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培优 易错 难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辅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培优易错难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辅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研究不同pH时CuSO4溶液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资料:a.Cu2O为红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硫酸,生成Cu和Cu2+。

b.CuO2为棕褐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硫酸,生成Cu2+和H2O2。

c.H2O2有弱酸性:H2O2H+ +HO2-,HO2-H+ +O22-。



实验现象

向1mL pH=2的1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
0.5mL30% H2O2溶液
出现少量气泡

向1mL pH=3的1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
0.5mL30% H2O2溶液立即产生少量棕黄色沉淀,出现较明显气泡

向1mL pH=5的1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
0.5mL30% H2O2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棕褐色沉淀,产生大量气泡
(1)经检验生成的气体均为O2,Ⅰ中CuSO4催化分解H2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

(2)对Ⅲ中棕褐色沉淀的成分提出2种假设:ⅰ.CuO2,ⅱ.Cu2O和CuO2的混合物。

为检验上述假设,进行实验Ⅳ:过滤Ⅲ中的沉淀,洗涤,加入过量硫酸,沉淀完全溶解,溶液呈蓝色,并产生少量气泡。

①若Ⅲ中生成的沉淀为CuO2,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②依据Ⅳ中沉淀完全溶解,甲同学认为假设ⅱ不成立,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

③为探究沉淀中是否存在Cu2O,设计如下实验:
将Ⅲ中沉淀洗涤、干燥后,取a g固体溶于过量稀硫酸,充分加热。

冷却后调节溶液pH,以PAN为指示剂,向溶液中滴加c mol·L−1EDTA溶液至滴定终点,消耗EDTA溶液V mL。

V=__,可知沉淀中不含Cu2O,假设ⅰ成立。

(已知:Cu2++EDTA= EDTA-Cu2+,M(CuO2)=96g·mol−1,M(Cu2O)=144g·mol−1)
(3)结合方程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Ⅲ中生成的沉淀多于Ⅱ中的原因__。

(4)研究Ⅰ、Ⅱ、Ⅲ中不同pH时H2O2分解速率不同的原因。

实验Ⅴ:在试管中分别取1mL pH=2、3、5的1mol·L−1Na2SO4溶液,向其中各加入0.5mL30% H2O2溶液,三支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

实验Ⅵ:__(填实验操作和现象),说明CuO2能够催化H2O2分解。

(5)综合上述实验,Ⅰ、Ⅱ、Ⅲ中不同pH时H2O2的分解速率不同的原因是__。

【答案】2H2O2O2↑+2H2O H2O2+Cu2+=CuO2↓+2H+ CuO2与H+反应产生的H2O2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可能会氧化Cu2O或Cu,无法观察到红色沉淀Cu 1000a
96c
溶液中存在H2O2H+ +HO2-,HO2-H+ +O22-,溶液pH增大,两个平衡均正向移动,O22
-浓度增大,使得CuO2沉淀量增大将Ⅲ中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30%H2O2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结束后,测得干燥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CuO2的催化能力强于Cu2+;随pH增大,Cu2+与H2O2反应生成CuO2增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题意可知,在硫酸铜做催化剂作用下,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O2↑+2H2O,故答案为:2H2O2O2↑+2H2O;
(2)①若Ⅲ中生成的沉淀为CuO2,说明双氧水与铜离子反应生成过氧化铜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Cu2+=CuO2↓+2H+,故答案为:H2O2+Cu2+=CuO2↓+2H+;
②由题意可知,过氧化铜能与溶液中氢离子反应生成双氧水,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可能会氧化氧化亚铜或铜,无法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假设ⅱ可能成立,乙同学的观点正确,故答案为:CuO2与H+反应产生的H2O2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可能会氧化Cu2O或Cu,无法观察到红色沉淀Cu;
③a g过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为ag
96g/mol
,由方程式可得如下关系:CuO2—Cu2+—EDTA,则有
ag 96g/mol = c mol/L×V×10—3L,解得V=1000a
96c
ml,故答案为:1000a
96c

