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中学语的文教师优秀教学案例选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泉市中学语文教师2004——2006年获奖教学案例选登
(龙泉市一等奖以上)
目录
1、《〈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浙江省2006年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
龙泉中等职业学校陈灵娟2、《生动VS心动——〈游在龙泉〉综合性学习的台前幕后及反思》(丽水市2006年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龙泉二中周俊敏3、《与家乡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一堂语文综合写作课教学案例》(丽水市2005年研究性教学案例评比二等奖)龙泉中等职业学校陈庆生4、《走进腾飞的家乡——“认识家乡、爱我家乡”课例分析》(丽水市2006年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二等奖)兰巨中学叶淑珍5、《龙飞凤舞———浅谈安仁板龙文化》(丽水市2006年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二等奖)安仁中学姜龙英6、《与家乡桥的对话-------《亲近家乡桥》课例分析》(丽水市2006年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二等奖)龙泉三中叶敏莉7、《亲近家乡——一次调查家乡的作文实践课例分析》(丽水市2006年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龙泉三中郭飒霞8、《巧借资源,因势利导——一节〈赏雪课〉教学案例分析》(丽水市2006年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育才中学钟声9、《有趣有得轻松学习文言文——〈童趣〉教学案例》(丽水市2006年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育才学校杨丽美10、《凝乡爱于胸臆聚感奋于笔端━━以语文主题活动推动课程改革》(龙泉市2004年中学作文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龙泉一中徐一桂11、《寻作文教学改革之路,探龙泉青瓷文化之源》(龙泉市2004年中学作文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龙泉中等职业学校项菁12、《研究性写作动力系统建构与方法指导的实践——研究性写作教学案例分析》(龙泉市2004年中学作文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龙泉三中赵伟荣13、《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拓宽语文教育天地——关于“安仁鱼头的调查报告”研究学习的实施过程》(龙泉市2004年中学作文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龙泉二中陈末末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龙泉中等职业学校陈灵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课文的第一课,对于中学生语文学习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作好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迁移和过度。

而且本课也是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为激发同学们学习诗歌的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学习后面的诗歌作准备,因此本课着重从诗歌的意象美入手,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诗歌、喜欢诗歌。

学生分析:
学生初中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诗词,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对于诗词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意象又不甚了解,本课的教学应从复习诗词的基本内容入手,过度到一些新的概念,如意象,并通过本堂课中对意象的几个方面的把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意象,更好的运用它。

而且现在青少年很少有喜欢诗歌的,从第一课诗歌的意象美入手,让学生从心里接受诗歌、喜欢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有关诗词的常识
b、诗歌中意象理解与运用
c、学习诗词的炼字方法
2、过程方法:
采用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诵读贯穿始终,讨论调节课堂氛围,比较易于得出结论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a、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革命壮志
b、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
c、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d、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感受体验对诗歌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诗歌意象的表达、选择、和组合
2、理解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理解该词上下两阕看似不相干,实则浑然天成的结构特点
设计思想:
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以诗歌的意象为中心组织全文,从诗歌意象的选取、表达、组合三方面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常识
1、导入:
你们喜欢诗歌吗?(学生答少部分学生答到喜欢诗歌,大部分学生答到不喜欢)是的,大部分同学不太喜欢诗歌,为什么呢?有一位诗人这么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很多同学不喜欢诗歌也是没有发现诗歌中的美,我们化用这位诗人的话也可以这么说,(齐说)“诗歌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这堂课我们一起用“黑夜给我们的黑色眼睛”去寻找诗歌中的美妙,相信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会对诗歌有新的认识。

2、诵读全文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课文录音,展开想象随着作者游一番橘子洲头。

放音朗读。

3、学生谈对文章的原始体验。

(提示:你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喜欢吗?你秋天在一个地方一般会注意哪些东西?等)(略)
4、小结:是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读书、想象、注意都有个人自己的特点,但刚才大家也听到了,在这不同中还有许多大家共同的感触,这堂课我们将一起品位诗词中这些美的形象。

5、齐读全文,思考:本文的形式有何特点?
学生答:古典诗词写成的现代诗歌
幻灯片显示:
古典诗词: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盛行于两宋。

