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丹说明书》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总的部分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横丹水电站110kV送出工程
1.1.2项目开展阶段:初步设计阶段
1.1.3项目法人:甘肃省电力公司
1.1.4项目建设单位:陇南供电公司
1.1.5设计单位:甘肃京陇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1.1.6项目建设地点:文县境内
1.2 设计依据
1.2.1 设计遵循的主要规程、规范
1)GB50545-2010《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2)DL/T5440-2009《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3)GB16434-1996《高压架空送电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秽分级及绝缘选择标准》
4)GB/T1179-2008《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
5)YB/T124-1997《铝包钢绞线》
6)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7)DL/T562-1995《高海拔污秽地区悬式绝缘子片数选用导则》
8)DL/T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程》
9)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
10)GB50009-200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11)DL/T5442-2010《输电线路铁塔制图和构造规定》
12)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
13)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
14)GB/T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15)GB/T3098.1-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
16)GB/T3098.2-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粗牙螺纹》
17)GB/T3098.4-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细牙螺纹》
18)GB2314-1997《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
1.2.2设计遵循的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公路、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1.2.3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规定
国家电网生计[2005]400号《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
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
办基建[2008]1号《协调统一基建类和生产类标准差异条款(输电线路部分)》
国家电网公司Q/GDW166.1-[2010]《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一部分:110(66)kV架空输电线路)》
1.3 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
1.3.1 工程建设规模
新建110kV横丹水电站至110kV玉垒变的单回送电线路,导线型号为JL/G1A-150/35型钢芯铝绞线、地线一根采用12芯OPGW光缆、一根采用
1X19-9.0-1270-B-GB1200-88型镀锌钢绞线地线和JLB30-100型铝包钢绞线(进出线侧);线路总长度约为15.4km。
1.3.2 设计范围
由新建的横丹水电站至110kV玉垒变电站的单回输电线路线路的本体设计。
1.4主要技术经济特性
1.4.1 线路总长度为15.4km、曲折系数1.15。
杆塔总数量为35基,其中直线塔10基、转角塔23基单回路终端塔2基。
1.4.2 沿线地形系数:线路全线高山大岭占5%,平地占5%、山地占50%、高山占35%、峻岭占5%、河网占5%。
地貌分布:在地貌单元上,主要出于高山区,地形起伏,山势陡峭,相对高差约24~382m之间,线路海拔高程约在700m~1050m之间。
