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民办新竹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上海市民办新竹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
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
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
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
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
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
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
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
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
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
从8月底到10 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
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
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
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
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
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
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
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
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
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
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
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
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
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
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
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不仅写了秋天查干湖白天的天空,也写了其夜晚的天空,如白天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惊鸿照影,夜晚可以看到晓月当空、繁星拱月。
B. 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尖儿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把青根鱼牙床后的硬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地区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C. 第四段对查干湖的秋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之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
D. 本文语言清新优美,作者用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査干湖之美,以“査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统摄全篇。
2. 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
3. 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
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
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
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
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
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
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
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
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
但是第二天一早。
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
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
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
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
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
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
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
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
”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
”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
”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
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
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
他在锄草。
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
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
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
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
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
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
”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
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
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
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
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
”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
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
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
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
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
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
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
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
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
”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
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
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
”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
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
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
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
”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
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
”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
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
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
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好处。
B. “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 “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这既写出了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 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
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 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 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6. 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 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还债(节选)
陆文夫
有一桩不成为事情的事情,常常使林文山的心绪难以平静,他总觉得对不起一个叫作宋坤宁的人。
宋坤宁是林文山的老同学、老同事;年经时同窗十一载。
长大了又在同一爿厂里工作了十多年。
宋坤宁从小便欢喜吃肉,那是不假的。
除掉宋坤宁欢喜吃肉之外,有同好的人也是不少的。
特别是当肉从生活里消失之后,那些本来不大欢喜吃肉的人也变得十分吼急,不仅是想吃肉,而且专门想吃肥的!所以大家都建议食堂里养两头肥猪,到时候可以煞煞馋,打打牙祭。
两头猪从1959年的夏天养到了1960 年的夏天,出问题了!这时候食堂里除掉代职工蒸饭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卖的,许多人都生浮肿病啦,哪有一粒粮食到猪肚里?猪虽然还活着,却是张公养鸟,越养越小。
厂领导为此讨论过两次,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宰!不分猪头猪尾,肚肠杂碎,统统一锅煮。
凡属本厂职工,每人发一张肉票。
到时候凭票领取熟肉一份,认票不认人。
到了发肉的那一天,一个个嘴里不说,那心里好像突然有了什么奔头,不约而同地把那吃饭的时间提早了半个钟头。
宋坤宁来得较迟,面带笑容,一摇二摆,看上去有点慢条斯理。
来到领肉的窗口前,笑嘻嘻的,手伸到裤子口袋里挖肉票,脸色骤然大变。
他把两只口袋都翻出来,抖抖,随即弯腰弓背,人像陀螺似的旋转,四处寻找:“票!我的票!”
正在品咂肉味的人都被谅动了,在场的林文山更是睁大了眼睛看着宋坤宁,为他焦急。
他绝望地叫喊着:“我的票没有啦!……”随着这个“啦”的拖长,那声音便逐渐地下降、凄凉、颤抖,流
下了眼泪。
,一个又高又大的男子汉,仅仅是为了一块肉,竟然当人面众地流眼泪!如果放在今天,观者不是当作精神病,就是当作演滑稽。
那时候可不一样,食堂里鸦雀无声,没有人感到滑稽,倒是有点心酸和黯然。
林文山是个心肠软、感情重的人,不由地动了一种恻隐之心。
他想:要是我把手里的这份肉送过去,托言自己的肠胃不好,不能吃肉,既解救了别人的痛楚,也得到一种道德上的完成,心灵上的安慰,岂不两美!可是,这种精神上的火花刚一迸发,便被一种生理上的需求压了下去。
这一压就把思路压弯了。
他想:“不必,拾到肉票的人应该还给他。
即使没人拾到,那多下的一份肉也应该是他的,这事情要由领导来处理……唔,谁叫你不当心的呀,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如此的粗心大意!”林文山不那么怜惜宋坤宁了,反而有一种责怪和埋怨的意味。
这意味对同情、正义、救急、扶危等等都是一种有效的镇静剂。
按照此种逻辑见死都能不救,何况一盘肉呢!
