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侧侧吻合技术在动静脉瘘成形术中的运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良侧侧吻合技术在动静脉瘘成形术中的运用分析目的探讨改良侧侧吻合技术在动静脉瘘成形术的临床运用效果分析。
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10月选取该院收治的6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各32例。
常规组采用端端吻合术创建动静脉血管内瘘,改良组采用改良侧侧吻合动静脉瘘吻合术,均采用连续锁边缝合法。
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瘘直径、血流、成功率等。
结果改良组的吻合口直径、血流量与常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改良组吻合成功率91.3%,高于常规组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4.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4%(P<0.05)。
结论改良侧侧吻合技术施行头静脉与桡动脉吻合术者,吻合口血管开口增大,血流增多,静脉血管明显扩张,内瘘成熟度提高。
成功率明显高于端端吻合的血管内瘘,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内瘘成熟率。
结论改良侧侧吻合技术能够扩大吻合口直径,增加血流流量,减少并发症,并缩短内瘘成熟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dified side-to -side anastomosi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 VF plasty. Methods 6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treated from February 2012 to Octo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2 cases in each,the conventional group adopted end-to-end anastomosis for establishing arterio-venous fistula,the modified group adopted modified side-to-side anastomosis,both groups adopted interlocking suture,and the diameter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blood flow and successful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diameter of anastomosis and blood flow between the modified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by comparison,(P<0.05),the success rate of anastomosis in the modifie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91.3% vs 69.6%),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modified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4.34% vs 21.74%)(P<0.05). Conclusion Modified side-to-side anastomosis can enlarge the diameter of anastomosis,increase blood flow,reduce complications,shorten the mature time of internal fistula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operation.
[Key words] Modified side-to -side anastomosis;Arteriovenous fistula;End-to-end anastomosis
动静脉瘘指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条件。
其中内瘘可长期、反复穿刺,且无皮肤外露,感染率低,成为临床上首选血液透析方式[1]。
一直以来,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功率是肾内科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难题。
首要困难便是大多数动静脉内瘘创建后,常常会出现血流量过少、瘘口狭窄的问题,根本无法满足透析的需要。
究其原因,是动静脉血管纤细、吻合方式等所造成。
该院对动静脉内瘘的吻合方式进行改良,将对2012年2月—2015年10月入院的64例动静脉瘘患者进行治疗,分别采用端端吻合技术与改良侧侧吻合技术建立动静脉瘘,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64例临床资料,均接受手术创建动静脉内瘘,均自主入组,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其中男性49例,女性15例;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38.7±10.2)岁。
原发病:慢性肾炎17例,高血压肾病13例,糖尿病肾病12例,多囊肾引起的肾衰2例,痛风性关肾病引起的肾衰竭2例。
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各32例。
常规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38.5±10.2)岁。
原发病:慢性肾炎8例,高血压肾病7例,糖尿病肾病6例,多囊肾引起的肾衰1例,痛风性关肾病引起的肾衰竭1例;改良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38.9±10.2)岁。
原发病:慢性肾炎9例,高血压肾病6例,糖尿病肾病6例,多囊肾引起的肾衰1例,痛风性关肾病引起的肾衰竭1例。
1.2 方法
1.2.1 常规组局麻,常规皮肤消毒,桡骨茎突近端平面桡动脉、头静脉中间部位做一长2 cm切口,方向与两血管平行,依次解剖、游离头静脉、桡动脉,1#线于远心端结扎,动脉夹阻断近心端血管血流,充分剥离血管外膜,并修整。