沿线交通概况:线路沿线山底有212个国道经过,大运条件较为便利,大运距离为12km,山势陡峭,小运非常困难,小运距离为0.5km。
1.4.3 主要造价表
表1 主要造价表
1.4.4 主要工程量单公里指标。
表2 主要工程量单公里指标
1.5通用设计应用情况
表3 通用设计应用情况
1.6“两型三新”应用情况
1.6.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1)本线路工程全线路,综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以及基础作用力,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基础类型,优先选用原状土基础。
对基础尺寸应进行优化。
减少征地赔偿、杆塔基础开挖、土石方量开挖、树木砍伐、工地运输等一系列的相关费用,既降低了成本,又对周围环境起到了相对保护,从而达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2)本工程供电线路路径方案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同意,工程建设满足本地城镇和电力发展规划要求,路径选择及设计阶段对环境保护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路线在路径选择上充分听取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委托建设单位的意见,路线路径尽量避开了居民区、农田、矿区、高污染源区等。
3)根据对多个110kV供电线路的调查了解和运行的单位的运行经验,预测本线路工程建成投产后,高压架空供电线路线下产生的共频电磁场
(4kV/m)和磁感应强度(0.1mT)满足《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要求,无线电干扰46dB(μV/m)满足《高压交流架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的要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4)因110kV供电线路压电等级较低,其产生的电磁噪声相对较小,预计本工程建成投产后高压架空送电线走廊下的噪声满足《坏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5)本工程施工工期短,耕地占用较少、开挖量少,砍伐树木较少、不产生弃土废渣,因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1.6.2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本工程铁塔选型上按照覆冰区和该海拔地区设计的要求,对铁塔接地装置及零部件加工都进行了统一标准的设计;铁塔防盗螺栓采用新型CJB-M组合紧固断卡式防御螺母,设计结构新颖,防卸,防撬,防砸、防盗、性能优异,具有施工人员易安装的特点,拆卸采用专用工具即可拆卸;对线路的杆塔定位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新型测量设备,从而提高现场工作效率,使工程设计误区差距更加精细、准确,为提高线路设计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线路部分
2.1路径方案遵循的主要设计原则
为保护环境和保持水土,便于今后线路的建设、运行及维护,本工程路径方案在选择上遵循的主要设计原则是:线路走线尽量利用现有的公路及道路平行走线,尽量减少对环境和水土的影响;尽量不跨越民房;尽量少占耕地,尽量避开现有的林带。
2.2路径方案
2.2.1 两端变电所进出线概况
从新建横丹水电站升压站门架出线相序为面对出线门架从左到右相序为C、B、A。
目前110kV玉垒变电站110kV进出线最终规模7回,现有6回,本工程新扩建110kV紧线间隔1回,110kV横玉线进玉垒变南侧西起第二个间隔,相序为面对进线门架从左到右相序为A、B、C。
2.2.2 线路路径方案
新建线路从新建110kV横丹水电站升压站门架出线,利用终端塔左转至横丹水电站升压站西北侧的阶地中,然后右转跨白水江及212国道至任家坝村北侧山上,钻过110kV玉文线后继续走线234米,再右转跨212国道及白水江至刘家坝南侧山上,后线路左转跨山下耕地、白水江及212国道至何家
坝北侧高山,线路沿瓦窑坡、金口坝北侧高山走线,后线路左转跨212国道及白水江至干沟村,线路跨过干沟村走线后右转跨白水江及212国道至蒿坪村北侧高山沿220kV双赤线走线,经过枣林坪、马家沟,至翰坪坝后右转跨212国道及白水江至110kV玉垒变西侧高山,后用一基转角塔和一基终端塔进线接入110kV玉垒变南侧西起第二个间隔。
线路总长度为15.4km,曲折系数1.15。
2.2.3 路径方案满足与类障碍物之间的安全距离要求
根据《规程》规定,本工程线路满足以下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对交叉跨越物距离要求如下(最大计算弧垂时):
