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角钩藤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药组 成 : 黄 芪 6克 、 人 参 3克 、 桂 枝 3克 、 甘草 1 . 5
克 、 熟 附 子 3克 、 细 辛 2克 、 羌 活 3克 、 防 风 3克 、 川芎 3 克 、 赤 芍 3克 、 煨 生 姜 3克 。 另 加 枣 二 枚 。 上 药 用 水 5 0 0
毫升 , 煎至 2 0 0毫 升 , 温服。 本 方 具 有 助 阳益气 , 散 寒 解 表 的功 效 , 主 治 阳气 虚
疱 , 其 形 如豆 , 坚 硬寒 热 , 疼痛应心, 咽喉 肿痛 ; 温热 病 , 邪 热 内 陷心包 而 致
的高热 烦 躁 、 神 昏谵 语 、 痉厥 、 口渴 唇 焦 , 尿赤便 闭 , 以及 小 儿 热 盛 惊 厥 。
本方 证治 系 因热 邪炽 盛 , 内陷心 包所 致 , 治 以 清 热 解 痉 为 主 。 方 中 用 石膏 、 寒水 石 甘 寒 清热 , 并用 羚 羊 角 清肝 熄 风 以解 痉 厥 , 水 牛 角浓 缩 粉 清
每 用 3克 , 4" dL 0 . 6克 , 十岁 小儿 1 . 5克 , 徐徐 咽 之 , 或 用淡 竹 叶 、 灯 心 煎 汤 化服 , 咽 喉肿 痛 , 吹患 处 。紫雪 散具 有 清 心脾 积 热 , 解 毒 的功 能 , 主 治 心 脾
郑 信
有热 , 上腭生疮 , 形 如梅 子 , 外无 寒 热 , 内 时作 烦 ; 舌疔 , 心脾火毒 , 舌 生 紫
紫雪

升 , 煎至 2 0 0毫 升 , 用绢滤去滓 , 将 汤再 煎 滚 , 投 提净 朴 硝 1 0 8克 , 文 火慢 煎 , 水尽欲凝之时 , 倾入碗 内, 下朱砂 、 麝香 , 冰 片 各 9克 , 金箔 1 O 0张 , 各 预 研细 和匀 , 将药 碗安 于凉 水盆 中 , 候 冷凝 如雪 为度 , 即 为 雪 剂 成 品 。成 人
[ 2 0 1 5 . 0 7 】 1
5 1
叶 、 菊 花辛 凉 疏 泄 , 清 热平 肝熄 风 ,
的 功 能 。主 治 肝 热 生 风 证 。症 见 高
热 不退 , 烦 闷躁扰 , 手 足抽 搐 , 发 为 惊厥 , 甚 则神 昏 , 舌 绛 而干 , 或 舌 焦
以 加 强 凉 肝 熄 风 之 效 ,用 为 臣 药 。
《 本草 经疏 》 谓 : “ 菊 花 专制 肝 木 , 故
心 以解 毒 , 麝 香 芳 香 以开 心 窍 , 同冰 片载 药 上行 , 以上 各 药 均 为方 中主 要
部分 。玄 参 、 升麻 、 甘 草 清 热解 毒 , 玄 参 并 能 养 阴生 津 、 朱砂 、 黄 金重 镇 安
5 0
i [ 2 0 1 5 . 0 7 1

羚 羊 角 、钩 藤 等 清 热 凉 肝 熄 风 药
滋 阴增 液 , 柔肝舒筋 , 上 述 药 物 与
紫雪 散 方 出《 医宗 金鉴 》 , 是 治疗 温热病 的名方 , 为“ 温 病 三宝 ” 之一 。
方 药组 成 : 水牛 角浓 缩 粉 , 羚羊 角( 镑) , 石膏 、 寒水 石 、 升麻各 3 0克 , 玄
参 6 0克 , 甘草( 生) 2 4克 , 沉香( 锉) 、 丁香 、 青木香( 锉) 各 1 5克 ; 上药用水 1
风 的代表 方 剂 。
再 造散
口 徐 迎 年
现 代 临 床 辨 证 加 减 应 用 本
方 , 主治 肝经 热 盛动 风之 证 。 以 高
再造 散 方 剂载 于 明代 医 家 陶华 所著 的《 伤 寒 六 书 》, 为 解 表剂 。本 方 主证 为 阳 虚 , 不能作汗 , 可 用本 方 以助
为 祛 风 之 要 药 。” 热极 动风 , 风 火 相 煽 , 最 易耗 阴劫 液 , 故用 鲜 生 地 、 白
起刺 , 脉弦而 数 。
本 方所 治 之证 , 为 热 邪 传 人 厥
