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嘉峪关市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市模拟卷)
一、选择题
1.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这首抒情诗通过卖炭翁被剥削、压迫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因此卖炭翁埋怨天气寒冷;诗人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C.诗歌第二节中连用“手把”“口称”“回”“叱”“牵”一连串动词,将“宫使”仗势欺人、凶残霸道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D.诗人在结尾的情节叙述和人物形象描写中直接议论抒情,令人深思回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叙事诗不是抒情诗;
B.卖炭翁希望天气寒冷,并非埋怨;D.作者并非直接议论抒情,而是深沉含蓄地表达。

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线字读音全对的一项()
A.陨落(rǔn)扶掖(yè)秕谷(bǐ)心无旁骛(wù)
B.亵渎(dú)拮据(jù)恣睢(suī)恪尽职守(kè)
C.愕然(è)煞白(shà)辗转(zhǎn) 涕泗横流(sì)
D.忐忑(tǎn)谀词(yú)抽噎(yè)一抔黄土(pōu)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C词语中加线字读音全对。

A陨落(yǔn)。

B拮据(jū)。

D抽噎(yē),一抔黄土(póu)。

二、名句名篇默写
3.诗文默写。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谪居之地的荒凉和时间久远。

家国情怀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情感触摸与人生追求。

从苏轼的“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到范仲淹的“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到秋瑾的“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

这些迁客骚人、名人志士眷恋故土、忧国忧民的情怀逐渐被沉淀汇聚并赋予时代特质。

【答案】(1)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采菊东篱下(3)二十三年弃置身(4)会挽雕弓如满月赢得生前身后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千里共婵娟八年风味徒思浙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

需要注意“得”、“赢”、“婵娟”、“徒”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进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

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
(材料二)
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是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

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

(材料三)
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是最深厚的。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的要去乞食。

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陶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

渊明由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就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鸟飞”的宇宙。

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

在诗中,他把他所敬仰的古人排起队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更可以见出他的志向。

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自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与忘于江湖”。

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

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

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

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

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

还关照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

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

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

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声响。

(节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例。

请你根据材料一,也写一例陶渊明的诗例与大家分享。

2.“材料三”中,陶渊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

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

【答案】(1)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于是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与超凡脱俗。

(2)陶渊明的人格表现在:战胜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达到调和静穆,有极深广的同情,人与物与我一体同仁,保持一个平常人的风格等。

(3)生活中的自然风物常常能激发人的诗情;生活中的文化艺术都渗透着诗的特点;诗与生活的理论核心紧密相联;伟大诗人的人格能带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理解型默写。

材料一由南京的灵谷寺里雪柳花开的美景,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触景生情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古诗名句。

陶渊明的《饮酒》,眼前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于是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与
超凡脱俗。

也可以选择《归园田居·其三》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诗人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诗人人格。

材料三是朱光潜先生对陶渊明的评价,认为陶渊明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写下无数闪烁着他光辉人格的美丽诗篇。

第一段总起全文。

第二段表现陶渊明“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

第三段重点表现“他的极深广的同情”,“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自徜徉自得”。

第四段表现“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最后一段总结。

将中间三段中对陶渊明人格的介绍归纳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探究启发。

解答此题要从三则材料中找出其所暗示的“生活与诗”之间的关系,材料一,表现生活美景可以触发一个人的诗情;材料二,从对中国是诗的国度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材料三,则以陶渊明为例,让我们了解到人格与诗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将这三点发现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出来,即为你对生活与诗关系的理解。

