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3语文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理念】
先锋小说的“先锋”体现在哪里?恐怕不能离开文本去架空讲解或者探讨。

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不妨想想先前的经验,所以比较是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找来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比对,更可以找到鲜活的生活体会和经验来比对,从而消除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文本的恐惧感和本能的排斥。

教学的关键难点是:如何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因势利导。

【教学过程】
导入:
①针对高二学生:当我们面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的事物时,你将会有怎样的反应?这节课,请同学们看一个文字材料,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并请大家描述一下这种感觉。

②针对高三学生: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相信同学们对现代派文学都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也被称作“先锋派文学” ,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繁荣的,今天我们来读读作为先锋派文学代表的作品,也是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实录】(片断)
(事先布置阅读全文,课件为PowerPoint幻灯,总共两张:①小说标题和作者姓名;
②余华照片和余华简介。


师:昨天布置大家看一个文字材料《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体验一下初次阅读的感觉,
现在请大家描述一下。

生:看了莫名其妙。

师:请举一个例子。

生:为什么那个司机被抢了苹果却没有反应?(其他数位学生:一伙的)
师:你同意一伙的说法吗?(又有学生:车也是偷的)车也是偷的?有没有道理?
生:(齐答)有!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被抢了,司机还笑哈哈的。

师:找得很好!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哈哈大笑,找找看?
生:“我”搭车的时候,提醒司机“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

”这时他笑嘻嘻的。

师:嗯,笑嘻嘻,也是同样的态度。

还有么?
生:我觉得那个人很变态。

师:谁?
生:司机。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变态解释成“异于常人”,改变了正常的状态。

(生笑)凭据呢?
生:“我”给他烟了
师:司机有何反应?
生:夹住我递过去的烟
师:这又如何?“我”抱有何种逻辑?
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师:但实际上呢?
生:叫我“滚开”。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司机是成人。

师:成人怎么啦?
生:他老是笑嘻嘻。

师:这不好么?
生:问题是看什么时候。

师:请继续。

生:我讲了道理,他却笑嘻嘻,可见他很无赖。

师:反复写到司机的笑,我又有哪些表情呢?
生:愤怒。

师:什么时候?生:看到人家抢苹果。

师:为什么愤怒?
生:有正义感。

师:看到人家抢苹果,司机为什么反而笑哈哈的?
生:我认为是见惯不怪的心态。

师:可以说是历经一次又一次愤怒后的. ..?
生:无奈、麻木。

师:那么“我”的愤怒在他的麻木面前会有什么效果?
生:可笑、滑稽。

我还发现还有一个笑哈哈,是在司机拿了我的书包坐着拖拉机跑了的时候。

师:嗯,司机笑到最后。

(生笑)你们为什么笑?幸灾乐祸?(生笑得更厉害了)好,我们都用自行车吧?被偷过么?生:(部分)被偷过
师:那该怎么做?
生:(议论纷纷)
师:说实话,有人想过“弄”一辆回来么?
生:想过,但没实施。

老师,我看过一个电影?
师:哦?
生:好像叫什么《偷自行车的人》。

师:对。

请说说故事。

生:(简述)
师:你为什么要提这个?(学生趁机提出:明天看一部电影吧!)
生:“冤冤相报”的相似性。

生:我觉得作者是在写“我”十八岁出门远行所看到的事和人。

师:你很好地抓住了理解小说的一把钥匙,这便是小说的标题。

小说的视角是谁的视角? 生:“我”。

师:嗯,那么,十八岁是怎样一个年纪呢?
生:好奇。

生:成熟。

师:你看到了?
生:抽烟。

师:还有?
生: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师:嗯,这代表着什么?
生:生理上的成熟
生:还有递烟的动作描写。

师:为什么写到这个?生:试图懂得怎么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

师:“我”是有胡须“定居”的十八岁的人了,此次远行的目的是什么?哪里可以看出?生:父亲决定让我认识外面的世界。

师:有否目的地?
生A :有,是旅馆。

生B :我认为没有。

师:都说说理由。

生A :很多次提到了,而且小说最后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生B :我认为旅馆是暂时的歇息地。