(3)由题意可知,双氧水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H2O2H+ +HO2-、HO2-H+ +O22-,溶液pH增大,氢离子浓度减小,两个平衡均正向移动,过氧根浓度增大,使得过氧化铜沉淀量增大,故答案为:溶液中存在H2O2H+ +HO2-,HO2-H+ +O22-,溶液pH 增大,两个平衡均正向移动,O22-浓度增大,使得CuO2沉淀量增大;
(4)若过氧化铜能够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催化剂过氧化铜的组成和质量不会发生变化,则实验操作和现象为将Ⅲ中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30%H2O2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结束后,测得干燥后固体的质量不变,故答案为:将Ⅲ中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30%H2O2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结束后,测得干燥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5)由以上实验可知,当溶液pH增大时,双氧水溶液中过氧根浓度增大,使得过氧化铜沉淀量增大,过氧化铜的催化能力强于铜离子,使双氧水的分解速率增大,故答案为:CuO2的催化能力强于Cu2+;随pH增大,Cu2+与H2O2反应生成CuO2增多。

【点睛】
当溶液pH增大时,双氧水溶液中过氧根浓度增大,使得过氧化铜沉淀量增大,过氧化铜的催化能力强于铜离子,使双氧水的分解速率增大是解答关键,也是实验设计的关键。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次实验探究中发现,向草酸溶液中逐滴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褪色先慢后快,即反应速率由小变大。

小组成员为此“异常”现象展开讨论,猜想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有两种,并为此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

猜想Ⅰ:此反应过程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猜想Ⅱ:……。

(实验目的)探究草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的速率变化“异常”原因
(实验用品)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量筒、药匙、玻璃棒等;
试剂:0.1mol/L H2C2O4溶液、0.05mol/L KMnO4(硫酸酸化)溶液等。

请你根据该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设计思路,补充完整所缺内容。

(1)草酸(H2C2O4,弱酸)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要完成对猜想Ⅰ的实验验证,至少还需要一种实验仪器是
(3)猜想Ⅱ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
要设计实验验证猜想Ⅱ,进行该实验还要补充一种试剂及一种仪器,分别是
(4)基于猜想Ⅱ成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请完成以下实验记录表内容。

【答案】(1)5H2C2O4+2MnO42—+6H+=10CO2↑+2Mn2++8H2O
(2)温度计(3)生成的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率;MnSO4(s)和秒表(4)基于猜想Ⅱ成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请完成以下实验记录表内容。

(加入试剂时只要A试管与B试管所加的0.1mol/L H2C2O4溶液、0.05mol/L 酸性KMnO4体积相等即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猜想II: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而草酸与高锰酸钾溶液发生反应:5H2C2O4+2MnO4-+6H+=10CO2↑+2 Mn2++8H2O,溶液褪色先慢后快,即反应速率由小变大,反应物是溶液,无气体,故不能是反应物的浓度和压强对反应速率产生的影响,则只能是生成的产物又做了此反应的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故答案为生成的Mn2+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1)草酸中的碳元素被在酸性条件下能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CO2,高锰酸根能被还原为Mn2+,根据得失电子数守恒来配平可得离子方程式为:5H2C2O4+2MnO4-+6H+=10CO2↑+2 Mn2++8H2O;(2)由于猜想I是认为可能是由于反应放热导致体系温度升高而加快了反应速率,故应测量反应前和反应开始后一段时间的温度变化,则还缺少温度计;
(3)猜想II是认为生成的Mn2+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由于Cl-也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为了避免Cl-的干扰,故应补充MnSO4固体,通过测量溶液褪色的时间的长短来验证猜想,则还需的仪器是秒表;
(4)要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猜想Ⅱ,则实验B和实验A的试剂的选择应除了MnSO4固体不同,其他均应相同,故试管B内加入的试剂是在试管A试剂的基础上多加了MnSO4(s),由于结论是猜想II成立,则试管B的褪色时间应该比试管A的更快,故答案为
3.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千余次充放电,但长时间使用后电池会失效,其中的化学试剂排放至环境中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实验室模拟回收锂离子电池中的Co、Ni、Li的流程如图。

