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视野I
英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及启示文/谢建华'马常宝'董燕'张会民2
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其在耕地质量研究与保护的实践中,不仅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技术指导体系和农业政策补贴体系,而且近年来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土壤有机碳、土壤健康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英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

而这些,无疑都为我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英国农业的基本概况
英国曾是欧盟第三大经济体,国土总面积24.41万km\总人口(2018年数据)664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83万亿美元。

英国共有农用土地1751万hm2,其中,耕地占35%,草地占58%,其他占7%。

在耕地面积中,约50%种植大麦、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北部和西部年降水量超过1100mm,中部低地为700~850mm,东部、东南部550mm,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根据资源和环境禀赋及市场需求,经过多年发展,英国农业形成了4个典型农业区域。

一是土壤肥沃的东南部农业区,以谷物生产为
主;二是降雨充沛的草原区,由于
地势较高、土壤立地条件较差,以
畜牧业为主,兼营林业;三是农牧
兼业区,包括英格兰中部、北部和
苏格兰南部平原,谷物和畜牧业并
重;四是北爱尔兰地区,以养牛、
养猪和种植马铃薯为主,兼营林
业。

鲜明的区域化布局,不仅使各
自生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做
到“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
林”,而且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和专业化水平。

英国农业人口共47.6万人,
约占社会总劳动力的1.6%;农业
总产值达176.4亿美元,约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0.6%。

据2018年数
据,英国共有农场21.7万个,平
均单个农场土地规模在几十公顷以
上,部分可达几百或上千公顷。

其中,大于20公顷的10.3万个,
总面积68.2万公顷;大于100公
顷的4.1万个,总面积1333.4万
公顷。

在欧盟成员国中,英国农场
的平均规模最大,大农场比重最
高。

但英国农场主也存在着老龄化
问题,据2003年统计平均年龄为
58岁;2016年统计平均年龄为60
岁。

在英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以欧盟共
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为主导,不断推进农业现
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英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
工作的特征
英国高度重视耕地质量监测评
价和建设保护工作。

经过多年的研
究与实践,探索出了合理的耕作制
度,形成了科学的监管方法体系,
建立了系统的法规(指令)体系。

既具有悠久历史的长期定位监测,
又具有覆盖生态的网络体系监测;
既建立了科学的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方法,又建立了实用的评价成果应
用体系;既利用法律法规约束农场
主保护耕地,又通过激励机制引导
农场主保护耕地,这为英国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等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一)以自然英格兰、环境
变化和施肥调查三大监测体系为重
点,耕地质量监测呈现综合化。


国更倾向于在广义层面认识和理解
耕地,不仅将其视作生产资料,也
视作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量明确定义为自然资本资源的
一部分,不仅对土壤质量、水质量、
空气质量产生影响,更广泛影响着
经济、环境和社会等。

影响着耕地
16I 2020.03
I国际视野
质量的因素包括农民的管理理念、农业生产实践、工业和区域污染、自然灾害、政策法律等。

英国耕地质量监测主要有三大体系:一是自然英格兰监测网络,包括长期监测(主要监测生物种类、保护地等)、效果监测(政策法律执行情况)、机动监测(针对具体问题开展的监测),重点监测土壤、空气、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在长期监测网络中,共设有185个土壤样点,平均每6~9年开展1次土壤样品采集与检测,旨在掌握土壤质量特性和外界条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二是环境变化监测网络,共涵盖11个陆地监测站点和46个水环境监测站点,主要是分析环境变量之间,以及包括土壤在内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解决水土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提供支撑。

三是农场主施肥调査网络,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启动实施,由政府资助,重点调査农场主化肥、农家肥等施用情况,以加强对耕地投入品监管,为开展硝酸盐风险区评价、土壤养分平衡测算、农场主施肥方法决策等提供依据,推进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总的来看,英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设计不仅呈现系统化特征,而且监测内容更加综合化、监测方法更加多样化。

(二)以耕地生产能力和土壤健康为重点,耕地质量评价呈现科学化。

英国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理化和生物特性等,
在苏格兰和英格兰均建立了耕地质
量评价体系,开发了简便、易操作、
实用性强的应用系统,以指导农场
主从事生产实践。

