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水禽业——国家水禽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研究员专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水禽业——国家水禽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
侯水生研究员专访
周风珍
【期刊名称】《《广东饲料》》
【年(卷),期】2019(028)008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周风珍
【作者单位】《广东饲料》杂志社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简介:侯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动物遗传育种与营养专业,水禽研究室主任,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技创新一级岗位杰出人才,肉鸭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自去年8月份农业农村部确诊并发布非洲猪瘟以来,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非洲猪
瘟重创我国生猪产业,对我国生猪产业和相关产业影响极其深远。
很多猪饲料厂纷纷转型调整结构,增设禽料生产线。
下游猪场也调整饲养水禽,涉足水产。
“保供给保安全”,畜产品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2018年我国猪肉产量5400多万t,过
去一年非瘟导致的猪肉产品不足,这部分缺口急需家禽来弥补。
7月5日-7日,“2019中国水禽饲养技术、生物安全、环境控制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清远成功举办。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员在大会作了《我国水禽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是全球水禽产业生产和消费大国,水禽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我国肉鸭出栏量约35亿只,肉鹅超过5亿只,鸭蛋400万t,产值超过1500亿。
我国水禽产业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存在巨大发展潜力。
本刊记者会后特别邀约了侯水生研究员进行访谈,他与我们分享了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的架构,及水禽产业体系这几年来在水禽新品种培育、饲营养标准制定、新型科学饲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并指出限制我国水禽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未来研究方向。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国家水禽体系将紧紧围绕“品种多元化、提质增效、健康养殖、节能减排”开展研发工作。
1 我国水禽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稳中有升
《广东饲料》:候首席,您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水禽生产状况。
侯水生研究员(以下简称“候”):2018年我国水禽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肉鸭产量产值双增态势,鸭蛋产量略有下降,相对而言,肉鹅产业还有一定上升空间。
具体来看,根据对全国22个家禽主产省(市、区)2018年水禽生产情况的调查统计,全年商品肉鸭出栏29.13亿只,肉鸭总产值777.39亿元,分别比2017年增长6.22%,16.37%;蛋鸭存栏量1.87亿只,较2017年减少1.24%,鸭蛋产量为306.91万t,较2017年减3.80%,蛋鸭产值423.19亿元,较2017年提高37.59%。
商品鹅出栏5.3亿只,比2017年减少2.51%;肉鹅产值465.01亿元,较2107年提高3.98%。
水禽总产值1665.59亿元,较2017年提高17.06%。
具体到各省份、区局来说,2018年度,山东、广东、湖南三省的水禽总产值位居全国前三名,山东省以其生产优势,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均位居首位。
具体到各个
品种,从肉鸭生产布局来看,2018年,山东省肉鸭出栏量位居全国第一,达12
亿多,四川、湖南次之;从区域来看,华东区肉鸭出栏总量17亿只,占全国的60%多,其次是华中、华南;蛋鸭方面,2018年,分省来看,蛋鸭生产集中在鄂、湘、闽、赣、鲁、豫、辽、浙、川、晥、苏等12个省市,总产蛋量占全国蛋鸭产蛋量的95%以上,其中湖北省蛋鸭生产最为集中,产蛋量占全国蛋鸭产蛋量的19.4%;从区域分布开看,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地区。
肉鹅方面,安徽、广东、四川是商品肉鹅生产最集中的省份,三省商品肉鹅出栏量之和占到了全国的
42.1%;从区域分布看,肉鹅产业布局相对均衡,区域差异相对较小。
2 饲料标准、新品种选育及科学饲养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引领行业进步
《广东饲料》: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为我国水禽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当前体系内有多少工作站和岗位专家?工作站和岗位专家的工作是否有侧重点?他们如何发挥协作的?
候: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实际上是2009年就全面启动,当时19个实验站,岗
位体系专家是19个。
“十三五”时候农业部又给我们增加了几个岗位专家,变成27个岗位专家,25个实验站。
细分到每个方向,其中水禽育种方向有8个岗位专家,包括肉鸭、蛋鸭、鹅的育种,所以它涉及的品种比较多的,这也是给我们增设多几个专家的重要原因。
水禽营养现在也有6个岗位专家,水禽疫病防控的现在
有4个岗位专家,还有1个就是养殖技术的,再就是有食品加工方向有2个,还
有1个经济的。
所以这样实际上是涉及到了水禽产业体系的品种、养殖技术、营养、疫病防控、食品加工、食品安全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团队。
25个实验站中大概有13个企业,还有12个以省里边的农科院作为依托单位的。
因为当时考虑到一个省城市就一个岗位力量太单薄,有些是搞新品种培育的,也希望这个实验站能紧跟着去搞一些品种的推广,两者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办一件事。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水禽产业体系做了很多工作,成为我们这个行业的技术研发
机构,引领着行业的技术进步。
这几年水禽产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每一个溯源都与我们体系的关系很密切。
《广东饲料》: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在饲料技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做出了哪些创新成果?