已知:LiCoO2难溶于水,易溶于酸。

回答下列问题:
(1)LiCoO2中Co的化合价是__。

(2)LiCoO2在浸出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3)浸出剂除了H2O2外,也可以选择Na2S2O3,比较二者的还原效率H2O2__(填“>”或“<”)Na2S2O3(还原效率:还原等物质的量的氧化剂消耗还原剂的物质的量)。

(4)提高浸出效率的方法有__。

(5)利用Cyanex272萃取时,pH对钴、镍萃取分离效果的影响如图。

从图中数据可知,用Cyanex272萃取分离时,最佳pH是__。

(6)反萃取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R2=Co2++2HR,则反萃取剂的最佳选择是__。

(7)常温下,若水相中的Ni2+的质量浓度为1.18g·L-1,则pH=__时,Ni2+开始沉淀。

[K sp(Ni(OH)2=2×10-15]
(8)参照题中流程图的表达,结合信息设计完成从水相中分离Ni和Li的实验流程图(如图)___。

已知:
提供的无机试剂:NaOH、Na2CO3、NaF。

【答案】+3 2LiCoO2+6H++H2O2=2Co2++O2↑+2Li++4H2O < 适当升高温度,适当增加H2SO4浓度 5.5 H2SO4 7.5 ①NaOH ②Ni(OH)2 ③NaF
【解析】
【分析】
(1)通过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进行计算;
(2)由流程图中有机相反萃取得到CoSO4,可知LiCoO2与H2O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写出化学方程式;
(3)根据等物质的量H2O2和Na2S2O3作为还原剂转移电子的多少进行判断;
(4)提高浸出效率即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5)分离Co2+和Ni2+时,由于Co2+进入有机相,Ni进入水相,因此,应该选择钴的萃取率高而镍的萃取率低的pH范围;
(6)将钴洗脱进入水相中时,应该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同时不能引入新杂质;
(7)根据K sp(Ni(OH)2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8)根据表格中所给物质溶解度信息,调节pH应该用碱性物质,但要考虑分离Ni和Li元素不能使Ni和Li元素同时沉淀。

【详解】
(1)LiCoO2中O元素为-2价,Li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进行计算得Co的化合价为+3价;
(2)由流程图中有机相反萃取得到CoSO4,可知LiCoO2与H2O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LiCoO2+6H++H2O2=2Co2++O2↑+2Li++4H2O;
(3)1molH2O2作为还原剂转移2mol电子,1molNa2S2O3作为还原剂转移8mol电子,则
Na2S2O3的还原效率更高;
(4)提高浸出效率可以适当升高温度,适当增加H2SO4浓度等;
(5)分离Co2+和Ni2+时,由于Co2+进入有机相,Ni进入水相,因此,应该选择钴的萃取率高而镍的萃取率低的pH范围,所以最佳pH是5.5;
(6)将钴洗脱进入水相中时,应该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同时,为不引入新杂质,反萃取剂最好选择H2SO4;
(7)c(Ni2+)=1.18
59
mol/L=0.02mol/L,则开始沉淀时,c(OH-)=
-6.5mol/L,则pH=14-6.5=7.5;
(8)根据表格中所给物质溶解度信息,调节pH应该用碱性物质,但要考虑分离Ni和Li元素不能使Ni和Li元素同时沉淀,所以选用NaOH,则Ni(OH)2先沉淀,过滤后滤液中加入NaF生成LiF沉淀。

【点睛】
本题(5)选择合适的pH时,注意读懂图中信息,要根据实验的具体操作情况来分析。

4.化学学习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探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如下的方案并记录实验结果(忽略溶液混合体积变化)。

限选试剂和仪器:0.20 mol·L-1H2C2O4溶液、0.010 mol·L-1KMnO4溶液(酸性)、蒸馏水、试管、量筒、秒表、恒温水浴槽
③ 1.00 4.025
(1)上述实验①、②是探究__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若上述实验②、③是探究浓
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则a为_____________;乙是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则表格中“乙”应填写___________ 。

