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统编2023版)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

难点: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使其充分进入故事情境,达到熟悉文本、体会人物的目的。

2.对比教学法:在对唐雎和秦王对话和形象的把握上,将矛盾作为主线,将对立作为比较点,紧密结合文章来探究人物,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其中秦国因为实施了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到了秦王嬴政在位时,已雄视诸侯,并灭了韩、魏两国。

雄心勃勃的嬴政这次又把目光转向了弱小的安陵——这个弹丸之地。

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去了解情况的真相。

展示课题: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二、文本链接——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的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时间前后跨越约200多年(大约二百三四十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名更生,字子政。

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

官终中垒校尉,故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


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三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动手在文中标记,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

3.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4.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熟悉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动手在文中标记,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读准字音
唐雎(jū)怫然(fú)免冠徒跣(xiǎn)
韩傀(guī)要离(yāo)以头抢地(qiāng)
休祲(jìn)缟素(gǎo)色挠(náo)
3.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叙,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述和展开情节。

五、课文精读
1.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2.如何理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在炫耀武力,那意思是说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了秦王的骄横。

3.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的“轻寡人”?
秦王希望唐雎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他不能用武力夺取安陵。

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实力。

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4.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何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5.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6.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辞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7.秦王最初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最初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8.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巍然不惧。

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9.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10.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

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1.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上占压倒性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2.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同学们,世上历来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迷信暴力和强权,总是恃强凌弱,不可一世。

课文中的秦王是这样,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也是这样。

可是,弱小不等于胆小,小国自有小国的勇气、尊严和抗争方式,让我们再一次与唐雎同行。

二、巩固理解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3)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文中的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

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6.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放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三、探究升华
我们在赏析唐雎说话技巧的同时,也走近了唐雎的心灵,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浩然正气所激励,我们要学习唐雎这种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品质。

四、文章脉络
课文一共写了三个回合的斗争。

第一个回合时,秦王率先发问,气势咄咄逼人,一面以一副施恩加惠的面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就范。

唐雎义正辞严地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立场,断然拒绝“易地”,使得矛盾开始激化。

秦王“怫然怒”引出了第二个回合的斗争。

骗局被唐雎揭穿后,秦王极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起的可怕后果,企图恫吓唐雎。

对此,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并引出了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要仿效以上“三士”,对秦王发出警告,特别是“挺剑而起”这一行动让秦王意识到唐雎要与他拼命,这也是斗争的高潮。

第三个回合是斗争的结局,其实已没有什么斗争,只不过是在风过气清之后,于众目睽睽之下,秦王表示屈服。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的行动和“先生坐!何至于此”的语言与刚刚出场时的态度判若两人,文章到此戛然而止。

五、文章主旨
文章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六、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
突出文章重点。

(2)运用衬托对比,塑造人物形象。

一是安陵君和唐雎之间的衬托,前者衬托后者;二是唐雎和秦王之间的对比。

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

本文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3)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

对话极富外交色彩,加之文言虚词运用恰当,使人物说话的语气突出,从而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形象、逼真。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出使原因:秦王——交换为名,欺骗为实
开端:安陵君——识破阴谋,婉言谢绝
⎭⎪⎪⎬⎪⎪⎫发展⎩⎪⎨⎪⎧秦王:命令交换——巧取豪夺唐雎:严厉拒绝——决不屈服高潮⎩⎪⎨⎪⎧秦王:嚣张威胁——天子之怒唐雎:大义凛然——布衣之怒结局⎩⎪⎨⎪⎧秦王:长跪谢之唐雎:不辱使命针锋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