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材料大创意《大班美术活动——不一样的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材料大创意《大班美术活动——不一样的脸》
看到《不一样的脸》这个教学活动名称,马上想到,这个脸的表现形式会是什么?原来邓老师设计的是引发幼儿的想象,用生活化中不同的物体:如纽扣、鼠标键等等这些物体形象来替换脸部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然后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朱敬东老师建议:这些物体用笔来表达一是有难度,二是这个别人以前都做过。

于是,邓老师在朱老师的建议下,对教学活动进行了修改:
实物材料的大量收集——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报纸、光盘、羽毛、纽扣、树叶、水果、布条、剪刀、广告纸、一次性纸盘等,还收集幼儿玩具:积木、娃娃家玩具、围棋等,还有幼儿操作工具:剪刀等。

这些材料是活动中幼儿进行创作的生活化素材。

教师引导策略的改变——活动的引入,邓老师用一首散文诗《给老师画像》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从散文诗的内容中,孩子们发现诗中小朋友给老师画像的方法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用圆圆纽扣代替了眼睛,绿绿的树叶代替了鼻子……有趣的方法,也引起了孩子的兴趣。

接着邓老师介绍了这种作画的方法,还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很多的作品。

欣赏的过程中,邓老师关注的是去引导孩子发现各种不同物体替代了什么,让孩子知道了用什么物体可以替代脸部的五官。

二次创作给幼儿更多的创作空间——幼儿的第一次创作作品非
常丰富,一个是材料的充裕,二是欣赏作品较多,大大打开了幼儿的
想象空间。

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创新还不够,于是,邓老师对第一次创作进行了小结后,安排了第二次创作,引发幼儿去表现更多自己的创意。

思考:
这个教学的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聆听专家老师的点评后,教师自身的一种理念的提升,和一些教学行为的改变,这点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不怕失败,但要勇于尝试。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化课程中的“新”,材料的新发现、教学方式的“新”尝试,过程中启发幼儿关注生活的“新”角度。

同时,我也提出一点小建议:这么多丰富的材料收集,在安放上是否归类,让幼儿自由按类选取,留出桌面,给予更多创作的空间。

活动室中,所有的教玩具其实都是孩子们的创造素材,我们不要局限在教师的提供上,让孩子走出这个规定,自己去发现属于他个性的创造素材,如果这样的话,我想孩子们是真正的在创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