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妈”班主任的用情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妈”班主任的用情之道-班主任论文
“后妈”班主任的用情之道
林燕玲
中途接班,我忽然成了“后妈”。
在这群“非亲生”的学生身上,总感觉到一种难以名状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替代前任班主任——他们口中的“亲爹”的位置,况且“亲爹”还继续担任科任老师,可谓“雪上加霜”。
因管理理念与风格和前班主任大相径庭,个别“亲爹党”对我的不满与日俱增,不断在班中煽动反对情绪,甚至在网络上谩骂嘲讽。
委屈、愤怒、难过、心寒,却只能慨叹“我心照明月,明月照沟渠”。
正当我这“后妈”孤立无援时,上一届学生带着玫瑰花和蛋糕,唱着生日歌,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里。
他们大部分都是趁着大课间活动“溜”过来(本校为完全中学),甚至有几个学生专程从外校请假赶来。
走廊上三五成群地站着现任班上的学生,他们有的好奇地正往里张望,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和我目光对接后,迅速跑回班里去了。
当天放学,有学生忍不住问我:“老师,今天是您的生日吗?”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们竟打开了话匣子。
他们非常羡慕我上一届的学生毕业后还能够和我亲密无间;同时也感觉我对待他们,总少了一份自家孩子的亲近感。
“老师,您是不是觉得我们不如您以前的学生好?”他们的敏感细腻让我震惊,而他们的真诚直言,让我意识到,不是学生没把我当亲妈,而是我自己先在心中刻下了“后妈”的阴影,阻挡了情感的溪流。
想让学生把我当家人,我得先把自己不当外人。
启情——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育是心的唤醒”,心灵的沟通是教师工作的灵魂,这使得教育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情感色彩。
古人云:“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想取得师生间的沟通,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必须重视情感的发展规律,应先对学生付出真诚无私的爱,以启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想要堂堂正正地入主班级,唯有真情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上届学生来校的第二天我在班上主动提及前日的生日惊喜,并如是说:“上一届的学生在拥有新老师、新生活后依然对我充满感情,那是我们三年美好情感的沉淀。
正如你们对前班主任,也有许多不舍。
从你们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棒的老师,对班级的建设和你们的教育都付出了情感和努力,你们的难以割舍,是一种肯定、感恩和回报,当你们的班主任,一定是幸福的。
我会努力,把过去放在回忆里,接受现在,接纳彼此,奋斗未来!可以吗?”
教室里静悄悄的。
慢慢地,有的学生点头表示赞同,然后一句句“可以”像雨后的小蘑菇一样冒出来,而昨天闲聊的几个女生,则笑眯眯地看着我,默默地作拍手状。
我想,我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和诚挚,启动了部分学生的情感引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班主任是班级情感的源头和心灵导向,在师生间尚未达到心灵的和鸣前,教师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先付出情感,自觉尝试“转轴调弦”,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启动学生的情感,日后的教育才能源源不绝涌向学生的心门。
识情——两心不语暗知情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知情识情,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基础。
想增进师
生感情,必须从观察学生情绪,了解学生情感开始。
自上次一席话打响入主第一炮后,我总喜欢有事没事到班里溜达一圈。
看看班里的氛围和他们的情绪;有机会就和学生闲聊,了解这群“00后”的潮流爱好;定期召开班干会议,以掌握更具体的班情。
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学生“卧底”——副班长。
她工作主动,却和我保持公事公办的客气和疏离,她的工作汇报中总隐瞒“亲爹党”的违纪行为。
通过平日的接触,我觉得她个性敏感,也比较抵触别人的批评,于是我打算曲线救国,等待时机,攻心为上。
某日早读,我习惯性地站在门口,观察班里的每个学生。
我发现她眉宇间没有了往日飞扬的神采,眼神越过翻开的课本呆滞在空中。
课间,她来为晚自习请假,理由很充分,但我直觉那不是真正的原因。
“有心事?”面对笃定地认为“她有心事”的我,她和盘托出。
在她的眼泪中,我了解到她复杂的家庭情况及她开朗背后不为人知的伤痛。
“我每次去妈妈家吃饭,说我过得很开心的时候,我妈妈都看不出来。
”谈话的最后,她留下这样一句话。
当晚,我发现她把QQ签名改成了:“没想到第一个看透我的人是她!”下面还有她回复朋友的留言:“难怪她以前的学生说,什么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此后,她对我并不讳言她的家庭,而我也心照不宣地照顾着她的敏感。
她对我渐渐少了那份疏离感,多了一份亲近,班级工作也更尽心尽职公正公平了。
初三那年,我的生日,她用我的照片发表了一条说说:“老师,三年了,谢谢你,生日快乐!”
