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看莎翁的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7
2018年49期总第437期
ENGLISH ON CAMPUS
从《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看莎翁的语言风格
文/曹颖欣
【摘要】莎士比亚是西方历史上杰出的戏剧家,一生创作剧本无数,四大喜剧、四大悲剧举世闻名。

其中《哈姆雷
特》就是一部典型的莎士比亚式悲剧,带有浓厚的莎士比亚语言风格。

对于英语学习者或语言文学爱好者而言,莎翁的作品都是经典必读物。

本文以《哈姆雷特》剧本为素材,从剧本中的人物内心独白出发探析品味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供莎士比亚爱好者品读。

【关键词】《哈姆雷特》;独白;莎士比亚;语言风格【作者简介】曹颖欣,河北省唐山遵化市第一中学。

二、内心独白:莎士比亚式语言风格
1.独白简介及选取。

独白(Soliloquy)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人
物表现方法(姚先林,2015),简单来说,独白是人物心理活动的
外化,自言自语说出内心的想法。

而《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占比较大的篇幅。


吴秀琼和李其金(2007)统计数据,该剧本中一共有十二段独白,其中八段是哈姆雷特的,共计221行。

大篇幅的独白让哈姆雷特
这个人物在形象塑造和情感心理变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独白段中,最著名的是第三幕第一场“To be,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一段内心独白。

在下文独白分析中,主要以第一幕第二场和第三幕第一场的内容为素材(原文已附录)。

2.独白分析。

第一幕第二场,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回国后不久
参加母亲和叔叔的婚礼,曲终人散后,独自一人在大厅踱步,对这桩婚事感到极其的荒谬和震惊。

他对母亲改嫁无法认同,当初父亲在世时,他们那般相爱,离世时,她哭的那么伤心,如今却已另做他妇。

从他母亲委身叔父,相亲相爱的姿态中,哈姆雷特开始怀疑人性、爱和坚贞(周佳彬,2010)。

他感到绝望,甚至萌生了死亡的念头。

第三幕第一场,主人公的疯狂让皇室成员感到困惑,猜测
可能是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爱让他疯狂,而现国王对此仍心存芥蒂,希望他们找出王子癫狂的真实原因。

正逢一班戏子要来表演,国王想把哈姆雷特的心思转到这些娱乐上来。

哈姆雷特在此处的独白就生存与毁灭进行深刻地自我辩驳。

也是他内心世界对自己的生死提出的难题。

3.莎士比亚语言风格。

在这两段独白中,莎士比亚的语言风
格非常明显,无论是从词汇选择、句型设计、语用模糊、诗体散文格式上都可见一斑。

(1)词汇选择。

在词汇选择上,莎士比亚展示了他丰富的词汇
量,一是恰到好处的选择最合适人物形象的词汇。

哈姆雷特是王室,出身优渥,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他是高贵的、富有学识、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在他内心独白的词汇选择上,也体现了哈姆雷特的出身特征。

词汇的选取和应用是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的,一个人或一个角色在不同状态下说的话,词汇难易程度和合适程度都是有所差异的,这一点实际上对创作者本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引言
西方一句俗语“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实际上出自莎士比亚。

Ben Jonson曾极力赞颂莎士
比亚“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享誉世界的英国
戏剧家,文艺复兴及西方文艺史上最卓越的作家。

他的一生创作无数,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戏剧、十四行诗、叙事长诗等,而且多半驰名中外。

他早期的作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例如历史剧《查理三世》(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Richard Ⅲ)、《查理二世》(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Richard Ⅱ);喜剧《错误
的喜剧》(The Comedy of Errors)、《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等。

中期多悲剧创作,例如《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等,这四部合称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中国,朱生豪版本的
莎士比亚最为著名,译文质量高、风格鲜明。

本文以朱生豪译的《哈姆雷特》为参考范本。

一、《哈姆雷特》简介
约四、五个世纪前,英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时期——
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王权借资产阶级之力,维持稳定政局,击碎封建社会,同时对农民进行残酷压榨和剥削。

而后,詹姆斯一世继位,继续推行专制集权,激化了社会矛盾。

同时,西方文艺复兴的发展,欧洲人纷纷对信仰上帝产生动摇,思想的解放也让大众的私欲被激发被放大。

《哈姆雷特》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王子复仇的悲剧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
特(Hamlet)的叔叔克劳狄斯(Clauduis)谋害了丹麦国王,即哈姆
雷特的父亲,顺势篡夺了王位,还迎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丹麦王后乔特鲁德(Gertrude)。

王子对这桩婚事不能认同,陷入悲痛和苦闷。

后来,已故国王的鬼魂说出了他死亡的实情,因此,哈
姆雷特决心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248
2018年49期总第437期
ENGLISH ON CAMPUS
反过来,这也能展示莎士比亚的语言创作风格和他的剧本魅力。

例如,第一幕第二场中的开头句“O, that this too too solid
flesh would melt,/Thaw and resolve itself into a dew!”这里莎士比亚选取了“flesh”和“dew”,前者是肉体,后者是露水,本身看似毫无瓜葛的两个意象,这里却是从肉体到露水的一个
过程。

