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
考向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2012·广东文综)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
答案 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

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B项错误。

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C项错误。

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项错误。

考向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读下图,回答2~3题。

2.图中体现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①循环功能②转化功能③生产功能④平衡功能
A.③ B.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3.图中地理要素产生的新功能,一起参与作用的圈层是( )
①生物圈②水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2.C 3.D
解析该图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微专题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

特别提示
(1)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可指导实践,如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考向一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答案 1.B 2.C
解析第1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 000 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

第2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做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 689 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

考向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3.(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2)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选其中一种观点,并提供论据即可)
解析第(1)题,从冬季风风向与河谷延伸方向的关系及县城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

第(2)题,这是一开放性问题。

答题关键是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并达到观点与论证的统一即可得分。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1~2题。

1.东北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土壤特征不同,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能表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答案 1.D 2.B
解析第1题,土壤差异主要是气候差异所致。

第2题,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即深受陆地环境中的水文要素影响。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大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4.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B.区域性
C.整体性D.差异性
答案 4.C 5.C
解析第4题,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5~6题。

5.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
A.降水稀少
B.地下水丰富
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
6.图中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 )
A.西藏地区B.华南地区
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
答案 6.A 7.C
解析第6题,结合漫画信息,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取地下的水分,说明该区域环境干旱,降水稀少。

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知,图示景观在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

[能力提升练]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8.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答案8.D 9.A
解析第8题,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沉积物越来越多,直到消亡。

第9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沙漠地区的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沙漠地区某湖泊周边环境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 )
A.草甸、半固定沙丘、移动沙丘
B.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
C.移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
D.草甸、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
10.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B.西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答案10.B 11.C
解析第10题,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处,由此可知图示湖泊为内流湖,其周围环境受湖泊影响由近及远为草甸(丙)—半固定沙丘(乙)—移动沙丘 (甲)。

第11题,图示草甸分布范围不均,在湖泊东南部分布较为宽广,说明此方向受湖泊水汽影响较大;在湖泊西北部范围较狭小,说明受水汽影响较小。

故风由西北吹向东南。

11.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____;土壤有机质含量________;植被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

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少稀少
(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欠发育、地表水少;风力作用强,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

第(2)题,黄土高原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由于植被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

第(3)题,归纳上面案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

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

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泊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

(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来判断)
(2)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利用了部分河水;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造成大量河水浪费;加上人为滥伐流域内的野生植物,破坏天然植被,造成下游水量减少,湖水补给匮乏。

(3)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

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解析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地势的变化。

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