居民区:7.0米非居民区:6.0米
公路:7.0米建筑物:5.0米
导线对0.4~110kV线路最小垂距:3.0米;
导线对330kV线路最小垂距:5.0米;
导线对树木最小垂距:4.0米净空距离:3.5米
根据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16.0.2之规定,对交叉跨越物距离要求如下:
公路:交叉8.0米路径受限制地区:5.0米
2.2.4主要单位协议情况
文县交通局同意路径方案
文县林业局同意路径方案
3.线路沿线情况
3.1海拔情况
110kV新建横丹水电站至110kV玉垒变的单回送电线路海拔在700m~1050m之间。
3.2地形地貌情况
地形、地貌:本工程地貌主要为高山峻岭、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较大,海拔在700m~1050m之间。
地层、岩性:黄褐色,稍湿,稍密,含云母、植根及钙质,具虫孔及大孔隙,土质较均匀,厚度0.5~3.0m。
局部地段层厚大于10m。
下伏地层主要为粘土岩夹砂岩:浅砖红色,层状结构,块状构造,泥质胶结,强风化层厚约1.5m,以下为中等风化,其中粘土岩遇水易软化,层厚大于5.0m。
水文地质条件:上述线路地段,地下水埋深大于5m,对本线路建设不会造成影响。
不良地质条件:本段线路走径区避开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根据实地勘察.鉴定.结合当地建设经验,提供线路沿线线路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如下:
1)卵石:
天然重力密度γ=20.0kN/m3
内摩擦角=40。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400kPa。
2)砂岩:
重力密度γ=18.0kN/m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50kPa
结论及建议:
1)线路走径区地貌单元以高中山为主,地层结构较为简单,沿线山体稳定,无影响线路通行的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宜于建线。
2)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3)沿线大部分地段地下水埋深大于5.0m,对线路铁塔基础无影响。
3.3沿线交通情况
线路沿线山底有212国道经过,大运条件较为便利,小运非常困难。
3.4沿线交叉跨越情况
沿线交叉跨越表
4.气象条件
4.1 气象条件的选择
本工程线路走径隶属文县玉垒乡,属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叠次镶嵌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800mm,极端最高气温为38.1℃,极端最低温度为-7.4℃.线路所经地区气象指标如下:
历年平均气压900.3毫巴;
年极端最高气温38.1℃;
年极端最低气温-7.4℃;
年平均气温14.8℃;
年平均降水量451.6mm;
日最大降水量73.0cm;
年平均暴雨日数108.3天;
最大风速及盛行风向18.81m/s,WNW;
年平均风速 2.4m/s;
年平均大风日数 3.6天;
风压14.1N/m2;
最大积雪深度3cm;
最大冻土深度0cm;
经沿线调查并参考110kV玉何线、110kV玉文线及110kV玉何二线的设计及以上线路运行情况,线路走径段未发现覆冰情况,看考虑设计年限,覆冰按10mm设计。
综合已有线路的设计及相关气象指标,确定本工程采用同甘V气象区进行设计。
4.2设计气象条件
由于本工程线路走径处于甘肃省文县境内,故以文县有关的气象条件及线路运行经验,本工程采用110kV输电线路通用设计气象条件中Ⅴ级气象区作为本工程的设计气象条件。
设计气象条件表
5.机电部分
5.1导线
根据系统设计方案,
新建110kV横丹水电站至110kV玉垒变的单回送电线路,导线型号为JL/G1A-150/35型钢芯铝绞线、地线一根采用12芯OPGW光缆、一根采用
1X19-9.0-1270-B-GB1200-88型镀锌钢绞线地线和JLB30-100型铝包钢绞线(进出线侧)。
5.2导线选型
根据系统设计方案,结合线路所经地区地形地貌和设计气象条件,线路导线均采用JL/G1A-150/35钢芯铝绞线。
导线的技术参数见表:
JL/G1A-150/35型钢芯铝绞主要参数
5.3导线防振措施
根据该地区以往工程经验,本工程导线防振措施不需采用特殊方案,导线平均运行张力按25%取值;导线采用防振锤防振。
JL/G1A-150/35导线防振锤型号为FD-3型.
5.4 地线
地线选型、运行方式及防振措施
5.4.1 .1常规地线选型
根据GB 50545-2010《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第5.0.12条规定,地线配合一根采用进出线2km架设JLB-100型铝包钢,其余架设 1 X 19-9.0-1270-B-GB1200-88型镀锌钢绞线。
另一根采用OPGW光缆。
地线的技术参数见表见下表:
JLB-100型铝包钢主要参数表
