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沙中国最大的杏园和色买提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如今,说到英吉沙的果品,色买提杏首当其冲会被提起。

说到“中国最好的杏子”“中国最大的杏园”,中外食客立刻会想到的也是英吉沙这个地方——早在2002年夏天,“全国第八次李杏会议”在英吉沙召开。

会上,色买提杏被全国200多位专家冠以“中国最好的杏子”之头衔。

2004年7月,色买提杏参加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李杏评比,荣获“全国优质杏”称号,让色买提杏风光无限,抢尽风头。

后来居上的色买提杏
阳春三月,杏花怒放时节,此
时若是你来到英吉沙县的乡村,一
下就会被淹没在粉白芬芳的花海中。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
的树有的花有些与众不同——它们
的树枝喜欢往上伸展,树冠也就显
得越发挺拔。

同样粉白的花朵间,
同时绽放着星星点点的嫩芽和嫩
叶,令人感到惊诧,这树的叶怎么
会发得这么早,竟然与花同时出
现?因为通常只有桃树才会是这
样,但常识告诉你,此时还不是桃
花绽放的季节。

若要打破沙锅问到
底,你就会恍然大悟,这杏花世界
里的“桃花”,其实是巴旦木的笑靥。

英吉沙的巴旦木其实也很多,
只是被淹没在了杏花的海洋中,在
如日中天的色买提杏的光环下,英
吉沙的巴旦木才显得没有了光彩。

按理说,巴旦木无论是营养价
值还是售价,都远在杏子之上,而
且,英吉沙栽植巴旦木的历史非常
悠久,被人尊为上品,为何却在英
吉沙“失了宠”,最终被杏子抢去
了风头?
那么,冠名色买提的英吉沙
杏儿是何方神圣,竟然能在新疆、
能在中国不计其数的同类中脱颖
而出,摘得数顶“第一”之桂冠,
抢去贵果巴旦木的风头,成为当地
工业强县的重头,一道炫目亮丽的
风景。

众所周知,身价贵重的巴旦木,
堪称北方果品王国中的佼佼者、摇
钱树。

不起眼的杏子与前者,根本
就不是一个档次,无法与之匹敌。

靠巴旦木富民富县,最好的例子就
是莎车县。

古老的英吉沙与同样古老的莎
车只有一县之隔,来自古波斯的坚
果巴旦木,到底先落户莎车还是英
吉沙,无从考证,但想必相隔的时
间不会太远。

杏子这东西一直是很不值钱的“贱果”。

曾经,巴扎的杏摊上,一毛钱能买二三十个。

人们往往在杏摊前一蹲,只管捡好的往肚里填,走时,按杏核算账。

遇到心眼多的吃家,边吃边扔,最终撑破肚皮也不过花个五分一毛。

而最常见的是,卖主为图省事,索性将杏子装入不大不小的脸盆或柳条筐,按件出售,每件一元或两元不等。

于是,人们往往将杏子当饭吃,半个馕一堆杏子就搞定一顿饭。

巴旦木则不然,曾经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属稀罕奢侈之物。

由于稀少,价格就高,每公斤要比杏子高几倍几十倍。

于是,莎车人在开发果品产业时,理所当然地就选择了这好吃而值钱的摇钱树,且大获成功,财源由此滚滚而来。

而与莎车毗邻的英吉沙,也完
全具备发展巴旦木的自然条件,且
在多年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2009年秋,我曾到过英吉沙
县乌恰乡的巴旦木园。

乌恰乡距县
城10公里,一路上不时有巴旦木
林木映入视野。

所见巴旦木并非零
星地栽种在农户的房前屋后,而是
分布在广袤的田野上,整齐地排列
在农田的地埂、毛渠边, 大片者数
百上千棵,一望无际状若森林。


树龄上看,有近一两年栽种的新树,
有上了些年龄的老树。

间距10米
左右,树下,都生长着绿油油的冬
小麦,所谓农果兼顾,种地栽树两
不误。

由此可见,英吉沙人对巴旦
木的生长特性、规模种植,发展巴
旦木经济与农作物的统筹关系,是
经过多年的研究、规划,且经验老
到,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综合发
展模式。