适当扩张近心端血管管径,使吻合口控制在5~6 mm。
足量肝素生理盐水冲洗静脉近心端、桡动脉管腔内积血,并拢血管夹。
行端端吻合术。
静脉、动脉断端切口吻合,长端对短端,短端对长端。
6-0缝线于瘘口两侧缝合牵引,连续缝合关闭瘘口。
松开静脉夹、动脉夹,观察吻合口是否通畅、漏血,以及时处理。
缝合皮肤,抬高手术侧肢体。
1.2.2 改良组行侧侧吻合术,但远心端接扎断开,无血流向远心端分流,实质为端端,但方法为侧侧吻合技术,其余操作与常规组相同。
采用头静脉远端结扎断开,血管夹夹住近心端,肝素盐水注入血管充盈。
靠动脉端侧切口约6 mm 开口,与桡动脉侧切口进行吻合,对头静脉较细,可以避免侧端吻合静脉口较小,吻合口<5 mm,减少流量。
此方法可使3 mm内径以下静脉血管,增加吻合口径,血流量增加50%,成熟时间缩短。
1.3 评定标准
以术后4~6周内瘘成熟,首次用于透析成功,血流量为200 mL/min以上为手术成功的标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吻合口直径、血流量对比
改良组吻合口直径较常规组有所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吻合口血流量较常规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改良组的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交常规组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吻合效果分析
改良组吻合成功率91.3%,常规组吻合成功率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改良组出现血栓1例,感染0例,并发症发生率4.34%;常规组出现血栓4例,感染0例,并发症发生率21.74%。
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方法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一直以来,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功率是肾内科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难题。
该院对动静脉内瘘的吻合方式进行改良,采用头静脉与桡动脉的侧切口吻合,其成功率为91.3%,而常规头静脉与桡动脉端端吻合成功率为69.6%。
提示,改良侧侧吻合更具优越性,能够提高内瘘的成功率。
很多动静脉内瘘创建后,常常会出现血流量过少、瘘口狭窄的问题,根本无法满足透析的需要。
究其原因,是动静脉血管纤细、吻合方式等所造成[2-3]。
也就是说,在进行血管吻合时,一定要严格把握动静脉内径的大小。
该研究中,结果显示改良组的吻合口直径很大程度上增加。
提示,动静脉血管的侧切口进行吻合,能够扩大内径,即使条件差的血管,也能够为血流充盈提供良好的条件。
动静脉内瘘血栓闭塞主要是血管条件较差,吻合口狭窄,与较大的血流充盈形成冲击,容易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充血水肿,阻碍血液流过[4-5]。
另一方面,头静脉直径小,无法提供正常的血流量,吻合口血流不畅,容易在此堆积形成血栓。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大多合并有低血压,这也是引起内瘘闭塞的重要原因[6-7]。
血压过低的状态下,血液流速缓慢,粘稠度增加,极易在吻合口形成血栓。
因此,血栓的预防对于动静脉内瘘能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该资料显示,常规端端吻合的血栓发生率为21.74%,而改良后侧侧吻合的血栓发生率仅为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将采用改良侧侧吻合的方式,能够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保证内瘘的成功。
此外,改良组的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较常规组也有显著性缩短。
在透析用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提出,心力衰竭在一定程度
上与内瘘口的直径大小、血流量,尤其是直径0.8 cm以上的内瘘[8]。
但该探究实验中并无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现象,故没有数据支持这一观点,该理论的成立与否还需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同时有报道研究端端吻合技术在动静脉瘘成形术中的应用。
与端端吻合技术相比,改良侧侧吻合技术具有能够扩大吻合口直径,增加血流流量,减少并发症,并缩短内瘘成熟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等优势。
[参考文献]
[1] 宛家奎,水润芝,李金玉,等.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08例临床分析[J].内科,2014,9(1):51-53.
[2] 温玉,敬春兰.动静脉内瘘吻合术术式比较及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1,23(1):98-100.
[3] 宛家奎,水润芝,李金玉,等.146例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病例分析[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2,23(1):35-38.
[4] 王明哲,杨枫,艾世辉.肘窝自体动静脉瘘的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2):18-20.
[5] 黄家良,张河.慢性肾衰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35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2,7(4):371-373.
[6] 庄敏彦,于晋,黄保堂,等.上肢动-静脉内瘘术800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3,8(1):61-62,71.
[7] 王鑫,唐晨拳,潘梅芳,等.61例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5(17):39-40.
[8] 郝清斌,刘丽红,刘建元,等.透析用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2):1554-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