[测定H2C2O4·x H2O 中x值] 已知:M(H2C2O4)=90 g·mol-1
①称取 1.260 g 纯草酸晶体,将其酸制成 100.00 mL 水溶液为待测液;
②取 25.00mL 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适的稀H2SO4;
③用浓度为 0.05 000 mol·L-1的 KMn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2)请写出与滴定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学生的滴定方式(夹持部分略去)如下,最合理的是________ (选填 a、b)。

(4)由图可知消耗KMnO4溶液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L。

(5)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上述数据,求得x= ____ 。

以标准KMnO4溶液滴定样品溶液的浓度,未用标准KMnO4溶液润洗滴定管,引起实验结果________(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

【答案】温度 1.0 溶液褪色时间/s 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 b 20.00 锥形瓶中颜色变色 2 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要求其他条件不变,即①②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混合溶液的总体积都是6.0mL,因此a=1.0;反应的快慢是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褪色快慢来确定的,因此乙中要测定的物理量是溶液褪色时间,单位为s;
(2)草酸具有还原性,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把C转化成CO2,本身被还原成Mn2+,
根据化合价升降法,进行配平,因此离子反应方程式为: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
(3)酸式滴定管盛放酸性溶液和氧化性物质,碱式滴定管只能盛放碱性溶液,即b正确;(4)滴定前刻度为0.90ml,滴定后刻度是20.90ml,消耗高锰酸钾的体积为(20.90-
0.90)mL=20.00mL;
(5)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6)100mL溶液中草酸物质的量为20×10-3×0.05×5×100/(2×25)mol=0.01mol,1.260÷(90+
18x)=0.01,解得x=2;未用待盛液润洗滴定管,稀释标准液,消耗高锰酸钾体积增大,草
酸的质量增大,x 偏小。

5.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铁盐与亚铁盐相互转化的实验:
实验Ⅰ:将3Fe +转化为2Fe (+
如图)
(1)Fe 3+与Cu 粉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探究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请填写实验方案:查阅资料:
.SCN -ⅰ的化学性质与I -相似,2.2Cu 4I 2CuI (+
-+=↓ⅱ
白色2)I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步骤1:取4mL ______ mol /L 4CuSO 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 /L KSCN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4CuSO 与KSCN 反应产
生了白色沉淀
步骤2:取 ______
无明显现象
2Cu +与SCN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Ⅱ:将2Fe +转化为3Fe + 实验方案
现象
向3mL 0.1mol /L 4FeSO 溶液中加入1mL 8mol /L 稀硝酸
溶液变为棕色,放置一段时间后,棕色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探究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查阅资料:22Fe
NO Fe(NO)(+
++ƒ棕色)
(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NO 产生的原因______.
(4)从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角度对体系中存在的反应进行分析: 反应Ⅰ:2Fe +与3HNO 反应; 反应Ⅱ:2Fe +与NO 反应
①依据实验现象,甲认为反应Ⅰ的速率比反应Ⅱ______(填“快”或“慢”).
②乙认为反应Ⅰ是一个不可逆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其猜测正确,乙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③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由棕色变为黄色的原因______.
【答案】3222Fe Cu 2Fe Cu ++++=+ 0.1 取44mL0.1mol /LFeSO 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 /LKSCN 溶液 ()222Cu
4SCN 2Cu SCN (SCN)+
-+=↓+
23323Fe 4H NO 3Fe NO 2H O ++-
+++=+↑+ 慢 取反应后的黄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
中加入几滴(]
36K [Fe CN)溶液或者4KMnO ,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反应I 是不可逆反应
2Fe +被硝酸氧化为3Fe +,导致溶液中2Fe +浓度降低,导致平衡22Fe NO Fe(NO)
+++ƒ逆向移动,最终2Fe(NO)+完全转化为3Fe +,溶液由棕色变为黄色 【解析】 【分析】
(1)Fe 3+与Cu 粉发生反应生成铜离子与亚铁离子;
(2)图1中得到溶液中Fe 2+为0.2mol/L ,Cu 2+为0.1mol/L ,分别取相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滴入KSCN 溶液进行对照实验;由题目信息ii 可知,Cu 2+与SCN -反应生成CuSCN 沉淀,同时生成(SCN)2;
(3)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反应生成铁离子、NO 与水;
(4)①反应速率快的反应现象最先表现;
②反应中硝酸过量,若存在平衡,溶液中含有Fe 2+,否则没有Fe 2+,可以用K 3[Fe(CN)6]溶液检验;
③Fe 2+被硝酸氧化为Fe 3+,导致溶液中Fe 2+浓度降低,导致平衡发生移动,最终Fe(NO)2+完全转化为Fe 3+。