5.阅读《弯弯的永定河》(节选),回答下列小题。

弯弯的永定河(节选)
①独立营的两个连背对背趴在堤顶的“土牛”(指略高略长状似卧牛的土堆)后面,居高临下地监视着永定河的堤里堤外。

天阴沉沉的,嗖嗖的溜河风顺着河道刮过来,刀子似的扎在脸上,生疼生疼的。

②远远地,一队鬼子和伪军出现在堤下的土路上,不声不响进了附近一个村子。

教导员赵志刚指给营长王河桩看:“这应该是榆垡的敌人。


③河桩发布命令:“作好战斗准备!”等了一会儿,不见敌人出来,二愣憋不住了:“小鬼子今天是怎么了?往日离村子挺远就又打枪又打炮,进了村子就烧房,今儿个怎么半天没动静?”河桩也觉出了异样:“是有点儿反常。

大家提高警惕,毛利是个诡计多端的家伙,小心他玩什么花招儿!”话音刚落,一排炮弹突然从河南岸飞来,有的落在堤顶,有的落在堤坡,还有的打到堤外去了。

④负责维护大兴到固安一线日军占领区治安的大佐毛利,带着几个日本军官和汉奸郝玉桥、李文成等,站在南岸的“土牛”上,举着望远镜观察。

昨天,毛利接到佐藤的密报,说是独立营估计皇军要在河面窄、冰层厚的地点过河,准备在王家屯一带设伏,阻击皇军北进。

毛利将计就计,通知榆垡的宫琦带队进入离河堤不远的马家屯,隐蔽待命,等南岸的炮声一响,就冲出来包抄,前后夹击,把独立营一举歼灭。

⑤独立营一些新战士没经受过炮轰,一见炮弹炸起的土柱比树尖儿还高,立即惊慌起来,站起身子乱躲乱跑。

这一下暴露了目标,河南岸的炮弹准确地砸过来,接连有几个战士倒在血泊中。

“卧倒!快卧倒!”河桩、志刚几个连连喊叫,好不容易使战士们安定下来。

河南岸的鬼子已踏着冻实的冰面,呀呀怪叫着冲了过来,“镇北关”郝玉桥也指挥着警备队,一群人黑狗似的跟在后面。

⑥独立营按照河桩的命令,趴在堤上静静等待。

等鬼子越过河中心,河桩喊声“打”,铁牛一枪撂倒了跑在最前面的鬼子,二愣的机枪也不分点儿地响起来。

鬼子遭到突然打击,慌忙趴倒在冰面上,架起机
枪还击。

这时,监视堤外的战士喊起来:“营长,敌人从后面上来啦!河桩爬到外侧的“土牛”后面,只见原先进村的那股敌人,正快速地向大堤接近。

这股敌人正是宫琦,他带着一小队日军和钱千里的保安团,按照毛利的命令,潜伏在村子里,炮声一响,便从独立营的背后摸上来。

⑦志刚看到这情景,忙爬过来对河桩说:“这是要包围我们。

”河桩点点头:“敌人这招儿够阴险的。

可奇了怪了,鬼子怎么知道我们在这儿?”“这事是有些奇怪。

”河桩的话提醒了志刚,但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志刚只得一边还击一边说,“以后再想吧。

得赶快突围,晚了就被包饺子了。


⑧河桩喊声好,命令铁牛带一连阻击河道,二愣带二连阻击堤下,边打边沿着堤顶往外冲。

可一直跑出四五里地,也没能摆脱敌人。

两股敌人把他们夹在中间,紧紧咬住不放,密集的炮火中,又有几个战士倒下了。

“小鬼子,老子跟你拼啦!”二愣红了眼,抱着机枪跳上“土牛”,狠命地往堤下扫。

一连二排长李三林也学着二愣的样子,站到“土牛”上,抱着机枪猛烈朝河道射击。

敌人的嚣张气焰暂时被压了下去,追击的速度放缓了。

⑨正在这时,堤下敌人的背后响起枪声。

“是便衣队!”河桩看见了跑在前面的便衣队指导员金驹。

宫琦遭到突然袭击,队伍立即慌乱起来,日军卧倒向后还击,保安团却乱逃乱窜。

⑩河桩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果断命令:“成副营长,你带一连阻住河道里的敌人,我和教导员带二连冲下堤去,打垮宫琦,再掩护你们撤下来!”成天鹏答应声“是”,和铁牛收拢起一连战士,在大树、“土牛”后一字排开。

