:目前市面上大概有5、6种不同的《曾国藩传》,这次主要是给大家讲讲张宏杰版的《曾国藩传》。
对于喜爱历史的人来说,肯定不会对曾国藩感到陌生,他是晚晴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有着“中兴第一名臣”之称。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励志史,很多人读完曾国藩可能都会对他滋生出一种崇拜之情。
那这一本《曾国藩传》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新的视角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曾国藩传》书评一:我很久没有因为看完一本传记而对于一个人产生崇拜之情了,但是新近看完的这本《曾国藩传》确实是让我不由的对其新生敬佩。
之前对于曾国藩的了解,远远不如他的门生李鸿章了解得多。
当年看历史课本,因为马关条约的事情,对于李鸿章没有什么好的印象,连带着对其他的晚清重臣也不是多么的待见。
近些年来随着许多学者对于历史的进一步剖析与探讨,对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也客观了许多。
不至于一提到整个晚清政府就是一片骂声,认为其从上到下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了。
其实历史是有其两面性的,全面的来看才更加公正客观,人也是一样的,不能够因为其人生经历的一件或是几件事情而进行妄下定论。
曾国藩身后曾被赐予“文正”的谥号。
要知道这两个字对于所有的文臣来说几乎都是梦寐以求的。
能够获此殊荣的人大多是当时文人崇敬的对象。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成就是多么的不平凡。
他自小就不是一个十分聪明伶俐的孩子,否则也不会六次考秀才都落第。
他也并非是一个生来就八面玲珑的人,否则也不会因为言辞犀利的道出咸丰帝的弊端而惹得龙颜大怒。
他崇敬圣人,也期盼自己能够成为圣人,但是他也同千千万万俗人一般有着自己的缺憾与不足。
可是就是这个看起来跟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的人却成为了晚晴四大名臣之一。
拙不要紧,可以用勤来补,基本功夫做扎实了,即便是多次落第又怎样?一旦开窍便能一口气连中,直至中进士入翰林。
不善为人处世也无妨,经验与变通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最终还是使得他能够在官场中应付的游刃有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传》读后感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个乱世,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爱国英雄。
而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的绝对的风云人物,他也是我最敬佩的人物之一。
虽然在他其后的李鸿章也是晚晴的重臣,权倾朝野。
但是李鸿章的发迹和成功离不开当年曾国藩的提携和重用。
所以说,晚晴第一重臣非曾国藩莫属。
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的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头顶着是如此之多的光环,以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不多。
一个人竟然集军事、政治、思想文化与一体,最重要的是他在各个方面都是有颇深的建树。
从这点看来,放眼古今中外,应该是没有第二人与之相匹肩了。
难怪当年毛泽东评价曾国藩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此可谓对曾国藩最高的赞誉了!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但是我认为不然,如果一个时代缺少有着一种忧国忧民的壮志情怀的人,没有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关切!即使时势再怎么的乱,都不可能出现英雄,特别是像曾国藩这种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得保国家安定的旷世英雄。
实在是令人倾佩。
我曾有幸拜读过《曾国藩传》,关于他的生平也是传奇不断。
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眼中的英雄曾国藩。
一、自我警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只有我们时时刻刻警惕着才不会被魔鬼所控制。
但是或多或少我们都是有受到了影响,结果大多数的人就是很平凡的过完自己的一辈子。
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
难,又在慎独。
自我警醒一直伴随着曾国藩的一生作为一个时代非常优秀的人,他也有自己人性的一面,当被太平军打败之后,曾先后两次跳江自杀。
当他失败的时候,他受到当朝人的嘲笑,他的自尊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他后来的成功都是在其前面失败的基础上不断的反省累积起来的。
最主要的就是,他每天都有记录一天的日程的习惯,这个习惯帮助他不断的改正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
二、忠孝两全。
百行孝为先。
这是古人一直以来都是推崇的行为。
据记载,曾国藩在后人看来是最好的儿子,对上,能使父母宽心;对下,能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不仅如此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曾国藩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这因为如此,曾氏一族才得以兴旺繁荣,后代也是人才辈出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
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
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正因为如此,当他办团练为国分忧的时候,不仅得到了家里的人支持,还得到了众多族人和大
量同乡的支持。
可以说,如果曾国藩不会那种值得让人追随的人,那在他几番失败后,湘人为何都还是始终支持?
三、重用人才。
世界上的事都是人办的,人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
曾国藩这一点他非常清晰,他从来不模糊。
不止在他后来带兵时,他早期在部院做大臣的时候,他就在为人才的缺乏而担忧了。
曾国藩的官做得比较顺利,他30岁到北京做官,只用了7年就做到了二品大员,也就是部院大臣,就是我们今天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
然后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中央的六个部里,他做过五个部的侍郎,也就是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财政部没有做过侍郎以外,他在其他的五个部都做过侍郎。
可以说明当时的曾国藩是一个被朝廷,最高决策集团所非常看好的一个官员。
他希望他的朋友,尽量给他多推荐各个方面的人才。
而他自己平时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去发现人才,去网罗人才。
他听说彭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
他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
后来彭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投奔他。
他知道胡林翼带领六百个贵州兵,前去援助武汉。
走到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地方时,武汉城已经陷落了,这支部队前进失去了目标,后退又没有盘缠,徘徊在湘鄂之间的时候,曾国藩给朝廷写信,请求朝廷把胡林翼的这支子弟兵留在湖南,请求胡林翼与他共事。
而且他在给朝廷写的奏折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就是胡林翼的才能在我十倍之上。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
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虽然说曾国藩是一位军事家,但是他却“名副其不实”。
虽然他也是熟读兵书,可军事素养不是很高。
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是杰出的将帅。
他的谋士就有后来同样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和左宗棠,他手下的将领有曾国荃、彭玉麟等。
当年李鸿章拜托曾国藩考察两位下属,曾国藩只是和他们简单的见了个面就指出了谁是值得信任的,结果那个人后来就是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
他留下的著作之一《冰鉴》就是介绍了他在相人这方面的造诣。
四、修身养性。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
很多人都想从曾国藩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很多成名的人物,也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
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备致,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毛泽东青年时期,也潜心研究过曾国藩文集,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全集》常置桌旁,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的模仿曾国藩,简直将曾国藩奉为偶像。
《曾国藩传》虽然写完了他的一生,但是在我看来。
他的一生绝非那一本书能够叙述的了的。
一生执笔投戎,万世受人敬仰!
11090314
李亚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