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重要河道两岸空间预控——以合肥市南淝河两岸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6
智能规划
NO.16 2020
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城市重要河道两岸空间预控
——以合肥市南淝河两岸为例
李晓姝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摘 要:合肥因南淝河得名,其城市发展受南淝河影响颇深。

南淝河担负着生态、安全、文化、交通等功能,承
载着合肥发展的历史,其重要性远超其他河道。

在全球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提下,面对生态、经济、社会各种功能的交织与博弈,南淝河两岸的空间利用需要提前研判、整体把握。

关键词:城市河道;南淝河;两岸空间;管控
南淝河是合肥诞生的发源地,它对于合肥的重要性等同于永定河于北京、苏州河于上海、秦淮河于南京。

南淝河曾经是航运交通的重要通道,如今是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骨架,同时担负着调节水源、防洪排涝、传承历史等功能。

1 城市重要河道
1.1 城市重要河道与普通河道的区别
所谓城市重要河道,是从其长度、宽度、深度、流域大小、与城市建设区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防洪标准、承载功能的多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判而来,其“重要”二字体现在对城市的综合影响力上。

重要河道往往历史悠久,承担的航运功能、防洪功能等级最高,两岸空间的利用一般首先以水务部门意见为主,功能性特征明显。

1.2 城市重要河道及两岸空间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重要河道两岸建设空间不断向内侧侵占。

这些河道或多或少都已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的状态,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并制约城市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水污染严重、水量少经常出现季节性断流、河道硬化、渠化严重、河道防洪存在安全隐患、开发中忽视河流景观及滨河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河道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1]。

2 南淝河两岸空间研判2.1 南淝河的重要性判定
南淝河自滁河干渠、经董铺水库、穿合肥市区,到达巢湖,流经合肥市4个行政区,老城区的环城河是南淝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对合肥市的影响远超其他城市河流。

因此可以判定南淝河为合肥市的重要河流。

2.2 南淝河两岸空间研究范围
南淝河两岸空间研究重点为西二环至巢湖段,全段约40.7 km。

2.3 南淝河两岸空间存在的问题
南淝河两岸空间的利用规划曾经过多轮变迁,但由于以往的基础资料欠缺、技术手段不够,导致空间利用主要集中在蓝绿线划定层面。

而蓝绿线的划定又集中在工程设施和节约集约用地层面,缺乏对生态和景观的预判,蓝绿线划定相对呆板生硬。

蓝线空间是水体流经的空间,在面对各类建
设矛盾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问题较少。

但由于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率要求越来越高,绿线空间的重要性却被忽视,不仅在平面空间上不断被侵占,在现有空间的建设上也存在绿线不绿的问题,从而使河道及两岸均失去了生态涵养、景观维护的空间。

南淝河沿线的大面积公共空间、生态空间均位于首尾两端,与城市生活联系紧密的河道两岸缺乏公共绿地和公共性的服务功能。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南淝河的河道岸线处理被单一化。

堤岸处理主要呈现为以块石或砼材料为主体的硬质界面,部分区域是较陡的斜坡状或垂直于河面的墙体,甚至有设施侵占水面。

城市防洪设施割裂了水面与自然岸线、生活场所之间的联系。

为保障输水性能、便于施工、满足行洪排涝要求,河道使用单一的断面模式,破坏河道与河岸原本的生态环境,影响河道河岸的生物多样性和亲水观赏性。

同时,水体的自净能力也大大降低[2]。

南淝河两岸的交通线因桥梁距离影响、畅通性影响、联系性影响等原因,原本定位为城市慢行道路的,已经逐渐转变为城市交通主干线,成为城市新“堵点”,既影响两岸空间的利用,又严重限制了两岸空间的拓展。

南淝河两岸研究范围中,建成区占2/3,建成区中有一半空间都是居住用地包围河道,这段区域是研究范围中的中间核心段,也是伴随着人口规模增长、住宅空间扩张、生活方式转变、交通流量上升产生的矛盾突出区域。

其现状为:沿河住宅和车行道挤压河道空间、两岸空间整体狭窄,现状绿地和沿河步道与河道融合不足、南岸建筑以背向河道为主、部分驳岸过于生硬。

整体上,南淝河两岸越是在需要公共空间、生态空间的区域越是欠缺,而保有公共空间、生态空间的区域,也呈现出“看不见”“到不了”“停不下”“玩不了”等利用率低的状态。

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要求。

过去追求的是安全、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适应历史发展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淝河两岸的景观空间急需以生态和绿色为优先,在带状空间上进行统筹协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

