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州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福州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第三次联考试卷
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生物膜上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B.细胞呼吸过程中,催化丙酮酸分解的酶分布在膜上
C.激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可改变细胞代谢
D.细胞癌变使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降低
2. 下列各选项中,属于活细胞的一组是
A.植物的木纤维和导管细胞
B.甲状腺激素和朊病毒
C.花粉和孢子
D.鞭毛和精子
3.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
C.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4. 如果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用a表示,则根尖分生区的细胞a1与根冠细胞a2的大小为()
A.a1<a2
B.a l=a2
C.a1>a2
D.无法判断
5. 下图表示物质跨膜转运的一种方式,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的物质可代表性激素
B. 这种转运方式是顺浓度梯度进行
C. 细胞产生的能量不影响该物质的转运速率
D. 载体蛋白在物质转运过程中形状会发生改变
6. 马利筋(一种植物)含有强心苷对鸟兽有毒,故鸟兽一般不食用,而斑蝶却可以食用并将强心苷贮存于身体组织中从而出现一种怪味,导致一般的食虫鸟不吃它。

同时还有另一种蝶类,其体色和体型都与斑蝶相似,但没有怪味儿。

以下说法不能推出的是()
A. 马利筋通过产生毒素进行自我保护,降低被捕食概率
B. 斑蝶可以免疫强心苷毒性从而增强自身种间斗争能力
C. 类似斑蝶的蝶类因不能产生怪昧儿,易被食虫鸟捕食
D. 马利筋与斑蝶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7. 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是
A.O
B.C
C.H
D.N
8. 下列有关细胞体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与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体积一般较大
B.细胞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
C.生物体体积越大,其细胞体积也越大
D.细胞体积小,利于提高物质交换效率
9. 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长期缺碘会导致机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C. 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D. 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10. 中科院动物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将大熊猫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后的兔子卵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这表明我国的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再次走在世界前列。

下列有关克隆大熊猫胚胎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等几个阶段
B. 兔子卵细胞质可以激发大熊猫细胞核的全能性
C. 克隆出的大熊猫胚胎必须移植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
D. 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尚未出现细胞的分化
11. 基因的转录终止位点(富含A-T碱基对)上游存在富含GC碱基的对称区域,该区域为模板转录出的部分序列容易形成发夹结构,阻止RNA聚合酶的移动,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DNA分子中含有多个GC碱基的对称区域
B.DNA分子中对称区域前存在终止密码子
C.图示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从左向右移动
D.RNA中发夹结构的形成会导致转录结束
12. 水稻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

现以杂合抗病水稻(Tt)为亲本,连续自交3代,F3中杂合抗病水稻所占比例及每次自交后均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后纯合抗病水稻所占比例分别是()
A.1/4,7/16
B.1/4,7/9
C.1/8,7/9
D.1/8,1/16
13. 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的免疫调节方式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B.浆细胞(效应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
C.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D.器官移植后需要通过服用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4. 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探究酶高效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
B.探究淀粉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只能是酶的种类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不止一种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因变量不止一种
15. 下列与细胞生命活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增加,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
B. 高等动物衰老细胞的线粒体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呼吸变慢
C. 高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是通过编程性细胞死亡实现的
D. 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

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17.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例是
A. HCO3-与HPO42-等离子相互作用,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
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加速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D. 人体每天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量的水和盐
18. 利用某海洋动物为实验材料,得到以下结果。

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图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a、e处虚线将下移
B.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②、②
C.图甲、乙、丙中c、②、②点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内侧
D.e、②、②过程中K+外流需要消耗能量
19. 树线是指天然森林竖直分布的海拔上限,树线以上即为高山灌丛和草甸(如图1)。

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如图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学者可以通过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B.影响树线之上和之下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D.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20. 模型建构是研究生物学问题常用的方法。

模型X→A→Y中,A代表结构,X代表物质,Y代表A接受X后的变化或产物。

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若A表示人的红细胞,X表示葡萄糖,则Y表示酒精和二氧化碳
B. 若A表示T淋巴细胞,X表示抗原,则Y表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C. 若A表示垂体,Y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则X可能是甲状腺激素
D. 若A表示适宜光照下的叶肉细胞,X表示H218O,则Y中的葡萄糖含18O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请据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的结构A为_______________,结构B为____________;若刺激结构B,则被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____________的兴奋状态。

(2)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兴奋要经过多个神经元,一般情况下,相邻两个神经元通过____________结构传递兴奋。

(3)医生给某踝关节受伤的患者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痛觉,但还能运动,请分析,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可能是____________(填“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22. 回答下列有关酶的问题:
(1)除了温度和pH对酶的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

