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班干部选拔模式创新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班干部选拔模式创新实践与思考
作者:沈哲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0期
摘要:班级和寝室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两个重要平台,学生干部是重要抓手。
如何在现有学生工作体系下,进一步加强班级与寝室的互动、联动,发挥综合育人效应,可以通过班干部选拨模式的创新得以改进。
本文结合作者的探索实践,尝试基于寝室选举单元民主推选班委委员,形成“一岗双责”的班级组织运行新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班干部选拨模式
班级是高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最基本组织单位,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最重要的集体形式。
因此,班级也就成了开展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阵地,而班干部(以下均包含班委和团支委干部)则成为实现班级教育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最重要的抓手和依靠力量。
除了班级,大学校园里还有一个更小但更加紧密的组织单位——寝室。
寝室以生活养成、人际历练为主,对大学生思想、人格、品质、习惯等塑造以及学习氛围的营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又一重要阵地。
学分制条件下,行政班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而公寓的整体育人功能在强化。
因此,对基层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笔者基于多年的思政教育和班主任工作实践,对大学生班干部的选拨、任用模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在传统的学生干部任用考核大框架内尝试走出一条内涵革新之路,为加强和改进高校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校传统班干部选拨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校里比较常见的班干部选拨模式有:一种是班主任指定型。
尤其是在大学新生刚进校时,班主任和学长助理根据学生高中履历和对学生进校后的初步印象,指定班干部人选。
另一种是公开竞选型,高校里比较普遍采用的模式。
竞选组织形式常见的也有两种:一种是先选委员后分工,另一种是直接对照委员岗位差额竞选。
此外,也有采取公开竞选出班长后“提名组阁”班委的模式尝试。
根据“由谁产生,对谁负责”的政治学原理,指定型的学生干部往往偏重遵照班主任的意见行事,多以“管理者”的姿态或者“传声筒”的形象面对班级同学。
公开竞选上来的学生干部,包括组阁产生的,自主性、责任意识更强,工作更加积极主动,但也可能存在自以为是、小团体主义、与班主任配合不默契等问题。
再者,由于缺少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获选干部也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
一些共性的问题是,“许多学生组织培养的是会办事的能力,而不是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学生干部多有依赖思想,做得多,想得少,听话,唯上。
班长和团支书俨然是班主任的“代言人”,忙于杂事,疲于应付。
普通班干部成为简单的执行者、跑腿者,到了高年级则徒有虚名,没做多少事,更缺少培训提升,渐渐丧失了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少了功利吸引,就不愿做班干部。
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班级与寝室工作的脱节。
要么寝室工作仅是班级工作的附属,要么公寓体系与班团体系自行一套,缺乏有效机制将两者紧密融合。
二、关于学生干部的几个基本理念
1.学业为重,工作其次。
理想的学生干部是“品学皆优”、“德能兼备”。
但实际上多数学生干部做不到全优,在坚持育人以德为本的前提下,学、能各有所长是常态。
不能简单地把学习等同知识、把工作等同能力并人为地将知识和能力对立起来。
应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任务,学生干部要守牢学生学习的本职,不可主次颠倒。
2.锻炼为主,协管为辅。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都会倾心于选用“得力”、“顺手”的学生干部。
而学生干部越能干,则干的事情则越多。
这里,锻炼的价值和奉献的意义共存,且在动态变化。
从培养锻炼学生的角度出发,当岗位工作变得娴熟,剩下更多的是奉献意义时,就该考虑轮岗或者换人。
3.服务为要,以人为本。
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
班干部的根本宗旨是为本班同学服务。
而实际工作中,学生干部“官僚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存在。
因此,在班委组织结构和干部选拨机制上,要回归学生本位,突出服务宗旨,尊重学生意愿,强化基层自主,努力客服官僚化倾向。
三、班级学生组织重构和班干部选拨模式创新
为适应高校学生教育自主化趋势和学生自我成长的多元化需求,加强行政班与寝室之间的有机联动,直面和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基于上述基本认识和工作理念,笔者着力进行了班干部选拨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实践。
