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园林设计专业自荐书(精选多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设计专业自荐书(精选多篇)
第一篇:园林设计专业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叫hao)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道出了园林的真谛,那就是园林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文化艺术是园林的灵魂,说白了,就是生活的真谛。
现代园林中,文化建园已经是越来越受关注。
“文化”,大而言之是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
有人提起,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
我们知道创造景观是自然之人化,什么是人的自然化呢?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中有一段浪漫的叙述:“我有时逃开自我。
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云端,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地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饮露,向着大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鹅飞升时我也飞升,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闪耀。
总之,我栖息的天地仿佛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这段话可以说代表了欧洲人在发现了自然美之后的欣喜之情,作家沉浸在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意和解放的感受之中。
现代社会较之古代,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若从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乃至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看,现代人未必比古人高明。
我们永远需要从先贤的遗产中,获取智慧和精神。
现在的人(主要是指比较发达地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匮乏的困扰,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比如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等等。
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已开始正视和反思,并在探索今后与自然更和谐、更健康,也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节约资源,三是要建立和遵守公共规则,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艺术和文化的品位。
这也是现代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
当然,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是比现实更集中、更概括、更理想化的,它会省略很多细枝末节。
重要的是园林要更典型地反映一定的生活理念。
它可能是社会的共同理想,也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而对于今天来说,它首先要为人们建立更文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起一种倡导和示范的作用。
城市园林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设
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
目前,很多城市都建有宏大的广场,然而偌大一个广场,其地面不是用硬地铺装,就是以草坪为主,只有少量的乔木配置于道路两旁,即使有许多休息设施也只得置于露天之下。
在炎炎夏季和多雨季节,即没有大树庇荫,也没有遮雨设施,再美的风景也没人久留于此。
因此我觉得,缺乏生活内容和对生活的创造,是现代园林艺术趋于空洞化的重要根源。
工业文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园林艺术。
园林可以任我们雕琢,但过分追求雕琢则会显得死板而毫无生气,日月升沉,四季更替都乃自然之道,园林建设要与自然相融合,只有将园林艺术与自然融合而浑然天成,才能随时间长河飘得更加久远。
第三讲
西方现代城市建设和风景园林设计师和作品
西方现代城市建设和风景园林
西方风景园林设计思想与理论变革
庭园和公园设计
诗意住居
我国当代人居环境建设和风景园林发展
引言: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景观与生态、功能、文化的统一
生态:设计与自然的关系;
功能: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文化:设计与思想的关系。
诗意住居:设计即生活。
设计景观,即设计理想的居住环境,更在设计一种理想的生活。
上篇: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历史经验
数千年来,人们在营造自己的居住环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传统人居环境的形成往往看起来不像是通过设计形成的。
如同有机体,他们在一定的土壤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慢慢生长、发展和变化。
生态、场地是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土壤。
场地是连接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生活为景观添彩:小桥、流水、人家,人与自然和谐。
人居环境景观适应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变和不变的内容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人居环境景观石人居环境整体中德有机组成本分。
人居环境景观的特色来自于场地、生活和与其相关的文化。
——生态:强调绿地的生态效益,强调绿量,强调绿地的生态价值。
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使人心理上得到满足。
健康、使用、美观就是最好。
感想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工业文明,人口膨胀,城市化的大力推进,使城市住房集群,城市居民上班、下班两点一线的奔波。
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使人们在繁忙工作的同时,也能亲近自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
城市风景园林建设除空间造型的外在形式外,更重要的是它像山水画艺术及文学艺术那样使人得到心理的联想和共鸣而产生意
境。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吸取自然山川之美的景园艺术既可“化诗为境”,更可使人置身其中触景生情,进而引发人的诗、画之联想。
人们对景园意境的感受多数是由心理感受引发的,由景及物、由物及人、由人及情。
因此,设计景园应注意景园环境中心理的设计与定位,以便引发欣赏者的“意境”感受。
景园追求意境,以景来代诗,以诗意造景。
西方景园造景与东方各异,西方的几何式景园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然,符合西方人的审美心理;而东方人因受儒家学说影响,崇尚“欲露先藏,欲扬先抑”及“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而在景园艺术处理上讲究含蓄有致、曲径通幽、逐渐展示、引人入胜。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被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
诗意住居讲究建筑与山、水、植被这三要素有机的结合,彼此协调,互相补充,在景园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起来。
诗意景园的艺术性还体现在其与文字诗画的有机结合上,“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只有文、景相依,景园才有生机,才充满诗情画意。
人居环境景观系统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它绝不应该是表面的化妆和美化,而是在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创造人类审美的而又现实的生活场所、安全而又健康的生态系统、富有意
味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即天地——人——神和谐的人居环境。
但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不容乐观的环境问题:人口膨胀、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存环境污染等等,都直接影响到人类的住居环境的质量。
随着对人们住居环境的认识和关注的加剧,人与自然和谐,走生态园林景观经济节约型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必然之路。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民居住区环境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河流、空气环境污染剧增,资源开采过渡,土地滥用,绿地面积锐减,交通问题严重,城市历史文脉,社区结构和邻里关系重组,社会问题增加。
面对人口膨胀,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土地变得寸土寸金。
建设充满诗意般的古典园林在面对土地资源短缺日益短缺的情况下已变得奢侈。
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向大的公园景观设计转变。
第四讲
我国当代人居环境建设和风景园林发展
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历史经验
我国当代人居环境建设和风景园林发展
现代人居环境景观设计
课程总结
现代风景园林
山水城市,21世纪城市化特点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缓解人口压力生境、画境、意境。
我国当代人居环境建设
当代居住区景观营建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感想
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理念随社会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景观园林发展也有自身的特点。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将自然看作原材料,强调用人工手段去改造自然。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自然文化应该是永恒的主题,要顺应自然规律进行适度调整,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
所以园林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保护、恢复并展示国土的地域性景观类
型。
近年来,房地产经营理念发生变化,概念地产开始出现,如景观主题地产、环保主题地产、文化主题地产、休闲主题地产、智能主题地产等,房地产营销从单纯的卖楼盘转向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
纵观楼市的风云变幻,我们发现景观是永恒的主题。
与传统相比,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
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
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
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
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
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