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定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定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认识时间单位分钟和小时,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
1. 课题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 课题2: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3. 课题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第二单元:加减法解决问题
1. 课题1:加减法解决问题(一位数)
2. 课题2:加减法解决问题(两位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

(2)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教具。

2. 学生作业本、练习题。

3. 课时安排:每课时约40分钟。

六、第三单元:认识时间
1. 课题1:认识分钟和小时
2. 课题2:学习钟表的认识
3. 课题3:时间换算
七、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1. 课题1:混合运算(加减法)
2. 课题2:混合运算(加减法与乘除法)
八、第五单元:几何图形
1. 课题1: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
2. 课题2:学习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九、第六单元:数据统计
1. 课题1:收集和整理数据
2. 课题2:学习统计图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十、综合与应用
1. 课题1: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课题2:数学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教学内容详细安排:
六、第三单元:认识时间
课题1:认识分钟和小时
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钟和小时的概念,学会将时间换算成分钟和小时。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

3. 教学内容:
(1)讲解分钟和小时的定义及关系。

(2)示范如何将时间换算成分钟和小时。

(3)练习题:完成相关时间换算的练习。

课题2:学习钟表的认识
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读取和认识钟表的时间。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钟表的认识。

3. 教学内容:
(1)讲解钟表的构成及各个数字的含义。

(2)示范如何读取钟表的时间。

(3)练习题:完成相关钟表时间的读取练习。

课题3:时间换算
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换算方法。

3. 教学内容:
(1)讲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示范如何进行时间换算。

(3)练习题:完成相关时间换算的练习。

七、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1:混合运算(加减法)
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 教学内容:
(1)讲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示范如何进行加减法混合运算。

(3)练习题:完成相关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练习。

课题2:混合运算(加减法与乘除法)
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减法与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
计算方法。

3. 教学内容:
(1)讲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示范如何进行加减法与乘除法混合运算。

(3)练习题:完成相关加减法与乘除法混合运算的练习。

八、第五单元:几何图形
课题1: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
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

3. 教学内容:
(1)讲解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定义及特征。

(2)示范如何识别和分类这些平面图形。

(3)练习题:完成相关平面图形的识别和分类练习。

课题2:学习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3. 教学内容:
(1)讲解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示范如何进行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3)练习题:完成相关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练习。

九、第六单元:数据统计
课题1:收集和整理数据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第三单元:认识时间
补充和说明:
时间单位的换算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例如,让学生手动换算不间单位,从而巩固分钟与小时之间的关系。

钟表的认识则可以通过制作模拟钟表,让学生亲自旋转指针,以此来学习如何读取不间。

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补充和说明:
混合运算的顺序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运算顺序。

实际应用部分,可以结合生活场景,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让学生实际操作,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第五单元:几何图形
补充和说明:
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来让学生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计算教室的面积。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图形拼接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图形的组合和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性质。

四、第六单元:数据统计
补充和说明:
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调查,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

整理数据时,可以教授学生使用图表来清晰地展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本教案重点关注了时间换算、钟表认识、混合运算顺序、几何图形面积和周长计算、数据统计等学生易于混淆和理解困难的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生活实例和趣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