词包括词牌名和题目词牌名是词的格律,规定每句的字数、压韵、平仄等,写作时必须严格遵守。

如《沁园春》《菩萨蛮》《忆江南》等。

词往往分段,词的分段叫“阕”或“片”。

词的题目是词的写作内容。

词又名: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
现代诗歌: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受外来思潮的影响并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

诗歌由意象组成。

意象是指写景诗中描写的景物、抒情诗中的抒情对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教师稍作解释)
3、学生简介写作背景,教师补充(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二、研习课文
1、意象是我们这节课、也是这个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一起再说一遍“意象是指写景诗中描写的景物、抒情诗中的抒情对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这节课我们从诗歌意象的三个方面入手体味诗歌之无穷美。

幻灯片显示:意象的选择意象的表达意象的组合
上片
学生概括上片内容湘江秋景图领字:看(景)
2、找出意象(意象的选择)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
幻灯片显示:(找出意象比较意象选择的特点)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断肠人)
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意象:客台霜鬓浊酒怀)
刘禹锡《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意象:晴空一鹤云碧霄)
学生回答
3、总结:各文意象选取的特点
(毛泽东:充满生机活力之物--颂秋)
(马致远:萧条凄清之景——伤秋)
(杜甫:悲凉凄苦之语——悲秋)
(刘雨锡:清新爽朗之景——赞秋)
意象的选取----诗人的情感立意,即从景可见情
4、本文意象选取方法(顺序)远--近
静--动
5、幻灯片显示:意象的选择—诗人的情感立意(博大胸怀,积极昂扬的精神)
意象选择之美--生机、活力
6、意象的表达(讨论比较)
幻灯片显示:
万山--红遍群山红了: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层林染红: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滿了:江水溢满
江水绿了:清澈之极充满生机、昂扬奋发百舸--争流船只争漂:千帆争发
雄鹰__击(飞):矫健有力
游鱼__翔(游):轻快自由
万类__竞(都):昂扬奋进
7、幻灯片显示:
静态--优美
动态--壮美
万类霜天竞自由(概括上文):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8、幻灯片显示
意象的表达--诗人的精神气质(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意象表达之美——用字准确,意象鲜明,色彩亮丽,充满生机,昂扬奋发。

9、意象的组合
有一首诗《看风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首诗的上片也有两层风景组合
一副是毛泽东眼前的湘江秋景图(生机而充满活力)
一副是我们看到的毛泽东,他在干啥?(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沉思)
怅辽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
毛泽东在思考:在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时候,在这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应由万类里的谁主沉浮呢?即由什么样的人来领导这次中国革命呢?
朗读背诵上片
10、研习下片
齐读下片,按照上述方法让学生讨论完成
第二大组:意象-少年同学
意象特点-风华正茂,意气奔放,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具有进步性,战斗性(粪土当年万户侯)
第三大组:从三个方面写这些年轻的革命志士的
①精神面貌(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②活动志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特景描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语言具有概括性,表现力
第四大组:略(提示:远景,近景,特写)
11、小结:意象选择之美——生机活力之人
意象表达之美——用语概括,表现力强,形象突出
意象组合之美——蒙太奇组接,层次感强
12、齐读下片,结合全文,思考:谁主沉浮?
讨论(略)
幻灯片
万类霜天竞自由

谁主沉浮?

生机勃勃
百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
进步性
战斗性
9、齐读全文,背诵全文
三、小结:
诗歌意象美意象的选择--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的表达--言为心声
意象的组合--层次之美
一代伟人毛泽东正因为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的眼中、笔下,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总能看到非同一般的美的所在。

只要我们有一颗乐观的心,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会发现,生活如诗,诗如生活。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比较拓展:
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
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以文字资料印发)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

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


板书设计:
万类霜天竞自由

谁主沉浮?