难逃法眼,并不是什么神奇的本领,说白了,就是建立在观察、了解基础上的师生默契,两心不语暗知情。
共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所谓共情,即同理心,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工作中,我们感到师生间交流上的困难,多半是教师以成人的、理性的、自我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造成的。
想要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教师需要从思想到心理都扮演学生的角色,去感受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行为,才能切中脉门,对症下药。
换言之,我们需要“蹲下身子看学生”,偶尔“穿一穿学生的鞋子”。
尊重,倾听,换位思考
某日我正批改作业,忽然感到背后站了个人。
回头一看,“亲爹党”三巨头之一。
他憋红着脸,像壮胆似的,几近喊出来:“我有话对你说。
”我愣了一下,请他坐下,他坚决不肯。
于是,我站了起来,然后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这下他不好意思了,让我坐下听。
“要么一起坐,要么一起站。
”他犹豫了一下,开口了。
一连串的数落,一件一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清楚楚。
内容都是关于我如何处事不公,如何偏心与偏见。
他分明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却夸大了自己的感受,说到激动处,竞泣不成声。
我欲解释,但转念一想,如果我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得有多委屈,才肯在“敌人”面前掉眼泪?得有多在乎,才会清清楚楚地记得每一件事?人非全知,从他的视角,只能看到真相的一端,不明就里也在所难免。
十几岁的青春期,一点点情绪都可以渲染成狂风暴雨,他放大自己的主观感受也是情有可原。
换作是我,我可能也会满腹怨言。
所以我想,此刻他需要的不是解释,而是发泄。
我静静地听着,偶尔给他递张纸巾,或在他叙述凌乱时,帮他梳理几句。
终于,他不再讲话,低着头,揉着纸巾,不时擦一下鼻子。
如果我没猜错,他是被另外两人怂恿进来,让我在众多老师面前难堪的,不料自己动真情玩失态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的话我都听懂了,我很高兴你能来找我,告诉我这些
事和想法。
老师不是圣人,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中,我肯定有考虑不周、做得不好的地方,谢谢你从你的角度指出来。
让你感到这么冤屈,老师愿意给你道歉。
”
听完,他没有多说什么。
我问他愿不愿意听听我的故事版本,他默认,我就一件一件地给他说。
他一直沉默,直到我让他洗把脸回去上课,才低囔一句“谢谢老师”,然后离开。
此后,他依然与“巨头”为伍,只是再也没有公然叫板。
理解,肯定,分享经历
某女生,多日来总是心神恍惚的,上课总爱趴在桌子上,偶尔抬头时眼眶红红的,课间也不和同学交流,作业做得一塌糊涂。
一次偶然,我在她的手腕上发现一些浅浅的刀痕。
我想起平日和她玩得很好的某男生,已经很少出现在她座位周围了。
旁敲侧击,我总算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她暗恋该男生,但遭到了拒绝,心里非常痛苦。
于是我约她深谈。
面对我,她几次欲言又止,选择沉默。
我想,是因为羞愧,也因为不可言说的“伤痛”吧。
如果我恨铁不成钢,对她一顿训斥,或罗列早恋的各种危害,表明自己、家长和学校对早恋的严防死堵,可以想象会是什么教育效果——她会点头表示明白,但不会向我坦白心迹;她会表面答应我改过,会振作,但内心依然难以摆脱苦楚;最重要的是,以后遇到其他问题,她也不会再向我倾吐任何事情!
所以,我选择了告诉她:“老师也经历过你这个年纪,也有过青春期的困惑和烦恼,这是人之常情。
当年……”在即将用完我一包纸巾后,她终于笑了。
事后,她在周记里,将我列为“闺蜜”,不时在周记里和我分享她的秘密。
陶行知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有时,教师应抛开“以己度人”的标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不时回顾自己的学
生时代,唤醒曾经的想法和感受,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学生的心感受世界,才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到位地教育。
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气连枝,才能通情达理。
抒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曾经,我把“润物细无声”作为师爱的最高境界,认为对待学生应该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付出,即使我不说穿,不表露,日久也能见人心,学生总会感觉和理解我的真情和苦心。
殊不知这样的“含蓄”可能换来了学生情感的麻木和苍白,甚至是怨怼和报复。
圆凿方枘,方知其龃龉而难入。
到头来,才无力地总结:你爱学生是一回事,学生感知到你的爱是另外一回事。
记得初为人师,缺乏经验,觉得班主任必须从严出发,担心学生“给点阳光就灿烂”,几乎都是板着脸,不苟言笑。
学生对我总是敬而远之,甚至远远见到我,像见鬼似的拔腿就冲进教室。
相反,在一次运动会上,我心血来潮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V”手势,加一句轻轻的“加油”,竟赢得其他班一个素不相识的学生往后两年的喜爱。
这就是所谓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但这有心与无意之间,更为明显的区别是真情的内敛和流露。
自那以后,一直努力让自己学着去表达,让情感外露些,虽然依然做得不够。