苏格兰采用麦考
利系统(Macaulay System)对耕
地生产能力进行等级划分,用于评
价耕地质量水平,这对于耕地资源
的优化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麦考利系统根据土壤生产潜力
和种植作物等,将耕地划分为7个
等级,1级最咼、7级最低。

1级
指能够生产绝大部分作物且维持高
产的耕地;2级指能够生产绝大部
分作物且单位面积产量稍微低于1
级耕地;3级指能够生产多种作物
且保持较好产量水平的耕地;4级
指适合生产有限作物的耕地;5级
指仅适合草地改良或粗放放牧的土
地;6级指只能用作粗放牧的土地;
7级指农业价值非常有限的土地。

麦考利系统能直观体现耕地资源的
利用价值,通常也作为农场主进行
土地交易时的价值参考。

英格兰形象地用胡萝卜数量
表示土地生产力大小,他们在关
注耕地质量的同时,开始关注土壤
健康。

目前一些科研机构正开展
土壤健康评价体系研究,开发评
价工具。

如英国国家农业植物研
究所正在开发VESS系统(visual
evaluation of soil structure),通过
观察土壤结构、蚯蚓数量,检测七
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
和有效镁等指标,调查土壤管理等
信息,对以上数据进行综合评分,
提出耕地合理利用建议,以提升土
壤健康水平。

(三)以农田生态建设和农业
科技推广为重点,耕地质量建设呈
现系统化。

英国十分注重耕地质量
建设和保护工作,推进绿色发展。

实际上,英国绿色发展也经历了一
个渐进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前
后曾出现严重环境污染,经过30
多年综合治理,至20世纪80年代
得到有效改善。

在英国培训期间,
我们深切感受到其农业与环境的协
调发展,到处绿树成荫,随处可见
田园风光,城市乡村秀美如画。


们通过在耕地、草地周边种植树篱
和花草缓冲带,以减缓风力、水力
等对耕地七壤的侵蚀,同时又带来
田间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减少作物
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通过生态
建设带动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

英国政府通过实施“绿色发展
计划”,推广可再生能源、农药安
全管理、综合养分管理、多样性种
植、休耕轮作、保护性耕作、树篱
和杂草隔离带、花类间作等技术,
支持农村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
性,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

如今,绿色发展已经成为
全民的共识。

如Penn Croft农场通
过与农业咨询公司合作,实行保护
性耕作与轮作有机结合,精细管理
农场土地,不仅使作物产量不断增
加,耕地质量明显提高,而且还节
约了劳动力和生产成本。

据统计,
目前英国像Penn Croft农场这样实
行保护性耕作应用的耕地,占比已
2020.03I 仃
国际视野
达到8%。

(四)以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框架和国内补贴政策为重点,耕地质量保护呈现制度化为不断促进农业和乡村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英国政府执行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框架。

如执行欧盟化肥及粪肥使用政策框架:硝酸盐指令(EU Nitrates Directive,1991)、欧盟水框架指令(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2000)、欧盟地下水指令(EU Groundwater Directive, 2006)等。

一方面用法律法规约束农场主行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

如设置了硝酸盐脆弱区(Nitrate vulnerable zones),为降低农业硝酸盐污染风险,还制订了硝酸盐脆弱区化肥粪肥使用条例,禁止在地表水、树篱2米范围内施用氮肥;禁止在地表水10米范围内,在泉水、井水50米范围内施用粪肥等。

另外,砂质土壤的耕地禁止在8月丨日至12月31H,其他类型的耕地禁止在10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期间施用高氮含量的农家肥。

另一方面创设激励补贴机制,引导农场主加强耕地质量保护。

英国基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和WTO 规则,先后出台了“基本支付计划”“绿色计划”“乡村发展计划”等系列农业补贴政策。

“基本支付计划”主要用于支持农场发展生产,条件是农场规模不低于5公顷,必须永久种植作物或草,保护地力;支持方式是直接补贴,补贴金额与耕地质量相匹配(按照高、中、低
三个等级给予补贴),40岁以下的
农民可以获得额外的补贴。

