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中考专题六化学与社会发展(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复习测试卷(六)
专题六化学与社会发展
可能用到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Cl-35.5 Zn-65 Cu-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加碘食盐
B. 豆浆
C. 酱油
D. 冰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加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氯化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豆浆中含有水、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酱油中有氯化钠、色素、水等,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冰是水的固态,冰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2. “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A. 提倡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出行
B. 优化建筑设计,减少空调使用
C. 为防止环境污染,生活垃圾就地焚烧
D. 少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
【答案】C
【解析】
【详解】“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环境。

A. 提倡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选项符合低碳要求;
B. 优化建筑设计,减少空调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选项符合低碳要求;
C. 为防止环境污染,生活垃圾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不符合低碳要求;
D. 少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会减少植物的砍伐,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
利于保护环境,选项符合低碳要求。

故选C。

3.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乱丢垃圾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以我们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废弃的草稿纸应放人下列四个垃圾桶中的
A. 厨余垃圾
B. 可回收物
C. 有害垃圾
D. 其他垃圾
【答案】B
【解析】
【详解】废弃的草稿纸可以回收再利用,属于可回收物;故选B。

4. 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A. 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B.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C. 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 火警电话
D.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答案】A
【解析】
【详解】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由于氧气更充足,使火着的更旺,故选项错误;
B.着火时,烟尘和有害气体等受热,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向上流动,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故选项正确;
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 火警电话,故选项正确;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油因隔绝氧气而灭火,故选项正确。

故选A
5. 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 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

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 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
A. 透光性好
B. 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
C. 易溶于水
D. 见光易分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硅酸铝玻璃可做手机屏幕,故它的透光性好,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见光不易分解。

故选A。

6. 在下列各项“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A. 品尝﹣﹣鉴别白糖和食盐
B. 观察﹣﹣鉴别黄铜和黄金
C. 闻气味﹣﹣鉴别酒精和白醋
D. 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白糖和食盐具有不同的味道,在日常生活中鉴别白糖与食盐可以用品尝味道的方法,但实验室中不能尝药品的味道,故A方法正确;B、黄铜和黄金的颜色都是黄色的,所以不能用观察法鉴别黄铜和黄金,故B 错误;C、酒精与白醋具有不同的气味,所以可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酒精与白醋,故C 方法正确;D、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后具有烧焦羽毛的味道,所以可用点燃的方法鉴别羊毛和涤纶,故D方法正确。

故选B。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7. 走绿色发展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下列关于环境方面的
知识正确的是
A. 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等污染物
B. 臭氧层在距地面10--50km 的高空,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C. 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

减排是指减少大气污染气的排放
D.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毒气污染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主要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等污染物,不包括二氧化碳,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臭氧层在距地面10-50km 的高空,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 、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减排不只是指减少大气污染气的排放,还包括减少水体、白色污染等,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了解水体污染的来源、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 “化学链燃烧”技术是目前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氧化镍(NiO )作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过程如图所示:
相比直接燃烧甲烷,对该技术的评价错误的是( )
A. 能量损耗少、利用率高
B. 较安全,减少爆炸风险
C. 消耗等质量甲烷,参加反应氧气较少
D. 有利于分离和回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分析】A.根据氧气的浓度变大,燃烧剧烈进行分析;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中混有一定空气有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C.根据甲烷一定消耗的氧气一定进行分析;
D.根据降温冷却后水变成液体进行分析。

【详解】A.氧化镍作为载氧体,使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甲烷燃烧迅速,能量损耗少、利用率高,故A正确;
B.氧气和没有和甲烷直接接触,没有形成混合气体不会发生爆炸,故B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消耗等质量甲烷,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也不变,故C错误;
D.反应生成的气体冷却后,水变成液体,剩下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题干信息的理解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难度适中。

9. 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表述没有
..直接联系的是
D CO具有还原性工业炼铁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糖中的色素,可用于脱色制白糖,选项A正确;
B、胃液中含有盐酸,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选项B正确;
C、碳酸氢铵含有氮元素,用作化肥,但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与碳酸氢铵作化肥没有直接联系,选项C错误;
D、CO具有还原性,能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工业上利用该性质炼铁,选项D正确。

故选C。

10. 下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NO3、KCl 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A. 甲:熟石灰乙:稀盐酸
B. 甲:水乙:氢氧化钠溶液
C. 甲:氢氧化钠乙:水
D. 甲:稀盐酸乙:氯化钠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鉴别的流程可以看出NH4HCO3、NH4NO3、KCl三种物质加入试剂甲,两种铵盐放出氨气,铵盐遇碱会放出氨气,说明加入的是一种碱;两种铵盐加入乙后碳酸氢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为碳酸氢根
离子遇酸会生成二氧化碳,则乙是一种酸。