侯:我们水平技术的发展应该说是非常快的,在近几年,特别是在饲料营养,新品种培育方面都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一)饲料技术方面,我们主要进行了非常规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评估和制定鸭的饲养标准。
目前我国肉鸭大概一年消耗的饲料量大概2000多万t,蛋鸭料大概是1000多万t,鹅料4000多万t。
美国NRC标准,它给了非常简单的一个肉鸭的饲养标准,它
是用肉鸡的标准去饲养肉鸭的,包括能量含量、蛋白质的含量,钙磷、氨基酸的含量,统统都不适合于目前我们这个产业。
2012年,我们就制定了肉鸭的饲养标准,肉鸭分成三种不同类型,一个就是北京鸭系列的,一个是地方鸭,另外一个就是番鸭、半番鸭。
在肉鸭方面的应用的效果也很好。
肉鸭蛋鸭它消化生理各方面是一样的,所以当时把蛋鸭作为一个种鸭的形式来配置在那。
这个饲养标准对我国肉鸭的饲料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作用。
很多大型饲料厂包括新希望六和、海大,实际上都在参考我们提供的数据。
此外,蛋鸭和鹅的饲养标准都在起草中,分别由卢立志研究员和王宝维教授负责,大概在2020年底就能出炉。
(二)新品种选育方面,成绩斐然:品种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肉鸭新培育出3个新品种,蛋鸭2个品种,肉鹅也有3个新品种。
下面具体展开说一下:
一是北京鸭现在应该说是走出了一条路。
过去北京鸭都要填鸭,现在北京市场填鸭大概占2%。
其他98%的都是自由采食的鸭子。
现在我们培育的鸭子,在自由采
食条件下能够达到填鸭的要求,特别是皮下脂肪的含量和肌间脂肪,这两个都是改
良成功的。
第一个是2018年内蒙古赤峰振兴鸭业有限公司培育出的瘦肉型肉鸭——“中畜草原白羽肉鸭”,该配套系于2018年7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
会审定,销售的父母代大概是80多万只,然后还养了20多万~30万的商品代。
实际上这个鸭子按照去年最少产180个雏,正常情况下产200个雏来计算,就有
6亿,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第二个是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与新希望六和集团合作培育的“中新白羽肉鸭配套系”,2019年3月份通过新品种审定,白羽肉鸭35日龄
的生产性能特别高,无论是体重、生长发育也好,还是饲料转化效率也是非常理想的,母鸭的皮脂率低于20%。
另外一个就是“优质小型2肉鸭”配套系,这是我
们自己培育的具有麻鸭血统的白羽肉鸭。
2005年它在湖南的发展很快,以舜华企业为基础,带动了周边的农户,每年有几千万只临武鸭出栏的规模。
蛋鸭也有两个品种通过审定的,而且现在市场的推广也很好。
一是浙江省农科院卢立志老师及诸暨市国伟禽业有限公司联合培育的“国绍1号蛋鸭配套系”,它最
大的特点就是生产性能比较好,产蛋量比较多。
商品蛋鸭516天龄的时候可以产
蛋327个,总蛋重可以到22.8千克,获得国家进步奖,这也是我们体系拿到的第三个国家级别奖项。
鹅方面:一个是是王继文教授选育的天府肉鹅配套系,它能够将繁殖性能和产肉性能很好解决。
天府肉鹅产蛋量85个,并且它的肉用性能也是非常好的,终体重可达到3.5千克以上。
另外一个是江南白鹅配套系,也是我们2018年通过新品种审定的,是江苏立华选定的一个新品种,产蛋性能更高。
《广东饲料》:近些年来水禽饲养模式取得哪些进展?