河桩一挥匣子枪:“二连,跟我冲!”抢先冲下堤去。

⑪宫琦抵挡不住前后夹攻,慌忙后撤。

河桩与便衣队会合一处,继续追打敌人,成天鹏乘机带着一连撤下大堤。

等毛利上到堤顶,独立营已跑进马家屯,消失在错落的房屋中。

(节选自《弯弯的永定河》。

有删改)
1.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常用回目形式提示主要内容,如“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请模仿这一形式填空,为选文补全标题。

日伪军(1)______(2)______勇敢破敌
2.从全文看,第②段划线句中“一队鬼子和伪军”指的是哪些敌人?
3.结合选文内容,从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简要分析王河桩的形象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4.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这个曾经发生在大兴的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答案】1.答案示例:阴险侵袭独立营
2.宫琦带的一小队日军和钱千里的保安团。

3.答案示例:河桩指挥将士们“作好战斗准备”“跟我冲”等语言和“抢先冲下堤去”的行动,展现了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沉着应变、身先士卒的抗战指战员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告诉我们,面对外族侵略,我们有无数英雄奋起抗争,发动、团结群众共同抗战,谋求民族解放。

4.答案示例:抗日战争中,日军非常狡诈残忍,中国军民抗战艰苦卓绝,我们大兴的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也作出了巨大牺牲。

我们为大兴这块土地上壮烈历史而骄傲,同时也要牢记历史,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并把先辈精神发扬光大。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小标题的能力。

小标题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

从“一队鬼子和伪军出现在堤下的土路上,不声不响进了附近一个村子”可以概括为“日伪军阴险侵袭”;从“独立营按照河桩的命令,趴在堤上静静等待”可知,“勇敢破敌”的“独立营”。

2.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这股敌人正是宫琦,他带着一小队日军和钱千里的保安团,按照毛利的命令,潜伏在村子里”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从“独立营按照河桩的命令,趴在堤上静静等待”“河桩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果断命令”可知,河桩善于把握全局,有组织才能。

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抵御外敌,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大兴人为了民族的解放进行了顽强抗争,我们要学习革命前辈的这种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6.阅读下列文段,回答8-11小题.
生活
儿子一直靠父亲的收入生活。