故选A。

11. 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

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 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 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酒精燃烧消耗了空气,氧气不充足,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着火点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 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 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 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 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实验Ⅰ中隔绝了空气所以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与空气接触,所以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实验Ⅰ、实验Ⅲ和实验Ⅳ中蜡烛熄灭,都是在证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无法证明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可以灭火。

故B符合题意;
C. 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所以实验Ⅲ中蜡烛熄灭。

故C不符合题意;
D. 实验Ⅳ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为保证大脑的活跃,适量吸烟不影响影响健康
B. 在沉淀、过滤、蒸馏三种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度最高的是蒸馏
C. 二氧化碳能使动物窒息死亡,所以二氧化碳有毒性。

D. 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错误;
B 、在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正确;
C 、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过量的二氧化碳能使人窒息死亡,错误;
D 、燃烧能放出一定的热量,物质不燃烧时可能也会放出热量,例如氧化钙加入水中也会放出热量,错误。

故选B 。

14. 葡萄糖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营养物质,下列关于葡萄糖(C.6H 12O 6)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从分类上看:葡萄糖属于有机化合物
B. 从变化上看:葡萄糖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 从宏观上看:葡萄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 从微观上看:葡萄糖分子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水分子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由葡萄糖的化学式可知,葡萄糖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正确; B .葡萄糖中含有碳、氢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正确; C .由葡萄糖的化学式可知,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正确; D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葡萄糖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D 。

15. 如图所示,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B. 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通电2H2↑+O2↑
C. 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 光照条件下分解水,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气作燃料的产物是水,优点是无污染且燃烧热值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示,循环中水分解是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而不是通电,故错误,符合题意;
C、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光照条件下分解水,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6. 农业生产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

(1)经测定,某农田土壤pH=7.5,该土壤显________性;
(2)农业生产离不开水。

农田灌溉时将浸灌改成滴灌或喷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生产离不开化学肥料。

某农户种植的玉米茎秆纤细,出现倒伏现象(如图所示),你认为该农户可施用下列化肥中的_____(填字母);
A.氯化钾B.尿素[CO(NH2)2] C.钙镁磷肥[Ca3(PO4)2、Mg3(PO4)2]
(4)为防止农田收割机出现生锈现象,常用喷漆的方法,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下面对玉米秸秆处理办法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就地焚烧B.发酵后作农家肥C.粉碎造纸D.制造沼气
(6)粮食的储备过程中要树立防火意识。

为保证粮库的消防安全,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 碱(2). 节约用水(或爱护水资源)(3). A (4). 隔绝氧气和水(5). BCD (6). 加强通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水资源的保护,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1)pH值>7
是显碱性;(2)农业和园林浇灌植物时,用大水漫灌植物,水来不及被土壤吸收且流得到处都是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应改为喷灌、滴灌时水被土壤吸收的好,利用高,目的是节约用水;
(3)种植的玉米茎秆纤细,出现倒伏现象,缺少的钾元素,可选择施用的化肥是其中的氯化钾。

故选A;(4)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会发生锈蚀,所以对农田收割机进行喷漆处理可以防止其生锈,原因是隔绝水蒸气和氧气;
(5)A、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B、发酵后作农家不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化学理念;C、粉碎造纸不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化学理念;D、制造沼气不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选BCD;
(6)为保证粮库的消防安全,加强通风(或粮食堆积的不过高过密、备有灭火器等消防器材、严禁烟火等合理答案均可)。

1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请回答: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和__________等化石燃料。

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

这些气体中,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_。

科学家正在努力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地热能、潮汐能等。

(2)新能源电池路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如图所标示的路灯各主要部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3)铝合金灯壳在空气中具有强抗腐蚀性的原因: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铜丝能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__________性。

(5)灯罩内填充氮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 (1). 天然气 (2). 二氧化硫 (3). 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合理即可) (4). ③ (5). 2234Al 3O 2Al O += (6). 导电性和延展性 (7). 保护灯丝,防止被氧化 【解析】
【详解】(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

科学家正在努力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合理即可)、地热能、潮汐能等; (2)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故填:③;
(3)在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234Al 3O 2Al O +=;
(4)铜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可以制成导线;
(5)灯丝在受热条件下会与氧气反应,灯罩内填充氮气的作用是保护灯丝,防止被氧化。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18.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干电池是一种锌锰电池,它的构造是:负极为锌做的圆筒,正极是一根碳棒,它的周围被二氧化锰、碳粉和氯化铵的混合剂所填充,其结构如图所示。

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从废旧的干电池中分离出二氧化锰,并制备硫酸锌固体。

I:设计回收二氧化锰的流程如图2所示:
(1)操作①和操作②的名称都是_________,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