【详解】
(1)Fe 3+与Cu 粉发生反应生成铜离子与亚铁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3222Fe Cu 2Fe Cu ++++=+,
故答案为:3222Fe Cu 2Fe Cu ++++=+;
(2)由反应3222Fe Cu 2Fe Cu ++++=+,可知图1中得到溶液中2Fe +为0.2mol /L ,
2Cu +为0.1mol /L ,分别取相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滴入KSCN 溶液进行
对照实验,故实验方案为:
步骤1:取44mL0.1mol /LCuSO 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 /LKSCN 溶液, 步骤2:取44mL0.1mol /LFeSO 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 /LKSCN 溶液, 由题目信息ii 可知,2Cu +与SCN -反应生成CuSCN 沉淀,同时生成2(SCN),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22Cu
4SCN 2CuSCN (SCN)+
-+=↓+,
故答案为:0.1;取44mL0.1mol /LFeSO 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 /LKSCN 溶液;222Cu
4SCN 2CuSCN (SCN)+
-+=↓+;
(3)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反应生成铁离子、NO 与水,反应离子方程为:23323Fe 4H NO 3Fe NO 2H O +
+-
+++=+↑+,
故答案为:23323Fe
4H NO 3Fe NO 2H O +
+-
+++=+↑+;
(4)①溶液先变为棕色,放置一段时间后,棕色消失,溶液变为黄色,反应速率快的反应现象最先表现,反应Ⅰ的速率比反应Ⅱ的慢, 故答案为:慢;
②反应中硝酸过量,若存在平衡,溶液中含有2Fe +,否则没有2Fe +,具体的实验方案是:取反应后的黄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
36K [Fe CN)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反应I 是不可逆反应,
故答案为:取反应后的黄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
36K [Fe CN)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反应I 是不可逆反应;
③Fe 2+被硝酸氧化为3Fe +,导致溶液中2Fe +浓度降低,导致平衡
22Fe NO Fe(NO)+++ƒ逆向移动,最终2Fe(NO)+完全转化为3Fe +,溶液由棕色变为黄
色,
故答案为:2Fe +被硝酸氧化为3Fe +,导致溶液中2Fe +浓度降低,导致平衡
22Fe NO Fe(NO)+++ƒ逆向移动,最终2Fe(NO)+完全转化为3Fe +,溶液由棕色变为黄
色。

6.草酸224H C O ()溶液与酸性4KMnO 溶液反应时,溶液褪色总是先慢后快,某学习小组
探究反应过程中使褪色加快的主要原因,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4KMnO 溶液氧化224H C O 的反应历程为:
(提出假设)假设1:该反应为放热 假设2:反应生成的Mn 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假设3:K +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该小组同学未提出浓度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假设,原因是______。

(设计、完成实验)
1()称取______g 草酸晶体
2242H C O 2H O ⋅(),配置500mL 0.10mol /L 224H C O 溶液。

①在上述过程中必须用到的2种定量仪器是托盘天平和______。

②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填下列选项的字母序号)。

A 称取草酸晶体时,将草酸晶体放在托盘天平右盘
B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 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D 摇匀后,发现溶液液面低于刻度线,立即用胶头滴管加水再定容 2()完成探究,记录数据 实验 编
烧杯中所加试剂及用量mL ()
控制条件
溶液褪
色时间
s ()
0.10mol /L 224H C O 溶等浓度 4
KMnO 2H O
0.50mol /L 稀硫酸
则x =______,假设______成立。