候:现在北方山东等许多地方兴起的肉鸭网上立体笼养方式,在技术方面发展很快,网下装的粪管,同时有加热系统,饲养自动给料、给水系统,自动通排气系统,自动清理排泄物系统,这样环境是可控的,鸭的成活率能达到100%,饲养密度也不大。
从实践结果来看,立体笼养还是可行的,无论是生长速度、成活率等各方面的
数据都是比较理想的。
再一个就是厚垫料发酵床饲养,我觉得在北方地区应该更好地去推广,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在这种条件下,鸭子不需要打针用药,成活率都是很高的。
目前,在南方地区,温氏推广的产蛋鸭网上饲养,下面用发酵床来处理排泄物,这种方式我觉得是在未来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饲养方式。
蛋鸭笼养是我们经过大概七八年的持续性摸索,现在应该是非常成功的,能够实现环境控制,对于未来我们怎么样去降低环境污染,肯定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广东饲料》:立体笼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有哪些制约因素?
候:笼养是这两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的饲养方式,它投资比较大,所以养殖企业都希望饲养密度大一些,事实上饲养密度太大了是存在问题的。
如果1平方米养六七只,效果要好得多。
《广东饲料》:未来科学研究中,国家水禽体系主要研发方向?
候: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国家水禽体系将紧紧围绕“品种多元化、提质增效、健康养殖、节能减排”开展研发工作。
3 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力发展水禽业
《广东饲料》:非瘟爆发,肉品供应相对偏紧,对水禽业推动情况如何?您认为将来应该着重发展哪些?
候:非洲猪瘟的发生应该是对家禽也是一个好的机遇。
我也觉得我们的这种肉食品结构应该需要调整。
2018年我国畜家禽肉产量8517万t。
其中,猪肉5404万t,鸭肉 682万t,鹅肉154万t。
因为非洲猪瘟发生了以后,按照政府公布的数据,大概生猪的产量少了40%,就是说在今年大概减少2000万t的猪肉产量,我们从国外能进口的猪肉量大概也就五六百万吨,还有1500万t的缺口。
这1500万t要靠牛肉羊肉去发展,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们的繁殖效率太低了。
未来希望猪肉的比例降到
40%~50%,可能我们就不会有这样大的风险性。
20%猪肉的规模增加到禽肉里面,我觉得这个量是最大。
所以在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到,就说是水禽肉会得到大力的发展。
当然这里面我们面临着和鸡的一个竞争的问题。
但是总体上来讲,2018年鸭肉和鹅肉大概占我国总肉类的10%。
非瘟的发生对我国肉类的消费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另外一方面,从饲料资源的利用上、环境保护方面来说:猪的消耗饲料消耗量,要远远超过家禽;一头猪排放的废水需要更多的环境来承载,所以我们有必要来发展家禽。
家禽肉实际上是我国好多地方老百姓还是很喜欢的,因此发展家禽应该是在我们国内是非常可行。
一方面我们应该引导消费者去消费更多的家禽肉,另一方面建立新型的饲养方式,大力鼓励发展水禽,正好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健康水平。
相信在未来十年,我国水禽产业会迈上新的台阶,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广东饲料》:当前我国水禽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中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亟需解决?
候:一是品种的问题,特别是肉鸭的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北京的烤鸭,还有我们广东的烧鸭等等,它确实需要皮下脂肪比较厚的这样的一个类型。
但是在未来我们要通过一种饲养技术的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解决填鸭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第二个问题就是引进的樱桃谷鸭还在垄断着我们的市场。
但是樱桃谷鸭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当它做烤鸭的时候,它皮下脂肪太多,但是如果它用来做咸水鸭、做卤鸭、做酱鸭的时候,它皮下脂肪又太素了,这也是未来我们育种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麻鸭的资源非常好,具有非常好的肉的品质,地方水禽品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再者就是肉鹅的品种,一个是季节性繁殖的问题,一个是产蛋率比较低,收益率不稳定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育种方面还是要加强。
第二个问题就是饲养技术、环境污染问题。
实际上我们的水禽产业规模巨大,但是
生产投入很少,有些地方水禽仍然是水上散养,排泄物不易处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及生物安全的问题,必须要改进和提高。
《广东饲料》:对南方水禽业,您有什么寄语和期望?
候:相对于水禽养殖业发达的山东省来说,南方的水禽企业还是规模相对比较小。
首先,希望未来扩大规模,因为只有规模化经营,特别是肉类的规模化的经营,可能才能够会更好。
第二个,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定位去生产、设计定位我们的生产工艺过程。
广东人喜欢吃鲜活的东西,在市中心建立屠宰场不太现实。
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方式的升级,冰鲜家禽再加上冷链运输的方式应该是最好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