(2)上述操作中灼烧滤渣的目的是_________。

(3)为了有效回收、利用二氧化锰,小茗同学用回收的二氧化锰与双氧水来制取氧气,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Ⅱ:制备硫酸锌固体的实验步骤:
①将剪碎后的锌皮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②将滤液加热浓缩,得到热的饱和溶液
③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
④降温结晶
⑤过滤,得到ZnSO 4·7H 2O 晶体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填序号)_____________。

(2)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Ⅲ:废旧干电池随意丟弃会造成环境污染。

请你指出对废旧干电池的处理意见(只填一条):_________。

【答案】 (1). 过滤 (2). 引流 (3). 除去碳粉 (4). 2
22
22MnO 2H O 2H O O +↑ (5).
①③②④⑤ (6). 2442Zn H SO ZnSO H +=+↑ (7). 分类回收,可以科学处理 【解析】
【详解】I :(1)由图可知,操作①和操作②都实现了固液分离,名称都是:过滤;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滤渣中是碳粉和二氧化锰,灼烧,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最后得到二氧化锰,故目的是:除去碳粉;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2
22MnO 2H O 2H O+O ↑;
Ⅱ:
(1)制备硫酸锌固体,首先应将剪碎后的锌皮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然后过滤,将滤液加热浓缩,得到热的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得到得到ZnSO 4·7H 2O 晶体,故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为:①③②④⑤;
(2)步骤①中发生的反应为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442Zn+H SO ZnSO +H ↑=;
Ⅲ:废旧干电池中含有金属材料等,可以分类回收,然后进行科学处理。

19. 央视频道《是真的吗?》栏目中有一段视频: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据此,小晟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_ (填“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
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A.氯化铜B.硝酸银C.硫酸钠D.硫酸亚铁
【拓展应用】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

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温度达到着火点(2). Ⅱ (3). 2Al+3ZnCl2=3Zn + 2AlCl3(4). 除去表面的氧化物(5). D (6). 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或者用沙土盖灭
温度达到着火点;Ⅱ;2Al+3ZnCl2=3Zn + 2AlCl3 除去表面的氧化物;D;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或者用沙土盖灭
【解析】
【详解】(1)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锡纸”的活动性比金属锌强,故猜想二成立,反应的方程式为2Al+3ZnCl2=3Zn + 2AlCl3;【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以便充分反应;② 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溶液中的金属应该在金属锌之后和金属锡之前,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故选择D硫酸亚铁溶液;【拓展应
用】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

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或者用沙土盖灭。

考点:燃烧与灭火、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四、综合能力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 《2015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下列是我国能源结构变化的调整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化石燃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不可再生且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_。

(2)从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变化看,所占比例增加最多的是_________。

(3)在新能源开发中,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通过下图示意的Ⅰ、Ⅱ、Ⅲ三个环节,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图中c、d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①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Ⅰ除生成CO 外,还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②观察图中c 和d 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发现c 和d 的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但其分子结构不同,化学上将其称为同分异构体。

你认为c 和d 的化学性质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完全相同。

③c 分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填“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④物质c 含有____________种元素;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填最简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答案】 (1). 天然气 (2). 其他可再生能源 (3). 22
2H CO CO H O ++一定温度、一定压强
催化剂
(4). 不是 (5). C 8H 10 (6). 有机 (7). 2 (8). 4:5 (9). 90.6% 【解析】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由图可知,从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变化看,所占比例增加最多的是其他可再生能源;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 、H 、O ,故生成物中也应含C 、H 、O ,故生成的化合物是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
2H +CO CO+H O 一定温度一定压强
催化剂

②c 和d 的分子构成虽然相同,但是分子结构不同,故化学性质不是完全相同; ③由图可知,每个c 分子由8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故其化学式为:C 8H 10; c 含碳元素,属于有机化合物;
④由图可知,物质c 含有C 、H 两种元素; 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8:10=4:5;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8
100%90.6%12810
⨯⨯≈⨯+。

五、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1. 合金的种类很多,用途非常广泛,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它可以用来制造机器和电器的零件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 ,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称量10g 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量取45mL 稀盐酸分三次加到其中,每次充分反应 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试求:
(1)m 的数值是 ______;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
质量分数是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0.04 (2). 67.5% 【解析】
【详解】(1)根据表格可以发现,第一次加入15mL 盐酸生成0.04g 氢气,第三次加入15mL 盐酸还能生成并且只生成0.02g 氢气,说明直到第三次反应才结束,并且盐酸有剩余;同时说明第二次加入15mL 盐酸时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可按照第一次的数量关系(15mL 对应0.04g )类推,而得出m 为0.04g ; (2)根据表格可知,共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04g+0.04g+0.02g=0.1g 设需要锌的质量为x ,则有
22Zn+2HCl =ZnCl +H 6520.1g 65=20.1g
x x ↑
x =3.25g
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10g-3.25g
100%=67.5%10g

答: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6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