那天,父亲唤他进卧室。

父亲已经因病卧床半年了。

床头还放着一个煤饼炉,炉火燃着。

父亲睁开眼,说:“儿呀,你恐怕不能再这样无所事事了,我这家底供不了你了,你的日子还长着呢,今天,你出去挣10块钱回来,我等着。


天气依然晴朗。

这是初春。

阳光暖洋洋地洒落在城市。

早晨还吹着清凉的微风。

母亲,一个一刻都不肯停歇手脚的老太婆,正在守着煤气灶熬父亲的中药。

屋子里弥漫着中药的苦涩气味。

她看着束手无策的儿子叹了一口气,撩起围裙揩干了粗糙的手,掏出手帕,那里边包着一叠纸币。

她抽出一张崭新的,塞进儿子手里。

儿子笑笑,说:“妈,还是你好。

”儿子就到院子里去侍弄笼子里的鸟儿了。

整个上午,他没吱声,好像鸟儿也没往日那么欢跃、活泼了,只是在笼子里跳上蹿下,很焦急,仿佛要发生什么事。

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

不知不觉,他睡着了。

他醒来已经晒着大阳,树阴移了位置。

于是,他走进屋子,他感到有点阴凉。

他望着父亲躺着的那间屋子的门,迟疑着,就像去老师的办公
室背诵课文。

终于,他挠挠头,推了门。

他说:“爸。


父亲似乎早已期待并已知道他进来了,闭着眼,说:“回来了?”
他将那张纸币在手里抖抖,抖出了纸质的响,他说:“爸,喏,我挣的钱。


父亲费劲地张开眼,抬抬头。

儿子赶紧上前扶父亲坐起来,往他背部垫了两个枕头。

父亲接过钱,没瞧一眼,就丢进床头的炉火里,片刻,那钱便化为灰烬,又轻轻地飘浮起来。

他叫了声“爸”。

像了却了一桩事,他说:“爸,我去端汤药。


父亲说:“你妈会端来,你站着,这不是你挣来的钱,是吧?”
他吞吞吐吐地说:“爸,我……是妈给我,我就接下了。


父亲像走了很远的路,歇了一会儿,说:“我看出你不在乎,你习惯了,不知生活不容易。


他说:“爸,我这就上街。


父亲累了,又合上眼。

母亲端着药汁,说:“他爸,你该喝药了。


父亲说:“搁着,我现在不想喝。


母亲瞥了儿子一眼。

儿子摊摊手,说:“妈,那我上街了。


晚上,街道华灯初上,屋子里还没拉亮灯。

夜色勾勒出母亲苍老的轮廓,父亲躺着,竟没动,睡了。

都等待着。

寒冬里他时不时地咳嗽,她说:天气暖了,就好了。

他现在确实不再咳嗽了。

那时他一咳,仿佛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很让听着的人揪心。

院门一响。

母亲欢喜地说:“回来了。

”就拉亮灯。

儿子奔进来,说:“爸!”
母亲说:“轻点声儿。


父亲说:“我没睡着。


儿子急切地走到父亲床前,说:“爸,你瞧,10块。


父亲一下睁开眼。

接过还温热的纸币,那是儿子的体温,纸币似乎没了骨干,很柔软。

父亲顺手又往炉子里丢。

儿子急了,挡在炉子前边,说:“爸!”
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睛放射出微光,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当晚,父亲咽了气。

1.父亲为什么要让儿子外出挣10块钱?又为什么两次把儿子给他的10元钱往炉子里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崭新的”这个词在文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仔细品味,发现这个词在内容和情节上都很有深意,你能品出来吗?
3.请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①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

不知不觉,他睡
着了。

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②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睛放射出微光,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4.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结合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下列句式写两句话。

句式:“只要……就一定能……”
句子⑴:
句子⑵:
【答案】1.为了让儿子学会生存的本领,体会生活的艰辛。

父亲两次把儿子给他的10元钱往炉子里丢,是想观察儿子的反应,判断儿子给他的钱是不是自己挣来的。

(意思对即可)
2.在内容上,表明母亲用心良苦,她自己扭不过儿子,但又不愿儿子继续过无所事情事的生活,于是抽出一张崭新的纸币,是为了让丈夫能明白这钱不是儿子挣的,配合丈夫教育儿子。

在情节上,与下文儿子将钱抖出了纸质的响和父亲没瞧一眼就知道这钱不是儿子挣的,把它丢进煤炉形成照应。

3.(1)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儿子懒散、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特点。

(2)儿子脸上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窝放射出微光”,知道儿子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有了适应艰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不再担心儿子能否生存下去。

(意思对即可)
4.示例⑴:只要心中有一片希望的田野,勤奋耕耘将迎来一片翠绿。

示例⑵:只要
心中有对生活的信念,努力打拼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硕果;示例⑶:只要我们有越挫越勇的
韧劲,踏实行动就一定能让我们走过泥泞,成就人生的梦想。

(要扣住“做”、“打拼”、“行
动”这样的核心意义来写话。


【解析】
1.阅读文本,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

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2.观察词语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

此处,在结构上是与下文照应,在内容上是表明母亲用心良苦,她自己扭不过儿子,但又不愿儿子继续过无所事情事的生活,于是抽出一张崭新的纸币,是为了让丈夫能明白这钱不是儿子挣的,配合丈夫教育儿子。

3.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只要内容设计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
7.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