此事过后不久,林文山便由工厂里调到了机关里,将近二十年没有和宋坤宁见面。
二十年的风吹、雨打、太阳晒,能够使粉墙斑驳,顽石炸裂,却很难使林文山忘却这一盘肉的事体。
到了1980年的夏天,市场上的肉多得卖不掉了,每个家庭主妇都有点扬着吐气,觉得那钱包对猪肉也有了点制服的能力。
林文山的老伴儿林大妈一天买莱回来时,说是在菜场上碰到了宋坤宁。
他如今在航运管理站当站长,家住在城外面。
林文山驻了神:“真的?我要请他来吃顿饭,向他赔个礼。
”
林大妈惊奇了:“你什么时候得罪过他的?”
“唉,你不知道……”林文山把二十年前吃肉的事体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
“好好,请就请吧,谈不上什么赔礼,请个老朋友来叙叙也是应该的,反正现在的肉好买,尽他吃够!”
宋坤宁来了。
宋坤宁进门以后,屋子里突然一阵亮堂。
他高大壮实。
满面红光,一个很有气派的肚子挺在雪白的丝质衬衫里面,一条淡灰色的凡立丁长裤棱角铮铮,很光流闪,气宇轩昂。
一反当年。
两个人坐下以后。
林大妈先上几个冷盘,跟着便是冰糖蹄膀,乳腐酱方,虎皮四喜肉,红烧狮子头……全是大块的文章,肉做的市面。
宋坤宁见到这些大块的文章,连声:"噢!噢!"象赞叹又象惊奇,那用意不是十分明确的。
可是他的动作却十分明确,只是喝啤酒、吃凉拌黄瓜,那筷子决不伸到肉碗里。
林文山不肯含糊,真心诚意地请宋坤宁吃肉,搛起一块足有两寸厚的乳腐酱方放在宋坤宁的盘子里:“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
真的,你绝对不能客气,我知道你从小就是欢喜吃肉的。
”
宋坤宁笑了:“哎,那是哪年哪月的事体!”
“啊……我说的是二十年前,你丢了一张肉票,在食堂里流眼泪。
当时我就坐在你的身边……”
宋坤宁的脖子涨红了,那红色迅速向脸部蔓延,好象是那血压计上的水银柱在呼呼地爬上去。
他把筷子一按:“请你别揭我的老底啦,为了吃肉我小时候挨过打,1959年挨过批,1960年还在食堂里那么丢人现眼的!医生说吃肉对我的身体不利,这话也是可信可不信,主要的是我见了肉便来气,为什么一定要吃肉呢?长寿的人都是吃素的!”
林文山傻眼啦,吃肉都被否定了,那由吃肉而产生的遗憾怎么能弥补呢?
(有删改)
8.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以吃肉为着眼点,从宋坤宁的“欢喜吃肉”写到广食堂养猪分肉,看似轻描淡写,却以小见大,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B. “高大壮实,满面红光……气字轩昂”等写出了二十年后宋坤宁的变化之大,为后文他在餐桌之上只吃素不吃肉埋下伏笔。
C. 宋坤宁因丢了肉票而落泪,可见他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他吃肉的渴望最终化作了眼泪,展现了普通人生活的艰辛。
D. 小说以“由吃肉而产生的遗憾怎么能弥补呢?”这一疑问句结尾,既将林文山内心的愧疚延续下去,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9.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吃肉”是明线,而“还债” 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如对宋坤宁丢失肉票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将他内心的焦急与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C.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将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展现出来,表现出小说的时代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语言看似幽默戏谑,但又质朴而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对物质匮乏时代的嘲讽。
10. 在看到宋坤宁丢了肉票而落泪后,林文山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11. 小说题为“还债”,债因何而生?二十后林文山为什么还要去“还债”?请结合原文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陈情表》)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B.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D.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才,汉魏时期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 郎中,古代官职名,主要掌管全国的医生和医务工作。
C. 东宫,古代太子以储君的身份居于东侧的宫殿,故以东宫代称太子。
D. 伪朝,指僭伪、非正统的王朝,文中指被晋所灭的蜀国。
1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忠孝难以两全,就写了这篇表文。
B. 文章从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表明孝比忠重要。
C. 文章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D. 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