1.基本模式。
以一个大学文科标准班40人计,学校核定班委干部的编制为10人(团支委3人,班委7人)。
现在大学公寓住宿标准配置是4人一室,每个寝室一个寝室长,全班共有10名左右寝
室长。
如果10名寝室长即为10名班委干部,则学生干部编制符合要求,而一岗双责的设计可以使联动和协同更加高效。
2.操作方法。
同住一室的四位同学,在班主任和学长(或前任骨干)的指导下,按照一定标准和要求,民主推荐一名代表,作为当然班委委员,参与班级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同时也是寝室长,担负本寝室的领导责任。
10名寝室长即构成班委,再根据各自特点进行职务分工。
班长和团支书,必须在全班范围进行充分地竞争性选拔,一般采取候选人公开竞选、全体同学无记名投票产生的方式。
3.制度设计。
班级相当于一个选区,寝室则是基础选举单元。
寝室推选出来的代表兼有寝室长和班委委员的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干部的锻炼岗位,又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处寝室、班级承担公共义务的平台,不仅是荣誉和机会,也是义务和责任,任期一般为一个学年。
原则上鼓励人人都要锻炼,四年轮值,底线是一位同学不能两年连任。
班长、团支书候选人原则上从寝室推荐出来的代表中酝酿产生。
也允许有超过10人以上联合提名的同学以自由人身份参加竞选,但如果当选,则其所在寝室的代表身份也转为这位当选者。
班长、团支书任期也是一个学年,原则上不连任。
但考虑到岗位的重要性和学生骨干的更高要求,允许隔年再任。
对于推选出来的代表,必须接受同寝室同学的监督,如果工作不力,寝室内部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提议,可以弹劾并随时撤换代表人选。
超过半数以上的班委成员或者超过三分之一的班级同学(团员)联名提议,可以弹劾班长、团支书,并按照程序组织新的公开竞选。
关于学生干部身份的认定和考核,采取在学年结束时以实际任职经历和业绩为标准的方式,规定只有任满三个月以上才能认定学生干部身份,只有任满一个学年且工作业绩突出才能参评优秀学生干部等相关荣誉。
强调贡献和业绩导向,改变原来一旦竞选当上班干部后不论干得好差、任期长短都算学生干部履历的做法。
随着班级党建工作的推进,大学生党员的人数增加,一般到高年级后,班级党员干部会成为一支新的骨干力量,在班级建设中发挥核心的作用。
学生党支部书记、团支书、班长三人是骨干中的骨干,带领着民主推荐出来的班干部集体,管理班级,服务同学,助推成长,自我提升。
四、实践探索的得失分析和再思考
任何一种班干部选拨制度设计和模式创新,都无法完全抛开和割裂原有的传统,只能在现有的大框架体系内,选择基层的某个点先渐进地探索和试验,积累了经验后,再在某个子系统(如二级分院)内推行。
而任何针对时弊进行的革新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存在新的弊端,需要系统思考、统筹推进,并根据实践效果及时调整。
1.革新的最大阻力来自观念认识的转变,尤其是有着多年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班主任,习惯了原有班级管理模式,形成了个人一套教育管理经验,会很不适应。
而新生刚进校时没有成见,阻力较小,是推行创新改革的重要时机,应统一步调,整体推进,并持之以恒。
2. 强调了寝室间班干部分布的均衡和公平,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的能力差异、群体差异分布。
注重了基层推选的民主基础和岗位锻炼意义,也会一定程度上弱化普通委员岗位中对担任者能力特长的最佳匹配度。
需要其它一系列配套制度的设计实现扬长避短。
3.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对于辅导员、班主任包括学长而言,把握方向、驾驭局面、指导方法、沟通协调的要求却是更高了,因此各个层面的前期教育、培训、指导工作需要更细、更全面、更到位。
4. 推荐、选举班干部前,在寝室、班级范围开展关于学生干部、主要骨干的理想素质、能力的大讨论,既是保证工作顺利之必须,又是一次面向全体同学的干部素养与责任、权利的普及教育。
在这个意义上,选拔班干部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竞选者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候选人和选举人都在学习,都在参与,都在提高,进而实现对大学生整体领导力的培养提升。
5.这种模式更加突出了公开、公平、民主、监督,更加强调了学生干部面向基层、服务同学的理念,更加紧密了班级与公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对于大学生是很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和在校园生活中的实践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稳召、马志刚,高校学生班干部选拔模式探析[J].科技信息,2012(35).
[2]李迅,90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J].电子世界,2013(2).
[3]李兴军,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12(31).
[4]姜丽华、隋小美,国外班干部选拨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
[5]王飞,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研究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0,29卷(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