图1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的示意图。

②酶和无机催化剂的作用机理相同,都是_____,但酶具有高效性,原因是_____。

②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机理是_____,如果除去竞争性抑制剂,酶的活性可以_____。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改变了_____,这种改变类似于高温、_____等因素对酶的影响。

(2)为探究不同温度下两种淀粉酶的活性,某同学设计了多组实验并对各组淀粉的剩余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酶A的最适温度应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酶B的。

欲继续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思路是_____。

23. 1909年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

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他做了下面的实验: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多只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为红眼,然后他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且F2中红眼果蝇数量约占3/4。

(设有关基因用R、r表示)(1)上述果蝇眼色中,该雄果蝇的白眼性状最可能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受________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其遗传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2)摩尔根等人根据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假设1),且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并设计了测交方案对上述假设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从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在一起。

有同学认为设计的测交方案应为用F2中的白眼雄果蝇与F1中的多只红眼雌果蝇回交(测交1)。

请你根据假设1写出测交1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果蝇X、Y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和摩尔根的实验现象,你认为当初关于果蝇眼色遗传还可以提出那一假设(假设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假设,有人认为测交1不足以验证假设1的成立,请你补充测交方案,并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

补充测交方案(测交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交2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体积最小的原核微生物,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大多不致病,致病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等。

下图是支原体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真核细胞相比,支原体细胞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②是细胞膜,其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

结构②是支原体细胞的细胞器,则②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

(3)物质②是分布在拟核的环状大分子物质,则②是______________。

(4)将支原体细胞置于清水中,其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吸水涨破,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支原体的细胞中,大量元素有____________等。

(6)支原体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区别是支原体________________;与细菌的细胞结构区别是支原体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下图1为根据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数据绘制的数学模型。

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受多种物质的调节,其中CDK2-cyclinE能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

如果细胞中的DNA受损,会发生下图2所示的调节过程。

(1)图1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失活的CDK2-cyclinE将导致处于图1中AB段的细胞比例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2)研究发现,CDK2-cyclinE参与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如果中心体复制异常或细胞未能协调好中心体复制和DNA复制的关系,将形成单极或多极纺锤体,进而驱使染色体异常分离。

②中心体由____________组成。

简述细胞周期中,中心体的数量及行为变化: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资料分析,纺锤体形成异常可能引起_______变异。

请从细胞周期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角度,阐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精确分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3)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图3中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丙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某一时期所呈现的形态。

②甲、乙、丙三种变异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

②甲、乙、丙三图所描述的时期为_______,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___段。

(4)联会复合体(S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

如果在前期②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并将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受阻;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研究发现,用RNA酶处理可使SC结构破坏。

在前期②晚期,联会复合体解体消失。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_
A.SC的组成成分有蛋白质、DNA、RNAB.SC形成于减数分裂前期②
C.SC可能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基因重组有关D.减数分裂前期②可能合成某些DNA
E.SC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1. B
2. C
3. B
4. C
5. A
6. C
7. B
8. C
9. D
10. D
11. B
12. C
13. B
14. D
15. C
16. BC
17. ABCD
18. ABD
19. ACD
20. CD
21.
(1).树突
(2).轴突
(3).内正外负
(4).突触
(5).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22.
(1).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比无机催化剂的更明显
(3).与底物争夺结合位点
(4).恢复
(5).酶的分子结构
(6).强碱、强酸
(7).高于
(8).在30~50②之间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更小的分组实验,比较每组的淀粉剩余量,淀粉剩余量最少的分组对应的温度就是酶B的最适温度
23.
(1).基因突变
(2).红眼
(3).一对
(4).符合
(5).
(6).假设2:变异基因可能是位于X和Y的同源部分
(7).补充测交2:用白眼雌性与红眼雄性进行交配。

(8).如果测交后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为X和Y的非同源部分。

(9).如果测交后代雌性和雄性两种眼色都有,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部分。

24.
(1).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脂质和蛋白质
(3).合成蛋白质
(4).DNA
(5).会
(6).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会吸水涨破
(7).C、H、O、N、P、S、K、Ca、Mg
(8).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游离的DNA和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9).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25.
(1).着丝粒(或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
(2).下降
(3).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
(4).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倍增,进入分裂期后,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随着细胞分裂的完成,每个子代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
(5).染色体(数目)变异
(6).染色质在分裂间期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期螺旋缠绕成为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7).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染色体片段的易位、基因重组
(8).减数分裂前期②(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9).BC
(10).AB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