3()
由于4KMnO 能氧化水中有机物等因素,配置好稳定的4KMnO 溶液,其浓度需标定.取10.00mL 0.10mol /L 224H C O 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10mL 0.50mol /L 稀硫酸,用2()
中4KMnO 溶液滴定至锥形瓶中恰好呈浅紫色,且半分钟不褪色,记录数据,平行三次实验,平均消耗4KMnO 溶液40.00mL ,则草酸溶液与酸性4KMnO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上述实验中4KMnO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答案】随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6.3 500mL 容量瓶 AD 25mL 2
22244225H C O 2MnO 6H 10CO 2Mn 8H O -++++=++↑ 0.010mol /L
【解析】 【详解】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降低,故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会导致反应速率减慢,而根据题意可知,反应速率是先慢后快,故不可能是浓度导致的反应速率的变化,故答案为:随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设计完成实验】(1)配制500mL 0.10mol /L 224H C O 溶液,所需的草酸的物质的量
n cV 0.5L 0.10mol /L 0.05mol ==⨯=,即需要的草酸晶体
2242H C O 2H O ⋅()的物质的量为0.05mol ,质量m nM 0.05mol 126g /mol 6.3g ==⨯=,故答案为:6.3; ①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是: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5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其中用到的2种定量仪器是托盘天平和500mL 容量瓶,故答案为:500mL 容量瓶; ②A 、称取草酸晶体时,将草酸晶体放在托盘天平右盘此时m m m =-砝物游,会导致所称量的药品的质量偏小,则浓度偏低,故A 选;
B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小,则浓度偏大,故B 不选;
C 、只要最后定容时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即可,至于水是事先就有的还是后来加入的,对浓度无影响,故C 不选;
D 、摇匀后,发现溶液液面低于刻度线是正常的,立即用胶头滴管加水,会导致溶液的浓度偏低,故D 选; AD 正确,故答案为:AD ;
(2)若要探究K +对该反应有无催化作用,必须保持其他的影响因素如224H C O 的浓度、
4KMnO 的浓度以及稀硫酸的浓度与实验1是相同的,而224H C O 、4KMnO 以及稀硫酸
的加入的物质的量相同,故若使浓度相同,则必须使溶液体积与实验1相同,故加入的水的体积x 25mL =,根据溶液褪色的时间可以看出,2Mn +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导致反应速率加快,溶液褪色的时间缩短,故假设2是成立的,故答案为:25mL ;2;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4KMnO 溶液与224H C O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KMnO 被还原为
2Mn +,224H C O 被氧化为2CO ,故离子方程式为:
22244225H C O 2MnO 6H 10CO 2Mn 8H O -
++++=++↑;设4KMnO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
度为ymol /L ,根据反应:
-+2+224422 5H C O + 2MnO + 6H = 10CO +2Mn +8H O 5 2
0.01L 0.10mol/L ymo l /0L
L 0.4⨯⨯↑
可得:
52
0.0010.04y
=解得y 0.010=,故答案为:0.010mol /L 。

7.(1)利用原电池装置可以验证Fe 3+与Cu 2+氧化性相对强弱,如下图所示。

该方案的实验原理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为原电池。

写出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该装置中的负极材料是______(填化学式),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证明2Fe 3++2I -⇌2Fe 2++I 2为可逆反应,设计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
取5mL0.1mol/LKI 溶液,滴加2mL0.1mol/L 的FeCl 3溶液,再继续加入2mLCCl 4,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再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 溶液。

①方案一中能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方案一设计不够严密,即使该反应为不可逆反应也可能出现上述现象,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

方案二:
设计如下图原电池...
装置,接通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注:灵敏电流计指针总是偏向电源正极),随着时间进行电流计读数逐渐变小,最后读数变为零。