阴, 肝 经 热盛 , 热 极 动风 所 致 之 汪 。
芍药 、 生 甘草 三 味相 配 , 酸甘化阴 ,
谦所 著 的《 医 宗 金 鉴 》, 为治 风剂 。
方 剂 组 成 :羚 羊 角 ( 先煎 ) 4 . 5
克 、 双钩藤 ( 后下 ) 9克 、 霜桑 叶 6 克 、 滁 菊 花 9克 、 鲜生地 1 5克 、 生
熄风为 主 , 辅 以增 液舒 筋 , 化 痰 宁 心 之 法 。方 中 羚 羊 角 , 清泄 肝热 , 熄
此外 , 当 代 中成 药 中 有 再 造 丸 一 品 , 药 味众 多 , 为 祛
风 化痰 、 活 血通 络 之 剂 , 用 于 中 风 口眼 歪 斜 , 半 身不 遂 ,
手 足麻 木 , 疼痛 , 拘挛 , 言语 不 清 。其 方 药及 效 用 与本 方
多有 不 同 , 应 注 意 区别 。
阳, 使汗 液再 出 , 故名 为再 造 散 。
热 ,手 足 抽 搐 ,脉 弦 数 为 证 治 要
点 。若 热病 后期 , 阴虚 风动 , 而病 属 虚 风 者 , 不 宜 应 用 。 若 热 邪 内 闭 , 神 志 昏迷 者 , 配合紫雪 、 安 宫 牛 黄 丸 等 清 热 开 窍 之 剂 同 用 。若
妊 娠 子 痫 、流 行 性 乙 型 脑 炎 以及
高 血压 病 引起 的头 痛 、 眩晕 、 抽 搐
等 属肝 经热 盛者 , 均 可应 用 。
弱 , 外 感 风 寒 。恶 寒 发 热 是 由素 体 阳 虚 , 外感风寒 , 邪在
肌 表 所致 , 治 疗 以助 阳益 气 , 散寒解表为主 , 热轻寒重 ,
并用 , 标本 兼顾 , 可 以加 强熄 风解
痉 之 功 ;邪 热 亢 盛 ,每 易 灼 津 成
痰 , 故 用川 贝母 、 鲜竹 菇 以清 热化 痰 ; 热扰心神 , 又 以茯 神 木 平 肝 、
宁心 安神 , 以上俱。 本 方 的配伍 特 点 是 以 凉 肝 熄 风 药 为 主 ,配 伍 滋 阴化痰 、 安神之品, 故 为 凉 肝 熄
肢 冷 嗜卧 , 面 色苍 白 , 语 言低 微 , 舌 淡苔 白 , 脉 沉 无力 , 属
阳气虚 衰 的表 现 。
方 中用 黄 芪 、 人参 、 附子 补气 助 阳 , 以 治 阳 虚 。桂 枝 、
细辛 、 羌活 、 川芎 、 防风 疏 风 散 寒 , 以 解 表 逐 邪 。 芍 药 和
营 , 并 利用 其 寒 凉 之 性 以制 约 附 、 桂 、 羌 、 辛 等 药 的 温燥 之 性 。煨 姜 温 胃 , 大 枣 滋脾 , 合用益脾 胃、 调 营卫 、 助 汗 源 。甘草 甘缓 , 缓 和辛 温之 药发 汗之 力及 调 和诸 药 。
本 剂解 表 药 与益 气 助 阳药 同用 , 则 汗 中有 补 , 标 本 兼顾 ; 发散 药 与 收敛药 配伍 , 则 散 中有敛 , 散 不伤 正 。 现 代 应 用 再 造 散 方 剂 ,多 改 为 汤 剂 运 用 于 临 床 , 加 减 治 疗 中风 偏 瘫 、 寒 冷 性荨 麻 疹 、 过 敏性 鼻炎 、 老 年 人 感 冒、 风湿 性关 节 炎等证 属 阳气 虚弱 , 外感 风 寒者 。
风 止 痉 ,钩 藤 清 热 平 肝 熄 风 止 痉 。
白 芍 9克 、 川 I 贝母( 去心 ) 1 2克 、 淡
竹茹( 先煎) 1 5克 、 茯 神 木 9克 、 生
甘 草 3克 。 水 煎 服 。 本 方具 有 凉肝 熄 风 , 增 液 舒 筋
两 药相合 , 凉 肝熄 风 , 共 为 君 药 。桑
角钩藤汤 口 徐 势
羚 角 钩 藤 汤 方 出 清 代 太 医 吴 邪 热炽 盛 , 故 高 热不 退 ; 热 扰 心神 , 则 烦 闷躁 扰 , 甚 则 神 昏 。 由 于 热 灼 阴伤 , 热极 动 风 、 风 火 相煽 , 以致 - T - 足 抽搐 , 发 为惊厥 。治 宜 清热 凉 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