师:(指生B )能具体说说吗?比如,“我”都在什么时候想到旅馆?生:往往是累了或孤独的时候,比如:司机在不厌其烦地做广播操时,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师:嗯,这里出现了两次旅店,为什么?生:感到惊诧,还有黄昏时候,感到孤独。

所以我觉得它是家的代名词。

师:说得好!青春期的“我”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

生:我感觉司机很狡诈。

师:为什么?
生:他只有笑这一种表情,令人难以琢磨。

生:如果说他是贼的话,那么他是又精明又变态的贼。

说他精明,是因为修车时把自己搞得黑乎乎的,却又叫“我”滚开,难道这预示着他已经知道眼前的这个人会搭他的车而且会陷入他的这个陷阱里面吗?之所以说他变态,是因为他的苹果可以完好地运回去,而且为什么还要非得把车拆得七零八落,这算不算用心良苦呢?师:(掌声)啊!我们班不仅有心理学家,还有福尔摩斯!生:我认为他们是同伙。

生:我觉得不一定是一伙的,因为事情的脉络比较奇怪。

我记得眉间尺的故事,但也不太读得懂。

师:能说说大致情节么?
生:(简述情节)
师:很好!你的阅读面很广。

这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里短篇小说《铸剑》里的人物。

复仇者眉间尺和作为仇人的王的头在沸腾的鼎里相斗,一直斗到只剩下清汤,捞出来只剩一盘头骨,一盘须发,一盘簪。

竟然都斗成这样了,仇恨之深可见一斑。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师:请说!
生:小说的背景是什么年代啊?师:是啊!这也是解读小说的途径啊!就像我们初次看到一个大蛋,就会想,它是什么蛋呢?又是谁生的呢?
师:(展示幻灯片:余华名字和余华照片)知道余华么?请说说你所知道的余华。

生:我知道他新近有一部作品叫《兄弟》。

生:我还知道他是新概念作文和美文大赛的评委或者出题者
师:嗯!我们学校的同学也获得过美文大赛的奖,说不定你的文章有一天也能被余华读到,就像今天你们读他的文章一样。

(学生发出会心的笑)
师:(展示:余华简介)
生:老师,我读过《许三观卖血记》,好像是写一个知识分子卖血的故事。

而且我觉得和今天
这篇小说好像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师:确切地说,是写一群农民卖血的凄惨境遇,比较写实,不同于余华先前的先锋小说的写法。

生:我觉得似乎还有象征含义。

师:是说今天的这部短篇吗?(学生点头)说到点子上了,谁来说说?
生:老师,那个背包为什么是红色的?
师:呵呵,不答反问,谁来助我?(笑)
生:我觉得是青春、热情的象征,背包被抢象征着我成长的代价。

(掌声)
师:啊?说来说去,原来是我没明白!(笑)能详细说说么?
生:小说是写“我”十八岁出门远行,认识世界的过程。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标题嘛!
师:好轻松的口气!(顿)不错,正是如此!(大笑)
师:这真是 ------- 踏破铁鞋无觅处,
生:得来全不费工夫!
师: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像小说后面说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让我们深入小说,继续探索吧!
生:我认为小说中的“我"还有害怕的心理。

师:害怕?
生:抢苹果的人下手太狠。

师:怎么个狠法?
生:“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师:“我”没感觉到痛么?
生:也许是麻木了。

师:麻木?“麻木”这个词语是否用错位了?刚才可是用在司机身上啊!
生:可能“我”也变得麻木了。

因为“我”孤立无援,感到无能为力。

师:可刚才大家看到的都是“我”的愤怒,而且先前“我”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奇,象一匹
欢快的马一样奔向远方啊。

这是为什么?
生:也许是成长的代价吧?但“我”经历了这些看似荒唐的事情,在心理上却真的有些成熟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歌曲《童年》大家会唱吗?
生:会!(齐唱《童年》)
师:(总结)成长有快乐也有迷惘,但人总要长大,而且成长路上总会有风风雨雨,关键是我们要清醒而且不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
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
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

“似水流年的迷惘”是
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
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

(见第三段)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 (第1 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 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 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

(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乐学
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
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树自负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 岁生
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 岁,而
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

可见,18 岁只是一个契机。

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平等,对话,理解。

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

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小标题的运用。

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

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

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

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
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

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