“绿色
计划”致力于引导农场主多样化种
植,如拥有10-30公顷耕地的农
场主至少种植2种不同作物;拥有
30公顷以上耕地的农场主至少种
植3种不同的作物。

同时还设置和
规定了一系列环境监管规则,鼓励
农场主发展风能、太阳能、水利、
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给予补
贴。

“乡村发展计划”是英国农业
补贴政策的“第二支柱”,通过控
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水、氮肥和农药
的耗费,以及加强对污水、牲畜粪
便、牲畜残骸的科学处理,尽最大
町能地降低农业环境成本。

补贴金
额则与其是否达到政府规定的农业
生产标准相挂钩。

(五)
以洛桑长期定位试验和
土壤样品库为代表,耕地质量基础
研究呈现长期化,英国洛桑研究所
(Rothamsted Research)是世界上
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试验最
早的机构,该所于1843年开始陆
续建立了8个田间试验站,长期定
位研究肥料、轮作、品种、植保等
对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其中7个试验一直延续至今,已经
有150-177年的历史。

洛桑研究
所档案馆保存了自试验开始以来总
计超过30万份的土壤、植株和肥
料样品。

耕地质量基础研究长期连
续积累的数据和样品十分宝贵,不
仅为研究土壤肥力演变、物种入侵
和环境变化等长期性问题提供了数
据支撑,还为短期性研究如作物病
虫害对历史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
原始材料。

例如,2003年科学家从1843
年收集的小麦样本中提取1两种病
原体DNA,从而揭示了工业二氧
化硫排放对哪一种病原体影响更
大。

过去170多年来,科学技术突
飞猛进,但是长期定位试验并没有
因此而过时,这些试验为验证新的
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工具,为农
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
与环境科学的发展作出r重要贡
献,对探索农业的可持续性同样具
有重要指导意义,故被称为“经典
试验”。

英国洛桑研究所长期定位
试验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农业生态
系统中很多过程进展缓慢,环境条
件也在不断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
而长期定位试验能够揭示农业生态
系统长期变化之趋势,是短期实验
所无法获得或替代的。

(六)
以行业协会和大公司
开展技术开发推广为重点,农业科
技推广呈现市场化。

英国农业系统
没有专门的技术推广机构,主要依
托协会、企业等市场化手段进行科
技成果转化,基本上形成了“科
研+公司+行业协会+农场主”
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模式。

基于
过去60-70年在不同地区的数据
收集和样品分析,克兰菲尔德大
学(Cranfield University)制作了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土壤类型图软件
(Mapping Soil Type),该软件功
能十分强大,不仅可以查询不同地
18I 2020.03
I国际视野
区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排水性、肥力状况等数据,而且还可根据这些指标推荐适宜本地区或农场播种的作物、施肥量等,以实现科研更好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

英国东茂林研究所(NIAB East Mailing Research)主要从事栽培、植保、育种、贮藏、植物生理和植物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随着英国政府资助经费的下降,该研究所主动与咨询公司、农业合作社、大型农场等机构合作,既可以获得经费继续科研工作,还能为这些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科研与应用更紧密、更有效的结合。

三、对于我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的建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当前,我国正向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的新时代迈进,需要全面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建设,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基础。

基于英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实践给予的有益启示,对标对表我国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农民耕地质量保护主体意识。

农民是耕地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意识和行为直接决定耕地质量保护的实施效果。

英国农民整体素质较高,传承轮作、休耕等悠久的历史传统,因地制宜推广
应用保护性耕作等先进实用技术,
使耕地质量得到较好保护。

而我国
农民过分追求作物高产,过量施用
化肥农药等,耕地使用短期行为较
多,耕地质量保护意识不强。

因此,
增强农民耕地质量保护的主体意识
和主体责任,让耕地质量保护与农
民的切身利益挂钩,打通耕地质量
保护“最后一公里”,是实现耕地
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支撑。


此,要加强舆论宣传,利用各种媒
介普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科技
知识,全面提高农民对耕地质量保
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广
大农民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积极
性与主动性;要强化政策引导,进
一步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
强化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应用,将耕
地质量等级变化与地力保护补贴、
土地流转费用等挂钩,引导广大农
民群众自觉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评
价体系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是耕地
质量建设保护的基础。