当指针读数变零后,在右管中加入1mol/L FeCl 2溶液。

③方案二中,“读数变为零”是因为____________.
④“在右管中加入1mol/L FeCl2溶液”后,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______偏转(填“向左”、“向右”或“不”),可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答案】Cu+2Fe3+=Cu2++2Fe2+ Cu Fe3+ + e- = Fe2+下层(CCl4层)溶液呈紫红色,且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后溶液呈血红色 4Fe2++O2+4H+=2H2O+4Fe3+该可逆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向左
【解析】
【分析】
(1)验证Fe3+与Cu2+氧化性强弱时,应将反应Cu+2Fe3+=Cu2++2Fe2+设计成原电池,原电池中铜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被损耗,选用金属性弱于铜的金属或非金属C作正极,电解质溶液为可溶性的铁盐;
(2)方案一:如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入四氯化碳,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后溶液呈血红色;但在振荡过程中,Fe2+离子易被空气中氧气生成Fe3+,不能证明Fe3+未完全反应;
方案二:图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指向右,右侧烧杯为正极,当指针读数变零后,在右管中加入1mol/LFeCl2溶液,如为可逆反应,可发生2Fe2++I2⇌2Fe3++2I-,I2被还原,指针应偏向左。

【详解】
(1)Fe3+氧化性比Cu2+强,可发生2Fe3++Cu=2Fe2++Cu2+反应,反应中Cu被氧化,Cu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选用金属性弱于铜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上Fe3+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Fe3++e-=Fe2+,故答案为Cu+2Fe3+=Cu2++2Fe2+;Cu;Fe3+ + e- = Fe2+;
(2)①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中有碘单质生成,但不足量的Fe3+不能完全反应,溶液中依然存在Fe3+,则证明有碘单质和Fe3+存在的实验设计为:向反应后的溶液再继续加入2mLCCl4,充分振荡、静置、分层,下层(CCl4层)溶液呈紫红色,再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故答案为下层(CCl4层)溶液呈紫红色,且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后溶液呈血红色;
②在振荡过程中,Fe2+离子易被空气中氧气生成Fe3+,不能证明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2++O2+4H+=2H2O+4Fe3+,故答案为4Fe2++O2+4H+=2H2O+4Fe3+;
③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读数变为零”说明该可逆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故答案为该
可逆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④当指针读数变零后,在右管中加入1mol/LFeCl2溶液,如为可逆反应,可发生
2Fe2++I2⇌2Fe3++2I-,I2被还原,灵敏电流计指针总是偏向电源正极,指针应偏向左,故答案为向左。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侧重于分析问题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发生的电极反应、原电池工作原理,注意可逆反应的特征以及离子检验的方法为解答的关键。

8.毒重石的主要成分BaCO3(含Ca2+、Mg2+、Fe3+等杂质),实验室利用毒重石制备
BaCl2•2H2O的流程如下:
(1)毒重石用盐酸浸取前需充分研磨,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用37%的盐酸配制15%的盐酸,除量筒外还需使用下列仪器中的______________。

a.烧杯 b.容量瓶 c.玻璃棒 d.滴定管
(2)加入NH3•H2O调节pH=8可除去_____(填离子符号),滤渣Ⅱ中含______(填化学式)。

加入H2C2O4时应避免过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已知:K sp(BaC2O4)=1.6×10﹣7,K sp(CaC2O4)=2.3×10﹣9
Ca2+Mg2+Fe3+
开始沉淀时的pH11.99.1 1.9
完全沉淀时的pH13.911.1 3.2
(3)利用间接酸碱滴定法可测定Ba2+的含量,实验分两步进行。

已知:2CrO42﹣+2H+═Cr2O72﹣+H2O Ba2++CrO42﹣═BaCrO4↓
步骤Ⅰ:移取x ml一定浓度的Na2CrO4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酸碱指示剂,用b mol•L﹣1盐酸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测得滴加的盐酸体积为V0 mL。

步骤Ⅱ:移取y mLBaCl2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x mL与步骤Ⅰ相同浓度的Na2CrO4溶液,待Ba2+完全沉淀后,再加入酸碱指示剂,用b mol•L﹣1盐酸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测得滴加盐酸的体积为V1 mL。

滴加盐酸标准液时应使用酸式滴定管,“0”刻度位于滴定管的______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