人死后肉身陨灭,腐烂,融入泥土,但是他没有用soil、clay、dirt,而是选择了dew这个意象,即便是对死亡后的形象
选择,这里也选用的非常有意境。

(2)语用模糊现象。

另外,独白中的词汇还有一种语用模糊的
现象。

学术界认为语用模糊与语意模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包括心理、人际交往等实际现象,而且是将语言置于语境大环境下进行辨析;后者更多的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魏菱,2013)。

可以说,语用模糊是人们在交往沟通上的一种可能
性,语言在交流过程中,某一种表达可能含有多重含义,表明语言的不确定性,转化上文章上,这种语用模糊实际上是一种含糊不明的意思指向,对不同读者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

这一点在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中,也有相应的内容。

例如,第三幕第一场的“生存或毁灭”段。

最著名的第一句
话: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就存在着语用模
糊的现象。

很简单,be动词在英语中是一个多义的高频词(王东风,2014)。

很难在语篇开头的地方就对它有很明确的认识,需要充分考虑它的上下文含义,即它在语篇中的大语境。

作为独白的开头,上文的线索较少,需要从下文中进行搜寻和意义匹配。

在这一段独白中,哈姆雷特问自己哪一种行为更加高贵,是对命运逆来顺受,还是对苦痛直面不讳。

他没有给出解答,接着继续自问,死了睡着了好像就摆脱了一切痛苦,只要有一柄小刀,好像一切都能结束了。

到这里,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了自己的选择,to be也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轮廓,是对生存的一种描述。

(3)句型设计。

其次是句型设计,简单句还是复杂句、主动还
是被动、长句子还是短句子,等。

这些细节上的内容对读者深入感受和了解剧中角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段独白中,莎士比亚更多的选择了短句子、简单句,让主人公直抒胸臆时,更加铿锵有力。

例如,第一幕第二场中对他父母恩爱的一段描述:
“Must I remember? why, she would hang on him,/As if
increase of appetite had grown/By what it fed on: and yet,
within a month--/Let me not think on’t--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这里的句子多是主动句和简单句,像she would hang on him,短句子一共5个单词,she是主语,him是宾语,中间为谓语动词,句型结构和句意都非常简单易懂。

第三幕第一场中的一小段:“T h e h e a r t -a c h e a n 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这里的句型都比较简单,多选用“主谓宾”、“主系表”、助动词
结构,这样的短句子读起来非常有语感,而且表达效果简短有力。

(4)行文格式。

在独白中,莎士比亚使用相对较多的是无韵
诗和自由诗等诗体格式。

这类诗句的难度很大,首先,诗没有押韵。

其次,每行有固定的音节。

最后,每行的音步数量也是固定的(牛洁,2012)。

这样的诗体形式,让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
扬顿挫,情绪饱满。

更重要的是,这也符合哈姆雷特的学识基础和性格特征。

在这两段独白中,主人公就是存在在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斗争中,爱与恨、善与恶、光明与阴暗、生存与死亡,这些内容不断地对抗、辩驳,让主人公觉得压抑、痛苦、凝重和绝望。

通过运用诗体的行文格式,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了解他情感上的矛盾点以及他的性格。

还能通过他的心理变化预知下文他的行为,更好地把握故事脉络。

例如,第三幕第一场关于生存与灭亡的自我辨析,就是一个诗体形式,而且“节律明快、音调优美、主题凝重、发人深省”(吴秀琼&李其金,2007)。

整个行文用诗句的形式呈现,其
中有使用平行结构,例如语法、修辞等创造一个音韵的感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部流传已久的文学经典,深
刻地反映了社会问题,同时,也对人性做了深刻地解剖。

哈姆雷特作为主人公,具有他的性格特征,独白的表现手法非常直观地展示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活动,母亲与叔父婚姻让他怀疑爱和坚贞。

全剧对于哈姆雷特的独白占了非常大的篇幅,文中选取其中两段经典独白浅略地分析了莎翁的语言风格:在词汇选择上贴近主角个性和出身、在语义上出现语用模糊现象,让读者去思考和感受、在句型设计上多用简单句,更加简洁有力、在行文上多采用诗体格式,让文章音韵独到,朗朗上口。

简而言之,莎士比亚是百年难遇的奇才,他的文学作品享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了解他的语言风格,能更好的理解章节和把握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1]牛洁.莎剧《哈姆雷特》的语体风格剖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199-201.
[2]王东风.朱译莎剧的两大特点:引申与重组——以朱生豪译《哈姆雷特》中的著名独白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7(02):61-70.
[3]魏菱.浅析《哈姆雷特》中语言的语用模糊现象[J].琼州学院学报,2013,20(01):80-81+79.
[4]吴秀琼,李其金.《哈姆雷特》的语体风格及其戏剧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43-146.
[5]姚先林.《哈姆雷特》的“独白”语言话语评析[J].语文建设,2015(23):24-25.
[6]周佳彬.《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