生机勃勃
百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
进步性
战斗性
诗歌意象美意象的选择--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的表达--言为心声
意象的组合--层次之美
教学后记:
本词是革命领袖的经典作品,其写景、抒情所展现出的非凡气度和博大胸襟极富感染力,异常动人。

这也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无疑,诵读是体会领袖精神和革命战士风貌的最佳手段。

因此,我在设计此课时,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教学实践中,也确实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词的意境和领袖的胸襟气度只有在读中才能体会出来,只有在读中才能展现出来。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读与听结合,让学生体会感受专业诵读人员所表达出词的风貌,可以说学生听得刻骨铭心,也学得刻骨铭心。

意象是诗词学习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
在目标设计上,我把意象作为重中之重,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初步理解什么是意象以及初步感悟意象的组合美、选择美和表达美。

具体设计中,我以意象为整堂课的中心,分三个层次,即意象的选择美、组合美和表达美,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由整体感知、景物描写之美,最后探讨词人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情怀。

在细节上,一直以来文人墨客对秋的不同认识和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对比,学生们可以很好的体会到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革命风范。

另外,我还设计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中更深入的体会本词的特点和主题。

紧紧围绕意象,通过诵读和探讨达成教学目标,是这堂课的重要特色。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以幻灯片为主,通过放录音、精致开阔的画面辅助课堂教学,很好的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

生动VS心动
——《游在龙泉》综合性学习的台前幕后及反思
龙泉二中周俊敏
一、引言: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

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却发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

因而有人嘲笑狐狸:饿瘦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

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经历,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种种经验。

这种真实的体验是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的。

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情境,并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标与新教材的推出,综合性学习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体
验平台,然而回顾曾听过的综合性学习汇报课及自己所做过的尝试,总感觉“生动”有余而“心动”不足。

孩子们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汇报了详实的资料,创作了优美的篇章------但,那只属于少数孩子。

热热闹闹的汇报课过后,那些冷眼旁观的孩子又从中收获了多少独特的体验呢?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体验,获得体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是目前综合性学习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三、寻找突破口:
要想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体验,获得体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除“生动”外更须让孩子“心动”——让孩子用自己真实的心灵在课内外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

在以往众多失败的基础上,我决定再次尝试。

四、实施背景:
①课改背景:随着课改的深入,龙泉市青语教改小组已在教研员吴丹青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地方写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大胆探索和实践。

我们知道: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旧教材虽未安排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但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融入课改这一大潮流。

②教材背景:浙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前三单元出现了三篇与“景”有关的课文。

其中《西湖的绿》属游记,《晋祠》属文艺性说明文;《海通精神》属议论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让孩子掌握第一手真实、可感的写作素材,并让孩子于无形中熟悉同一对象不同文体的写作。

五、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启动活动:
金秋十月正值“凤阳登高-龙泉论剑”及丽水摄影节开幕之际,多数孩子渴望着“十一”长假能外出游玩,以缓解中考带来的紧张感,哪怕只有一天。

我心中暗喜。

在一番紧锣密布后,我在班级粘贴了题为“龙泉二中初三(5)班《游在龙泉》栏目征集DV、摄影作品及征文”的征稿启示。

一时间,《游在龙泉》征稿启示成了同学们课间谈论的话题。

很多孩子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纷纷来打探虚实。

我知道,时机成熟了。

这一节课,我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导入了新课:“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风光名胜集中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反映了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

‘绿谷胜地山水流韵,文化名城剑瓷生辉’。

我们的家乡——龙泉境内山川秀
美,风光旖旎,巉岩怪石,灵洞幽林,峡谷飞瀑,奇花异草,环抱着江浙绝顶,景色十分迷人,更有佛光奇观、人文史迹、民族风情,相映成趣。

金秋十月正值‘凤阳登高-龙泉论剑’及丽水摄影节开幕之际,是旅游的黄金时间,“十一”长假,你想拜访龙泉的那一处山水呢?”
刹那间,教室里炸开了锅,交谈与讨论充斥了整个教室,我仿佛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

(二)指导活动:
在倾听了孩子们的想法后,我顺势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引导孩子自由组合活动小组,要求只有一个——3至5人为一组。

明确小组后,我发下了“活动记载表”,请每小组分头讨论:
①为自己的小组取名;
②确定组长;
③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研究的有利条件等选择研究课题;
④确定多个子课题并确定各子课题责任人;
⑤确定研究方法;
⑥排定活动时间表;
⑦自行讨论并制定奖惩方法。

45分钟时间很快过去了,孩子们热情高涨,煞有介事地填写了“活动记载表”,并制定了奖惩方案。

(三)孩子活动,搜集资料:
盼望着,盼望着,“十一”长假终于到了,我给孩子们的家长发了一封信,明确本次活动的意义,并请家长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长假期间孩子分头活动。