1×19-9.0-1270-B-GB1200-88型镀锌钢绞线参数表
5.4.2.2 OPGW光缆选型
根据系统规划,本次需在单回送电线路上架设1条12芯OPGW光缆。
5.4.2.3 地线运行方式
全线地线、OPGW光缆采用逐基接地的运行方式。
5.4.2.4 地线防振措施
常规地线平均运行张力按小于25%取值;地线采用防振锤防振。
地线采用FD-50防振锤防振。
OPGW光缆防振方式采用加装防振锤方式。
5.5 绝缘配置及金具组装
污区划分根据甘肃省电力公司污区分布图(2008版)及沿线污源情况,本工程新建段线路为B级污秽区。
5.5.1 绝缘子选择
新建段所处海拔约在1200米左右;
合成绝缘子具有耐污闪能力好、施工安装方便、运行维护量小的特点,
故本工程全线悬垂和耐张均采用合成绝缘子,耐张串采用双串合成绝缘子串。
所选绝缘子达到
D级污秽等级上限要求。
本工程绝缘子使用的安全系数不小于下列数值:
最大使用荷载:合成绝缘子2.7;断线情况:1.8;断联:1.5
6.金具及防振
6.1 金具
本工程金具采用97标金具。
JL/G1A-150/35型导线的耐张联接采用液压连接。
导线、地线接续亦采用液压。
导线接续管型号:JY-150/35
地线接续管型号:JY-50G
导线耐张串金具的强度为100kN级。
地线耐张串金具的强度为70kN级。
避雷线引流采用两只JBB-2型并沟线夹上翻式连接,以加强雷击地线时的泄流能力。
金具使用的安全系数不小于下列数值:
运行情况:2.5 ;断线情况:1.5。
6.2 防振
本工程中采用了降低导线平均运行应力和适当放松导线、地线的方式并结合使用防振锤的方法进行防振。
本工程导线、地线使用的防振锤型号详见表:
导、地线使用防振锤型号一览表
OPGW光缆采用厂家配套的防振锤。
7.空气间隙
本工程全线海拔高度700m―1050m,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塔身、横担、脚钉)的空气间隙,应满足雷电过电压,内过电压,运行电压的要求。
DL/T 5092-1999规程规定,在海拔超过1000米的地区,海拔每增高100米,内过电压和运行电压的间隙,应比海拔在1000米及以下地区间隙增加1%。
雷电过电压间隙也应相应增大。
本工程绝缘间隙按海拔2000米修正, 采用的空气间隙如下表:
空气间隙表
7.1 线路换位及相序
1.由于线路较短,无需换相。
2.线路在双回路终端塔上进行调换。
8.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8.1绝缘配合
根据《甘肃省污秽图集》,本工程线路所经地区为B级污秽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经验本工程JL/G1A-150/35型钢芯铝绞导线直线串均采用FXBW-110/100-1型合成绝缘子成单串,JL/G1A-150/35型钢芯铝绞导线耐张串采用FXBW-110/100-2型合成绝缘子成双串。
本工程新建段线路所采用的合成绝缘子,其爬电比距大于2.86厘米/kV,达到高海拔Ⅲ级污秽中限所要求的爬电比距。
本线路重要的交叉跨越处悬垂串采用FXBW-110/100型合成绝缘子成双挂点双串。
本工程绝缘子使用的安全系数不小于下列数值:
最大使用荷载:合成绝缘子3.0;断线:1.8;断联:1.5
合成绝缘子主要技术参数见下表4-5:
绝缘子使用安全系数不小于下列数值:运行2.7 断线1.8
8.2防雷
本工程采用全线架设双地线。
单回路地线对边导线保护角小于15度,双回路地线对边导线保护角小于10度。
档距中央导线与避雷线间的距离,在气温为+15℃,静止情况下,距离S 应满足S≥0.012L+1的要求。
OPGW光缆及带有良导体地线的杆塔需逐基接地。
8.3接地
本工程线路全线敷设方框加射线式接地装置,由于线路路径为高山阶地,土壤电阻率较高,全线接地体采用Φ12圆钢加接地模块的接地型式。
全线铁塔逐基四腿接地。
8.4通信保护
本工程未有平行接近的通信线,故不存在通信保护问题。
9.杆塔
9.1杆塔选型
杆塔选型的总体原则是所选择的杆塔在符合规程规定的电气特性和安全指标的前提下耗材指标最优,或者是在相同的耗材指标下能有更好的电气特性和安全指标,所以本工程杆塔选型遵循以下原则:
1)在满足电气规划要求并结合本工程实际需要的前提下追求耗材指标最优;
2)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运行便利;
3)所选杆塔型式在满足全线各地形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杆塔种类,以便施工、运行管理;
4)选择具有成熟的设计、施工、运行经验的杆塔,以缩短设计、制造、施工周期,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5)兼顾杆塔的基础选型,减少对沿线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避免水土流失。
9.2杆塔规划
9.2.1 主要技术原则
本工程杆塔设计计算和基础型式的选择、方案对比、基础计算遵循《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规定的原则,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9.2.2 杆塔型式
