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bj3ywb1b411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淀区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卷
语文(笔试)
2004.1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同学们:升入中学的生活已经一个学期了,你的语文学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
现在可以通过这份测评试卷检验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请你自信、认真、沉着地答题吧。
说明:本试卷分为必作题(100分)和选作题(20分)两部分。
对于选作题,可根据你自己的情况选择作答。
必作题部分(100分)
(包括第一、第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28分)
1.细心的你一定能找出下列加黑字拼读正确的一项。
()(3分)
A.栖(qī)身倾(qīng)诉霎(shà)时颤(chàn)栗
B.粗糙(cāo)竦峙(shì)纠葛(gã)称(chân)职
C.附和(hâ)禁(jìn)闭徜(cháng)徉静谧(mì)
D.阖(hã)家萧瑟(sâ)御聘(pìn)摇曳(yì)
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相信你一定能正确书写。
(3分)
①(hài)___________人听闻②和(xù)_________ ③(jí)_________取
④(huì)__________人不倦⑤干(hã)_________ ⑤广(mào)_________
3.成语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多学习、积累一些成语,用来丰富我们的语言。
下面各组成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在后面的括号内写出正确的。
(4分)A.近在咫尺根深缔固一劳永逸星罗棋布()
B.别出心裁花枝招展鸦鹊元声闲情逸致()
C.万籁俱寂引吭高歌流连忘返迫不急待()
D.举一返三漫不经心墨守成规不言而喻()
4.打开你记忆的书页,展示你记忆的能力,填写下列诗词的上句或下句,(请任选5句填写,不能多选)(5分)
(1)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
(3)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上心头。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8)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
5.从下面给出的两组中外作家中任选一组,按要求完成下表,(中国古代作家需注明朝代)(3分)
A.朱自清蒲松龄列夫·托尔斯泰
6.目前,在同学中存在着不认真写随笔(或读书笔记),敷衍了事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写随笔(或读书笔记)呢?请你用一两句后来谈谈你的认识,让那些态度不认真的同学有所触动,帮助他们端正态度,(不得超过40字)(3分)
□□□□□□□□□□□□□□□□□□□□□□□
□□□□□□□□□□□□□□□□□□□□□□□
7.本学期我们学过了用文章修改符号来修改文章,相信你已经掌握了这些符号的用法。
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片断,划横线的句子中有3句有语病,请你仔细阅读后把它们找出来,并使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加以修改,(3分)
我们飞奔到球场,对手早已站在了球场中央。
①他们个子不高,看上去身体也不强壮,哈!肯定是我们的脚下败将了。
②我暗暗高兴,仿佛已经取得了胜利,好像已经胜券在握了。
嘟……哨声响了,比赛开始了。
③只见他们在赛场上左突右冲,搞得我们鸡犬不宁。
④看来赛前我有些低估了,他们的水平比我们高。
糟了,再这样下去,我们会输得很惨,不行,不能输,⑤我振作起精神,继续冲向“敌方阵地”。
8.想像可以使我们的作文内容丰富、生动。
现在请你充分发挥想像能力,运用下面三个词,构想成合情合理的画面,并用文字表述出来。
(50字左右)(4分)
路边身影烟尘
□□□□□□□□□□□□□□□□□□□□□□□
□□□□□□□□□□□□□□□□□□□□□□□
□□□□□□□□□□□□□□□□□□□□□□□
□□□□□□□□□□□□□□□□□□□□□□□
第二部分理解·感悟(3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9一12题(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面有两组文言语句,请你任选其一,解释加黑词的含义。
(不能两组都选)(2分)A组:沿溯阻绝()B组:虽乘奔御风()
略无阙处()每至晴初霜旦()
10.你知道吗,在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很灵活,它在不同的语句中会有不同的用法。
请你选出下列句中加黑“之”字与例句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
()(2分)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B.其虫旧曾有之
C.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D.至之市,而忘操之
11.请你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只有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才能使笔下的景物鲜明生动,不落俗套。
如本文作者在写了七百里三峡山势的险峻之后,先写了______________,继而写了_____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______,展现了不同季节的三峡最突出的景物特征,本文也因此成为写景的名篇。
(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13一16题(10分)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13.文中画横线语句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全过程。
(2分)
14.“春天的灵秀之气”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从原文中任选一处加黑词语,说一说它是怎样形象地表现出作物旺盛的活力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请你概括作者这样说的“道理”。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17—20题(12分)
人和书的亲情
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
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
她是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
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
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
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便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
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了。
书中某些优秀的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的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
女孩儿用歌唱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但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对于一个爱看书的女孩儿,到哪儿都发现不了一本书的时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啊!