3 南淝河两岸空间预控的目标与原则
97智能规划NO.16 2020
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由于城市的建设开发和整治美化具有阶段性,往往一个规划还在编制,另一个工程已经开展。

不同的项目审批与实施的主体也不尽相同,全部门全面协调目前还有困难。

南淝河两岸空间因其覆盖面广、涉及权属单位较多,与之相关的景观规划或空间规划本身也必将随着时间不断更新。

因此对具有公共和景观空间机遇的区域进行提前预控工作,应融合现状条件、现有规划,做在具体的景观或建设方案之前。

3.1 预控目标
预控的目标是:(1) 守住安全与生态底线,优先保障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文化艺术内涵强化的需求;(2) 管理综合化与精细化、促进蓝绿空间、道路交通、生产生活功能更好的衔接互融;(3) 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城市有机更新或促进新区发展,整体实现内涵发展和弹性适应。

3.2 预控原则
预控的原则是:保护与发展相融合。

既要保护现有和已规划的生态景观用地;又要关注经济发展,推动重大功能和策划项目的建设,使这些地区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具备可塑性和可持续性。

4 南淝河两岸空间管控的措施
将南淝河两岸空间管控的区域分为生态景观空间管控和建设空间管控两种类型。

4.1 生态景观空间管控
生态景观空间又分为现有保留或规划已确定的生态景观空间和新增生态空间。

现有保留或规划已确定的生态景观空间是对现状生态景观空间情况与现行的各类规划进行交叉对比,从而现实空间能把握的生态景观用地底线进行确认。

各类规划中既包括总规、控规等法定规划,也包括各类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等。

交叉对比不仅体现在图纸上,更多的工作体现在与其他各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上。

对于确定的生态景观空间,应对蓝绿线进行严格管控,预防新建市政设施侵占生态廊道;预防市政设施名为地下建筑、实际地上覆土;预防市政设施气味影响生态涵养和公共绿地使用;引导其在建设或更新改造中丰富生态空间功能,营造不同的景观意境[3];更多地体现公共开放性、自然生态性、文化历史性、连续性和地域性[4]。

新增生态空间是为了保证生态景观空间的完整性、渗透性,需要占用现状或规划的建设用地,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或地块控规,落实新增生态景观用地;提前预控,以免其他类型建设用地占用。

管控的重点是保障廊道用地,主要包括河道两岸的开敞空间和河道向城市渗透的生态廊道,保障景观的连续性和网络性。

其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城中村、村庄、泵站等区域。

控制要求为:结合片区改造和城市更新,腾退现状建设空间,调整为绿地景观空间,以保证生态网络、景观渗透的完整性。

根据分段建设导则和节点设计方案,开展绿化种植和建设。

4.2 建设空间管控
建设空间管控内容更加复杂,管控也更难实现,一般不作为景观规划的重点。

但其立面、色彩及整体协调度等方面对沿河景观有直接影响,并不是在管控阶段应该忽视的内容。

管控的重点是对两岸用地能够释放出来的空间,把宝贵的沿河两岸用地作为公共空间使用。

构建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大项目策划区域,对建筑体量、风格、色彩、造型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景观化引导。

其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大项目策划区域、市场、学校、城中村、村庄、老旧小区等。

控制要求为:尊重已有规划,并结合城市设计方案进行控制,做到在城市风貌上与周围整体协调。

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开敞空间的布局等,均是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景观空间视线观赏的完整性。

强调把控节点、促进景观体系完整性。

同时要通过开辟外围交通缓解沿河交通压力,使沿河交通人车分流。

南淝河两岸分段空间管控如图1所示。

图1 南淝河两岸分段空间管控
5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生态效益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南淝河作为合肥市重要的生态载体,集城市雨洪调节,城市通风、巢湖上游水质净化等多种生态功能。

经济效益主要是因地制宜地拓展南淝河两岸公共空间、完善大项目策划,构建城市节点,打造新都市、新生活。

社会效益主要是指构建城水相融的空间形态,形成城市独一无二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进一步提升综合型的区位价值。

6 结语
城市河道空间的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管理部门领导、工程建设专家、人文历史学者等的多方帮助。

通过多轮的讨论,逐渐统一愿景目标,落实对南淝河两岸空间的预判和管控、提升了方案的可实施性,为今后的国土空间、景观规划、城市设计打下基础,推动实现南淝河沿线带状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徐枫.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D].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11.
[2] 姜丽丽.杭州市区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8.
[3] 玄丽.生态视角下的河道景观提升规划探析——以泸州渔子溪河
道景观提升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8(6):147-154.
[4] 李钊.深圳市观澜河“一河两岸”建设景观设计研究[D].深圳:
华南理工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李晓姝,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