(1)杆塔选型的原则
根据电气规划的要求和工程实际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施工运输等情况,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在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兼顾工程工期安排,积极吸收以往工程的先进经验,扬长避短,力争在质量、工期、造价控制上综合平衡。
(2)杆塔的选用
根据导地线选型并结合本工程气象资料及地形情况,单回路直线塔选用1A4-ZM1、1A4-ZM2、1A4-ZM3、220FZ3铁塔;单回路转角塔选用1A4-J1、1A4-J2、1A4-J3、1A4-J4、1A4-DJ 、220GJ1铁塔;
9.2.3 杆塔优化设计
本工程由于主要采用了国网公司典型设计的设计成果,各环节已经过了多次优化,设计深度深,设计成果系列化、标准化。
该设计成果具有广泛的统一性、适应性、灵活性、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转角铁塔由于承载特点,同时考虑用做锚塔和操作塔,所以塔身按方型,塔身按最小轴布置,转角度数按0˚~20˚、20˚~40˚、40˚~60˚、60˚~90˚(兼终端)。
统计同类地区线路定位结果,分析实际杆塔使用档距、转角、呼高的分布规律,本工程初步规划了以下十种塔型:
直线塔:10基1A4-ZM1、1A4-ZM2、1A4-ZM3、220FZ3;
转角塔:23基1A4-J1、1A4-J2、1A4-J3、1A4-J4、220GJ1;
终端塔:2基1A4-DJ;
共十种杆塔型式。
工程杆塔一览表
9.3杆塔材料
本工程的杆塔均为角钢型自立塔,构件材质采用Q235、Q345 、Q420,其质量标准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1982和《低合金结构钢技术条件》GB/T1591-94的要求。
除底脚板等局部构件采用焊接外,其余构件间相互连接采用螺栓。
连接螺栓采用6.8级和8.8级普通粗制螺栓,其质量标准应符合《紧固螺栓机械性能》GB/T3098.1~3098.3-82的要求。
9.4杆塔的防松、防盗
杆塔的所有构件均采取热镀锌防腐措施。
所有铁塔短腿离地8.0米以内的螺栓及脚钉安装螺栓都采用防盗型螺栓。
防盗螺栓型式有建设单位确定。
受拉螺栓及位于横担顶架等受振动部位、铁塔曲臂以上或距下导线横担往下2米以上范围内的螺栓采取防松措施。
除防盗螺栓及双帽外的所有螺栓均采用一母一垫一扣紧的防松措施。
9.5其它技术条件
1) 铁塔防腐
全线铁塔塔材、铁件钢材均需热镀锌防腐措施。
2) 铁塔接地眼孔
铁塔的四条腿均需预留接地眼孔,并将接地眼孔设置在距塔脚板下端700mm高处,使保护帽的浇制不影响接地引下联板的安装。
3) 登塔措施
本工程所有铁塔均采用直式脚钉登塔,直线塔曲臂两侧安装脚钉。
4) 抗震设计
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本线路路径所经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按照相关规程“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及以上地区的混凝土高塔和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9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所以全线铁塔不进行抗震验算。
10.铁塔基础
10.1.1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和现场的实际地形。
沿线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本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0厘米。
10.1.2基础型式与设计
结合本工程路径沿线内地形、地貌、地质特点,综合考虑方便运输、节约投资等因素对基础作了方案对比,本工程推荐采用的基础形式有:直柱板式基础。
直柱板式基础
此类基础型式为送电线路工程传统的基础型式,它适用范围广泛,构造简单,方便施工。
该基础作为本工程主要的基础型式。
10.1.5 基础防腐设计
根据《水文气象及岩土工程报告》中对沿线岩土介质及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沿线大部分土及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可不考虑防腐材料,采用加大基础保护层厚度,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进行防腐蚀处理措施。
10.1.6 抗震设计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线路走径区地震基本烈度均为Ⅶ度区。