英国注重耕
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既具有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洛桑试验站,
又具有系统的自然资源监测、环境
变化监测、农场主施肥调查等体
系,这些都为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还不
健全,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仅有
1344个,与国家耕地质量监测总体
规划设计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家耕地质量监测点是全面掌握耕地
质量动态演变情况的基础。

因此,
建议我国加快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网
络建设,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为推动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工作提供
有力的数据支撑。

我国最早的耕地
质量监测点建立于上世纪70年代,
距今只有50年的历史,与洛桑试
验站相比,我国耕地质量长期定
位监测相关工作相对不成熟,监测
成果应用水平较低。

因此,建议打
造一批耕地质量长期定位观察研究
试验站和一批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
测点,建立国家土壤样品库,全面
掌握全国耕地质量演变状况、耕地
质量存在突出问题及综合治理的对
策措施。

随着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
2020.03I
19
国际视野I
设,耕地质量监测也要逐步向地表水、地下水、投入品等生态指标拓展,向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土壤健康指标拓展,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为耕地质量评价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要建立耕地质量数据库,用大数据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提高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应用。

(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是当前耕地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

英国注重生态系统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实现了耕地质量生态建设与先进科技推广应用的有机结合。

我国耕地质量区域性问题较多、较为复杂,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的难度较大。

要充分借鉴英国生态建设的理念,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时,不仅要加强田、路、渠、电等建设,也要充分发挥树篱、隔离带等作用,推进农田生态建设。

要强化退化耕地治理,加快制定退化耕地治理规划,加强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轮作休耕等综合技术集成,突出土壤酸化、沙化、盐渍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实现耕地质量建设由“改形”向“改质”的根本性转变。

要加强耕作制度研究,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留高茬宽窄行轮换种植、保护性耕作等先进的耕作制度,注重免耕、少耕、轮耕、深松、秸秆还田和化学除草等技术的集成,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效果。

同时要加强耕地投入品的监管,重点是强化对化肥、有机肥、农药、农膜、灌溉水和地下水的监测管理。

(四)构建耕地质量保护法
律政策体系。

法律法规是约束行为
主体的最好手段。

英国执行欧盟的
共同农业政策框架,出台硝酸盐指
令、水框架指令、地下水指令和可
持续使用农药指令等,从耕地投入
品到耕地质量本身都有明确的指令
条文,对于违反指令的实行严格的
惩罚机制,并与农业补贴相挂钩,
较好地约束了农场主的行为。

而我
国尽管《土地法》《农业法》《基本
农田保护条例》等均在部分条款中
对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有所规定,但
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且农民违反规定受到的惩罚较轻,
法律约束力不强。

因此,要加快制
定一部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法规,明
确责任主体,建立耕地质量建设投
入机制、耕地质量护养机制、奖惩
机制,规范耕地质量保护、建设、
监督管理等活动,强化对破坏耕地
质量行为的禁止性规定。

同时要学
习借鉴英国耕地质量保护的激励机
制,探索我国“以建代补、以奖促建,
用养结合、监管并重”机制。

(五)培育耕地质量技术推
广应用市场。

科技推广应用是实现
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由于英
国没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
技推广完全市场化。

而我国具有较
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促
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其覆盖
率和普及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要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
设,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借鉴英国
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将农民的科技
需求置于首位,构建侧重于应用的
科研及成果评价体系,鼓励农业科
研机构与农业推广、农业企业、专
业协会、农户合作协作,建立专业
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广泛参与的
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速
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的融合,缩短
创新技术与应用者的距离,以提高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六)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
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领域面临很多
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同时在破解这些问题过程中,也积
累了许多可供借鉴、参考、复制的
做法和经验。

为此,我们应本着“开
放、联合、共享”的精神,积极参
与国际重要规划计划和全球性问题
研究,特别是加强与英国土壤环境
变化监测网络、欧洲生态系统观测
与试验研究网络、美国国家生态系
统观测网络等的合作,加强与发达
国家的互访交流,以寻求更多和更
有效的破解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时也要向外积极提供技术支持,特
别是我国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和建
设保护方面积累的经验,用中国智
慧和中国方案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
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我国
在国际土壤环境生态领域的地位和
影响力。


(作者单位:1农业农村部耕地
质量监测保护中心;2中国农业科
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I 20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