BaCl2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mol•L-1,若步骤Ⅱ中滴加盐酸时有少量待测液溅出,Ba2+浓度测量值将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增大接触面积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 ac Fe3+ Mg(OH)2、Ca(OH)2 H2C2O4过量会
导致生成BaC2O4沉淀,产品的产量减少上方
()
b V0V1
y
-
偏大
【解析】
【分析】
制备BaCl2•2H2O的流程:毒重石的主要成分BaCO3(含Ca2+、Mg2+、Fe3+等杂质),向其中加盐酸溶解,碳酸钡和盐酸反应:BaCO3+2H+=Ba2++CO2↑+H2O,然后加入氨水,调节溶液的pH为8,由于Fe3+完全沉淀时的pH为3.2,此时只有Fe3+完全沉淀,所以滤渣1为Fe(OH)3,溶液中主要含Ca2+、Mg2+、Ba2+,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12.5,Ca2+完全沉淀时的pH为13.9,Mg2+完全沉淀时的pH为11.1,Mg2+完全沉淀,Ca2+部分沉淀,滤渣Ⅱ中含Mg(OH)2、Ca(OH)2;溶液中主要含Ca2+、Ba2+,然后再加入H2C2O4,得到CaC2O4沉淀,除去Ca2+,将滤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可得到BaCl2•2H2O。

(1)可以通过增大固体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方法增大反应速率;根据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要求确定需要使用的仪器;
(2)根据流程图和表中数据分析加入NH3•H2O调节pH=8,利用不同金属阳离子形成沉淀的pH的不同,确定沉淀的成分及去除的离子;结合加入H2C2O4的量的多少,分析发生的反应及造成的影响;
(3)根据滴定管的构造分析0刻度在滴定管的位置;利用间接酸碱滴定法可测定Ba2+的含量,实验分两步进行,根据反应中物质的相应量的关系,计算出BaCl2溶液的浓度;然后根据操作分析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多少,判断误差,据此判断。

【详解】
(1)毒重石是固体物质,由于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关,所以可以将毒重石在用盐酸浸取前充分研磨的方法,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在实验室用37%的盐酸配置15%的盐酸,需先计算出浓盐酸的体积和水的体积,用量筒量取;浓盐酸稀释为稀盐酸,需用烧杯作为容器,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所以除量筒外还需使用量筒、玻璃棒,选项是ac;
(2)根据流程图和表中数据可知:Fe3+完全沉淀时的pH为3.2,加入氨水,调节溶液的pH 为8,发生反应:Fe3++3NH3•H2O=Fe(OH)3↓+3NH4+,Fe3+完全沉淀,滤渣1为Fe(OH)3;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12.5,由于Ca2+完全沉淀时的pH为13.9,Mg2+完全沉淀时的pH为11.1,Mg2+完全沉淀,Ca2+部分沉淀,滤渣Ⅱ中含Mg(OH)2、Ca(OH)2,溶液中主要含
Ca2+、Ba2+,Ksp(BaC2O4)=1.6×10-7,Ksp(CaC2O4)=2.3×10-9,易形成CaC2O4沉淀,加入H2C2O4时应避免过量,防止CaC2O4沉淀完全后,过量的H2C2O4会导致生成BaC2O4沉淀,使产品的产量减少;
(3)无论酸式还是碱式滴定管,0刻度都位于滴定管的上方;步骤Ⅱ:待Ba2+完全沉淀后,再加入酸碱指示剂,用bmol/L盐酸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测得滴加盐酸的体积为V1mL,则发生2CrO42-+2H+═Cr2O72-+H2O 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为:V1×10-3×bmol,步骤Ⅰ:用bmol/L盐酸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测得滴加盐酸体积为V0mL,加入的总盐酸的物质的量:V0×10-
3×bmol,Ba2++CrO42-═BaCrO4↓,与Ba2+反应的CrO42-的物质的量为V0×10-3×bmol-V1×10-
3×bmol=(V0-V1)b×10-3mol,步骤Ⅱ:移取ymLBaCl2溶液于锥形瓶中,所以BaCl2溶液的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