根据《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规定,应对场地地基土的液化可能性作出评价,依据本工程的《水文气象及岩土工程报告》本线路沿途无岩土体的滑坡、塌陷、崩塌、震陷和液化,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较好,因此基础设计中不再考虑特殊的抗震措施。
10.1.7 冻土影响
本工程所经地段最大冻土深度为0厘米,故基础不受冻土影响。
10.1..8 基础材料
基础:C25
基础保护帽:C10。
基础配筋:HPB235或HRB335。
地脚螺栓:采用Q235钢或35号钢,其质量标准应符合《优质碳素结构钢》(GB-699-88)的要求。
10.1.9 基础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
(1)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及高桩基础
本线路地中山段地形起伏,高差较大,杆塔采用等长腿配合等高基础设计时,为满足基础边坡,要求塔基开挖量大。
为了减少开挖量,采用高低
基础配合长短腿铁塔方案,从而减少基降方量。
但由于110铁塔根开相对较小(约5~8米),完全利用高低腿铁塔及高桩基础无法满足地形的要求,所以许多地形复杂的塔位需进行基面降。
(2)弃土处理措施
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要尽量避免破坏植被。
施工后应尽可能恢复原始状态。
弃土要妥善处理,不可随便堆放或沿坡任意自行滚落,应用编织袋装好,运到塔位附近沟叉等地有组织堆放,并就近寻找冲沟洼地,整齐堆放。
10.2.0 边坡防护
线路工程施工中,塔位基面挖方边坡易产生剥落或塌方。
塔位在下列情况下,塔位周围自然山坡或基面挖方后的坡面要采用块石护坡或钢筋混凝土挡土墙:
(1)塔基周围土质松散,无植被或植被稀疏,在自然雨水作用下,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塔基的安全稳定,需在周围山坡砌筑护坡;
(2)塔位局部基础采用填土夯实,当边坡较陡时,填土不采取措施易被冲刷流失,需在夯实的填土外侧局部砌护坡;
(3)当塔基挖方较多,山坡坡面或高低腿之间的坡面,因土质疏松及岩石风化严重,易剥落坍塌,影响塔位安全,此时需沿挖方坡面局部或全部砌护坡。
10.2.1 特殊处理
为满足地形要求,部分基础需进行高桩处理。
10.2.2 抗灾设计方案及措施
10.2.2.1 抗冰灾
针对本线路局部覆冰情况,对线路抗冰加强措施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覆冰灾害情况的分析结果,对输电线路基本覆冰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并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
本次设计依据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要求,对线路部分的地线设计采用了15mm厚覆冰设计,导线采用10mm厚覆冰设计。
10.2.2.2抗震灾
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本线路路径所经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按照《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程》(GB50545-2010)的规定,第10.0.16条规定,位于基本烈度为IX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所以全线铁塔不进行抗震验算。
根据《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程》(GB50545-2010)第12.0.9条规定,应对场地地基土的液化可能性作出评价。
根据本工程的《水文气象及岩土工程报告》本线路岩土无岩土体的滑坡、塌陷、震陷和液化,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较好,因此基础设计中不再考虑特殊的抗震措施。
10.3抗震设计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附录D判定,线路走径区地震设防烈度均为Ⅶ度区。
依据本工程的《水文气象及岩土工程报告》本线路沿途无岩土体的滑坡、塌陷、崩塌、震陷和液化,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较好,因此基础设计中不再考虑特殊的抗震措施。
10.4冻土影响
本工程所经地段最大冻土深度为0cm,故基础不受冻土影响。
10.6 环境保护
线路施工过程中如果对水土保持重视不够,在线路塔基施工过程中的弃土、土石方的随意堆放,极易造成局部小范围的水土流失,此问题应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