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科六经辨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皮科六经辨治
标签:皮肤病;六经辨证;伤寒论
关于如何提高皮肤病诊疗效果、中西医怎样有机结合,笔者临证注意到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的差异以及二者对病位的认识和治疗内在联系迥异,并联想到刘渡舟教授描述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差异时以邮递员送信是否明确到门牌号的比喻,豁然开朗。
兹结合《伤寒论》,将有关体会介绍如下。
1 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分,病邪可从此处寻
现代医学诊断湿疹多以其病因、病理变化最显著的系统、部位或形态学决定。
临床按病程和皮损特点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期,按病变部位分为头皮湿疹、面部湿疹、耳部湿疹等,除分期对外用药剂型的选择有意义外(即“干对干,湿对湿,半干对半湿”),其部位诊断对中医提高治疗效果似乎并无直接指导。
因中医学关注之病位一般指的是机体正邪交争的层次,与现代医学明显不同。
中医辨治多强调整体病机的处理,如湿热证、血热证、湿阻证、血燥证,并参以脏腑定位,如肝胆湿热、脾虚湿盛等。
而皮科临证除须强调整体病机外,亦需重视“病变部位层次”分析,否则处方往往只对应“街道”,而无法具体到“门牌号”。
《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系统则将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层,观察邪之所凑,可决定汗、和、下、温、清、补、消等大法,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
2 阴阳虚实四情俱,部位结合治法清
表、里、半表半里三部既分,则可根据中医对偶统一思维,分析“某区”病邪之阴阳寒热属性、虚实情况。
如决定治疗表证汗法之辛温或辛凉,开腠理或和营卫;治疗半表半里证和法之偏性所属;治疗里证所用下法之温阳,寒热并调,或寒下或温下,急下或滋阴养血等。
细读《伤寒论》方药和用方指征,可使我们在明确辨出某经病的具体方证时,自觉进行病变部位及寒、热、虚、实、阴、阳鉴别,法随证出;同时,结合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可细化辨证,提高临床疗效。
如朱仁康教授的皮炎汤[1]即是白虎汤与清营汤的合方,增加了血分药,用于药疹、日光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辨为阳明气分兼血分证者疗效颇佳。
3 仲景三阴三阳立,方证相应是捷径
《伤寒论》以辨六经病为纲,兼症和夹杂症为纬,确立了三阴三阳辨证模式,使病位、病情和病变趋向的判断合一,辨证处方可以精细入微,不再隔山打牛,尤其是仲景确立的六经提纲证,执简驭繁,使临证胸有定见,不惑于纷杂之症候群。
面对一个具体皮肤病患者,大都仅有皮肤表现,而少其他系统表现,如何确立其六经所属,着实不易。
清代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提出的“六经形层”论述皆可供参考,“太阳
证候。
仲景所使用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是治疗失眠不可多得的良方。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25岁,2011年11月8日就诊。
患者失眠心烦3月余,加重1月。
刻下:入睡困难,心烦易惊,腹胀,呃逆嗳气,白天耳鸣,纳呆,情绪易激动,舌红,苔黄腻,脉数。
处方:栀子10 g,厚朴10 g,全瓜蒌15 g,法半夏10 g,黄连10 g,茯苓20 g,陈皮10 g,枳实15 g,白术10 g,茵陈20 g,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5 g,莱菔子15 g。
每日1剂,水煎服。
守方加减调理2周后痊愈。
按:本案证属痰热内扰,属于痰热蕴结中焦,兼痰热袭扰上焦所致,为中上焦合并病证,故以栀子厚朴汤合小陷胸汤随证加减治疗2周,患者诸症消失。
6 结语
可见,用经方从三焦辨治为失眠的辨治搭建起了一个新的辨证体系,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或许能为业医者提供一个更加简洁的辨证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贺娟,翟双庆,等.脾胃转枢对五脏藏神调节的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