他们或调查访问,或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或实地考察、拍摄,忙得不亦乐乎,并不时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们的烦恼、喜悦与成就。

(四)整理资料,确定成果汇报展示方案:
长假结束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了他们的成果,从他们那闪烁的目光中,我看出了他们心底的喜悦。

我请孩子们分类登记,认真阅读、筛选所搜集的资料,将其放入资料袋,并讨论、制定本小组成果汇报展示方案,要求:
①成果汇报展示时间约5分钟;
②形式:朗诵、客串导游、图片展示等,孩子可根据各小组实际情况确定;
③各小组确定一个主持人,明确汇报展示流程。

从收上来的“活动记载表”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创造了众多展示方式,其形式的多样性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五)成果汇报展示:
期待已久的展示课终于来临了,据全班同学的要求,此次评委由全班同学共同担任。

有“电脑专家”之誉的吴思思同学早已为同学们准备好了相关的技术、设备。

台上的同学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地展示吸引了所有的孩子。

六十分钟,六十几双眼睛一起聚焦台上,教室中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

(六)作文:
“参与本次活动,其间发生了哪些故事?你有了哪些体验、感受?你是否对自然的美有了新的领略?请围绕你参与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由选择、确定一个角度、一种写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是我准备在汇报之后抛出的一项作业,然而,我突然发现,这似乎已是多余的。

事实上,很多孩子早已在活动后写下了相关的作文,写作重归为“真实的写作”。

这是此次活动最令我欣慰的地方。

(七)总结评比:
作为本次活动的尾声,孩子们的热情似乎并未消减,他们认真填写“‘游在龙泉’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表”,进行了自我小结、小组互评,并设计出了名目繁多的奖项,如:最佳丰采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春蚕奖等等。

孩子们那灿烂的笑容至今依然存留我心间。

五、教学效果评价:
室外喧哗燥热,室内热情高涨,整堂课可说是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最后一小组的现场提问与采访再现让课堂气氛达到“历史新高”,在生动的课堂下,我看到了一颗颗年轻而张显活力的心灵。

六、教学反思:
围绕“生动VS心动”这一话题,我觉得本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可取性。

1、活动契机的适宜性:十五、六岁的孩子有着青春的喜好,青春的个性,教师如能投其所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孩子对于面前的学习活动才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

本次活动我抓住初中孩子学习压力大,好游玩,喜动手这一特点,以“龙泉二中初三(5)班《游在龙泉》栏目征集DV、摄影作品及征文”的征稿活动导入,并辅之以散文化的导语,较为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展开活动,极大的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活动内容的亲切性:在每个人的心底均有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对家乡的爱恋。

本次活动我舍远求近,舍虚求实,切实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游家乡、说家乡、品家乡、写家乡,让每位学生涌动真切感、亲切感的同时,深入活动的每一过程。

3、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叶澜教授曾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然而,“生命活力”源于何方?从一个角度看,它应源于生命需要而产生的生命欲望。

这种“生命欲”集中表现为求知欲、表现欲、交流欲、成就欲、创造欲。

本次活动我将权力下放,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研究的有利条件等选择研究课题,自由组合活动小组,自主制定活动方案、展示方案,全员制定奖惩方案,无形中满足了孩子的“生命欲望”故而能较好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4、活动时间的充足性:这里的时间不是指课内的时间,而是指课外孩子用于查找资料、相互讨论、总结反思等时间。

因是“十一”长假,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记述、讨论、落实每一个环节,故操作起来并不感到是额外的负担,反而正好借此机会放松紧绷的神经,故学生乐而为之。

5、活动达成度的机动性及过程评价的明确性:多数孩子的心中都存在畏难情绪与逆返心理,如果教师事先给学生规定学习的目标,抑或是过高的学习目标(如一些学术性较强的专题),常会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冲动扼杀在萌芽阶段。

本次活动,我没有为孩子们规定统一的终极学习目标,但这并不等于孩子将失去学习的方向,学习目标会在活动过程中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动生成,孩子们希望自己是最棒的,他们自然会确立一个较高的学习目标,这远比老师强加的强。

另一方面,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暂时的,他们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我设计了一份“活动记载表”与“评价表”,使过程评价趋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