新班级中,最令我头痛的,无疑是“三巨头”之首。
他曾担任班长,组织管理能力强,甚至前任班主任全面放手让他管理班级,一年下来也没出什么纰漏。
接手班级后,我让他继续担任班长,却渐渐发现他为人处事霸道,喜欢所有人对他唯命是从,不顺他意就要吃苦头。
初一伊始,学生懵懂,乐于听他指挥,但一年下来渐渐反感他的霸权主义,敢怒不敢言。
为了帮助他重新树立班长形象,我在他身上花了许多时间和心血,找他谈话,教他以德服人,顶着压力一次次给他机会。
后因班干分工问题,他觉得我削了他的权,不信任他,就开始联合“亲爹
党”拉帮结派打压别的班干,甚至带头违纪,在月考中更是因作弊被处分,威望荡然无存。
在期中班干改选中,他落选了。
他认为是我故意罢免他,和我展开长久的对峙。
我想尽方法,也借助家长和科任老师的教育力量,都没取得良效。
面对他的挑衅,我只好冷处理,关注、等待。
直到有一天,他在课堂上当众喊出:“我为什么会变这样?你问问你自己对我做了什么?”积蓄已久的委屈让我一瞬丢了理智,脱口喊出:“就算全班都可以责怪我,唯独你没有资格!”哭着跑回办公室。
下午,他让一位科任老师来说情,求我原谅。
他站在了我的面前,低着头,一声不吭。
我叹了口气说:“我说过,只要你知错了,能平心静气和我聊,我随时欢迎你来。
”“我一开始真的很怨您,后来知错了,但当初把话说太狠了,在他们面前下不了台,老师,我一直等您来找我。
再后来,我觉得您放弃我了。
” “现在为什么来?”“因为您在班里讲的那句话,只有我听得懂。
全班同学中,您对我付出得最多,我记得您以前对我的好。
”说罢,眼眶红了。
我和他在办公室聊了一个小时,把所有的“恩怨”都一一说开。
每当说中他的小心思,说到我观察到他的点点滴滴,他都禁不住地嘴角上扬。
“我怕错过教好你的机会,但也怕你不珍惜我给你的机会,怕你觉得有些错可以一错再错。
”这句话让他又一次红了眼。
他也和我谈了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才发现,因为一时的迟疑,一时的意气,不及时的表达和不恰当的情绪传达,彼此都错过了很多次沟通的机会。
如果我能抓住他等待我回应的瞬间,及时告诉他我依然关注他,关心他,这场和解也许来得更早。
那以后,他依然会偶尔犯错,但无论多小的错误都会马上来认错,每次我都不忘拍拍他的肩膀。
他是我见过,唯一被批评却会偷笑的学生。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面对学生,尤其是情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学生,“禅门不说破,尽在不言中”的施爱方式有时很难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而直截了当地恰当表达喜欢、尊重或重视,更易让他们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我们都喜欢喜欢我们的人!
大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曾这样深情写道:“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幸福。
”作为教师,一定不能羞涩或吝啬于微笑、赞美和肢体表现,要及时地向学生传达我们的喜爱和欣赏,小至生活的点点滴滴,如第一次见面时就记住他的名字;每一个优点,每一点进步都得到赞赏和肯定;亲呢地摸摸头、拍拍肩;更不妨直白地把爱说出口,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知到我们的“道是无情却有情”。
领情——此情可待成追忆
虽说教育者“施恩不望报”,但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爱学生,最高的境界就是唤醒学生心中的爱。
所以,教师除了不断付出爱之外,还要学会领情,学会接受爱。
自习课,我推开教室虚掩的门,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亲爹党”三巨头,笑盈盈地托着个生日蛋糕,笨拙地按开扩音器,“祝你生日快乐……”从中流淌而出,其余学生笑嘻嘻地盯着我,脸上都挂着“阴谋得逞”的得意……
这个一年之前绝对不敢想象的场景,如梦般出现在我眼前。
他们唱歌、表演,一个个抢着话筒送祝福。
有人说,感谢我陪他们走过无知叛逆的初二。
有人说,从去年目睹了那场生日会后,就决心要给我过一个难忘的生日。
有人说,这场生日会策划了近一个月,怕被发现,这个月说话都小心翼翼。
有人说,要把照片放到网上,让师兄师姐们也羡慕一下。
然后,话筒传到我手上,他们起哄让我发表生日感言。
想起这一年多的“后妈”生活,忽然百感交集,说着说着,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他们却笑得没心没肺的,像极我最爱的向日葵。
最后,有人问:“老师,您还觉得我们不够您以前的学生好吗?”
我说:“以前,我总是和学生过新历生日,把农历生日留给家人。
但,你们给我过了一个农历生日。
”
“所以,我们是你的家人吗?”一个反应机敏的家伙喊了起来。
“你说呢?”我听到了一阵欢呼。
也许,对学生来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老师领了他们的情,接受他们的心意,因为,他们懂得了爱,付出了爱。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往往容易记得自己为别人做过什么。
走出校园后,学生不一定懂得老师曾经多么爱他们,但他们一定会记得自己曾经那么喜欢某个老师。
如果我们创造出让孩子表达爱的机会,适当地接受孩子力所能及的帮助,向学生“索取”,满足一下学生对老师的感恩心愿,那是一份更大的肯定,也是一份更值得铭记和追忆的师生情感。
此情可待成追忆,惟愿当时不惘然。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就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我相信,用心、用情、用爱去做教育,一个重情、识情、共情、抒情又领情的老师,一定能精诚所至,叩开学生的心扉,实现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编辑: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