据了解,目前,英吉沙的
巴旦木种植面积已达5.9万亩。

按照正常逻辑,有品质有经验
有规模有前景,一鼓作气将巴旦木
经济做强做大,对于英吉沙来说,
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结果却是半
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终成气候的却
是极不起眼的杏子,名贵的巴旦木,
被色买提杏抢去了风头,淹没在了
“中国最大的杏园”之中。

那么,色买提杏是何方神圣?
居然能让英吉沙人移情别恋,放
弃手中高经济价值的摇钱树,把
主攻方向锁定在极难成气候的杏
子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栽培、发
展色买提杏的举动中,做起另样
文章,且最终在全疆在全国不计
其数的杏子品种中所向披靡脱颖
而出,一举摘得“中国最好的杏子”
之耀眼桂冠?
色买提成就中国最大杏园
英吉沙人敢大做特作杏子的文章,敢让杏子担当起自己果品产业的主要角色和重任,敢将宝押在小小的杏子上,实在是需要太大的勇气,足够的智慧和自信以及超群胆识的。

因为,杏子这东西实在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而且品种繁多,色形各异,各具特色,新疆各地州各县市,几乎都有好看好吃的地方品种。

其中亦不乏叫得响的品种,比如库车白杏、轮台白杏就久负盛名,口碑颇佳,早在人们不知色买提杏为何物的上个世纪,库车的白杏便捷足先登,以“库车的白杏味道佳”而载入新疆特产民谣,并得到公认。

之后,再想超越库车白杏被公认为“全国最好”“中国第一”,谈何容易。

英吉沙色买提杏以个大、肉厚、色鲜、肉质细软多汁、营养丰富而赢得食客青睐。

其表面光滑无毛,成熟后色泽金黄亮丽,润若黄玉,
杏肉桔黄,离核,肉质韧滑耐嚼,
爽口甘甜而香,品质上乘,富含人
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及
微量元素。

英吉沙坐落在昆仑山系公格尔
峰东北麓的丘陵和平原地带,是南
疆少有山脉的县。

特别是该县最大
的乌恰乡,四面环山,形成独特的
地理小环境。

该乡最大的杏园,正
坐落在山弯之间。

据我了解,海拔
不高、凉爽的山地,是杏树极喜欢
的生长环境。

无疑,英吉沙的特有
环境和水土,为杏树的生长提供了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之良好出
众的遗传潜质,于是,这外来的色
买提杏便如鱼得水,其优良的潜质
在这里充分显现出来,发挥到了极
致。

原本就喜好水果喜好桃杏的乡
农,自然就争相种植,让清一色的
色买提杏占据了各自的房前屋后和
田间地头,也为当地政府发展杏子
产业、大打色买提杏这张牌打下良
好基础,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无与
伦比的品质、口味,比库车白杏轮
台白杏更大更饱满更好看的长相,
数量规模上的优势,让英吉沙人对
自己的色买提杏颇有自信。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初具规模,前景更加看好的,档
次和身价更高的贵果巴旦木,无
疑直接防碍着决策者的最终抉择。

从英吉沙巴旦木种植现状,一眼
就能看出当地政府和农民曾经在
其身上倾注过的心血,花费掉的
大量时间,寄予过的厚望。

且经
过多年的经营,巴旦木种植面积
已达5.9万亩的规模。

打杏子牌,
将宝押在色买提杏身上,确定杏
子为自己的第一果品产业和品牌
之战略的决心并不好下。

显然,在巴旦木和色买提杏的
选择上,英吉沙人一定有过长时间
的徘徊、犹豫,不甘眼睁睁地看着
莎车独享巴旦木的优势。

但理智和
现实最终使英吉沙人审时度势,最
终打出了色买提杏这张王牌。

目前,当地农民人均占有色买
提杏40棵,年产近20万吨,林果
业实现农村人均纯收入达300元以
上,仅此一项,就占人均收入的四
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色买提杏作
为优势资源,吸引了国内果品加工
企业的目光。

国内知名果蔬企业屯
河果业、冠农果蔬与美康食品相继
落户英吉沙,进行杏脯与杏酱的加
工,产品实现了内销和出口。

随后,
北京和山东的两家企业亦与英吉沙
签署协议,参与杏子精深加工的开
发,形成占地10平方公里,加工杏子及其他林果产品的轻工业园区。

如今,杏子成为该县农民走上富裕道路和当地经济发展、工业强县的主导产业。

赏花尝杏
英吉沙旅游新亮点
做为“中国最大杏园”,必然吸引了国内外游客食客文人墨客的眼球。

英吉沙杏树的面积与耕地面积
相等,如果把该县的杏树平均下来,
那么,一亩耕地上都有十多棵杏树。

所到之处,全是杏的世界。

春光明
媚的季节,这里满山遍野杏花怒放,
蝶飞蜂鸣,到处是馨香的世界,花
的海洋;骄阳如火的盛夏,色买提
杏相继成熟,枝头树梢缀金挂玉,
好看更好吃。

于是,英吉沙人又不
失时机地大作以赏花尝杏为主题的
旅游观光文章,搭台乌恰乡,推出
每年一度的杏花节、赛杏会、杏园
采风等活动。

乌恰乡是全县乡中老大, 距离
县城10余公里,杏种植面积7万
余亩,差不多占据全县杏产业的半
壁江山。

这里四周环山,环境独特,
最好的色买提杏即生长在这里。


外,杏园一侧的山脊还为游客提供
了鸟瞰花海的最佳平台,故而英吉沙的三次杏花节、赛杏会、杏园采风都在这里举行。

每次疆内外佳宾游客云集这里,徜徉花海杏海,赏花尝杏,流连忘返。

遗憾的是,每次赏花和品杏时节,我都在外地采风,近在咫尺却无缘一睹杏花节、赛杏会之盛况。

直到2007年深秋,才身临乌恰乡,游览了这“中国最大杏园”一角。

那时,已过了采杏季节,色买提杏
早已采摘殆尽,树枝上只有摇曳的
树叶。

在山下杏园小转后,径直登上
南侧的无名山。

该山不高,东西走
向。

居高临下,沿山脊走去,一望
无际的杏林尽现眼底,俨然老天为
游者特意搭设的观景台。

杏花烂漫
时节,树下观赏枝头千娇百媚的朵
朵娇花之后,再登高远眺,一定会
被眼前粉白花海所陶醉。

略感遗憾
的是,山下的景色会被高大的白杨
断开,分成一块一块。

不然,眼前
的花海景观会更加完整,一览无余,
更加令游者兴奋和震撼。

改一改新疆特产民谣
在返回的路上,我不由地想起
了关于新疆特产的民谣: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
尔勒的香梨没有渣。

叶城的石榴
个头大,库车的白杏味道佳。


田的核桃不用敲,下野地西瓜甜
带沙。

拜城桑椹甜如蜜,伽师甜
瓜甜掉牙。

乌什沙枣“维C王”,
喀什的樱桃人人夸。

精河枸杞如
玛瑙,伊犁苹果顶呱呱。

英吉沙
巴旦木营养高,阿图什无花果甲
天下……
改革开放后,各地根据自己
的资源优势,对已有果品种植进
行了再筛选,一些更加适合的品
种脱颖而出,形成新的特色鲜明、
公认的地方特产。

而且,曾经的
特产民谣,对新疆名优瓜果的概
括,记载并不够精当准确。

比如
据我所知,喀什的八角梨,长相
奇特,口味绵甜,有香蕉、菠萝
等南方水果的那种清香,而且绝
对是当地特产,别的地方一律没
有。

遗憾的是,并没有被收入新
疆特产民谣。

在英吉沙,色买提
杏的名气已经大大超过了巴旦木,
当地名优特产,自然不能再是曾
经的描述,应被色买提杏取代。

而莎车的巴旦木后来居上,种植
面积跃居全疆第一,成为无可争
议的“中国最大巴旦木园”,理应
载入新疆特产民谣。

于是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
老民谣曾经的描述进行一些补充
和改写。

反复推敲之后,我觉得将“英
吉沙的巴旦木营养高”改为“色
买提中国第一杏”较为妥贴。


管“色买提”前没有产地“英吉
沙”的注释,但我以为“色买提”
已成为“英吉沙”的代名词,知
色买提者必知英吉沙。

为了照顾
字数,省略无妨。

既然莎车县的巴旦木以种植
面积、产量取胜,闻名遐迩,畅
销中外,以“莎车的巴旦木走天
下”替代“英吉沙的巴旦木营养
高”最好。

连在一起,即是“色
买提中国第一杏,莎车的巴旦木
走天下”了。

然后顺便把喀什的
八角梨也捎带上,叫做“喀什的
梨子长得怪”,以便突出特点,与
“库尔勒的香梨没有渣”相区别,
不知可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