有次女孩儿被指派去开什么会,傍晚在一家小饭馆讨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了一本书。
那一本书在一张竹榻下面。
人不爬到竹榻下面去,是拿不到那一本书的。
女孩儿的眼睛一旦发现了那一本书,目光就再也不能离开它了。
女孩儿的心激动得怦怦跳,女孩儿的眼睛都发亮了!
女孩儿颤抖着声音问:“那……是谁的书?……喏,竹榻下面那一本书………”
大口大口地吃着饭的男人们放下了碗,男人们擎着酒杯的手僵住了,热闹的划拳行令之声停止了……
小饭馆里那时一片肃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注视在女孩儿身上——人们似乎已经好几个世纪没听到过“书”这个字了,似乎早已忘了书是什么……
“书……竹榻下那一本书……谁的?……”
一个男人终于回答她:“别管谁的,你若爬到竹榻下拿到手,就归你了!”
女孩儿喜上眉梢,乐了。
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于是,十四五岁的,秀丽的,已是云南插队知青的这一个女孩儿,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即往土地上一趴,就朝竹榻下面那一本书爬去——云南的竹榻才离地面多高哇,女孩儿根本不顾惜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了,全身匍匐着朝那一本书爬去……
当女孩儿手拿着那一本书从竹榻下爬出来,站起来时,不仅衣服裤子脏了,连脸儿也弄脏了,头发上满是灰……
但是女孩儿的眼睛是更亮晶晶的了,因为她已经将那一本书拿在自己手里了呀!
“你们男人可要说话算话!现在,这一本书属于我了……”
小饭馆里又是一阵肃静。
女孩儿疑惑了,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惟恐被人夺去似的……
大男人们脸上的表情,那一时刻,也都变得肃然了……
那一本书是《青年近卫军》。
如今,当年的女孩儿已经当妈妈了。
她的女儿比当年的她还大两岁呢!
她叫林喆,是“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
人之爱书,也是足以爱得很可爱的呀……
(作者梁晓声)
【注】《青年近卫军》是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194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卫国战争时期克拉斯顿诺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同德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塑造了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青年英雄形象。
这部书曾对我国青年产生过较大影响。
17.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用“亲情”表明人和书的关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温暖,题目既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很富有新意。
B.开头两段写“女孩儿”父母的不幸遭遇,突出了“女孩儿”命运的巨大变化,也间接地表明了她从小受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C.在写“女孩儿”全身匍匐着爬到榻下捡书的情节时,作者再次强调她的年龄、外貌特征及现在的身份,说明了她正当在校读书的年龄,却被无情地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可是她却仍然执着地寻找一切机会找书来读。
D.本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通过叙述一个女孩儿在文革中偶然发现并不顾一切地捡得
一本书的故事,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经受了挫折,才能领悟到多读书,读好书有多么的重要。
18.“女孩儿”是怎样看待插队生活的,请你在原文中画出有关语句,(2分)
19.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男人们的表情变得“肃然”的原因。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全文,具体说明这个女孩儿能够成为“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首位女博士的原因。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表达·交流(40分)
在你和父母家人、好友、老师、同学甚至偶尔打交道的陌生人的交往中,难免会有碰钉子的时候,碰了钉子,你是怎样对待的呢?有人说人生就是碰钉子,碰一回钉子,长一分见识,增一分阅历。
你又是怎样看待碰钉子的呢?请你以“碰钉子以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说你最想对别人说的话。
(2)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3)为了便于别人阅读,书写一定要工整。
选作题部分(20分)
1.中国语言宝库中流传下来的格言警句,有许多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
对下列格言警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行为高尚,不用宣扬,别人定会尊敬和景仰。
C.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了真实的情况;单听一方的话,自己就糊涂,事情也会弄不清楚。
D.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做小人。
2.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人们总结了很多文坛上的“第一”,下面所列出的“第一”你知道吗?(3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作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
3.宋代王安石有一首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初他用的是“到”字,但不满意,接连改为“过”、“入”、“满”等字,最后才定为“绿”。
请你具体分析“绿”这一词语比其他词语好在哪里。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卖油翁》一文,回答4—7题(11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①不去。
见②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③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④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4.解释下列句中加黑词语的含义(2分)
①尝射于家圃()③徐以杓酌油沥之()
②但手熟尔()④以钱覆其口()
5.把“以、于、其、而”几个虚词填入文中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上。
(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序号后)(4分)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卖油翁》,你受到的启迪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淀区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评试卷语交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必作题部分
第一部分
1.C
2.骇煦汲诲涸袤(错1个字,不扣分,错2—3个字,扣1分;错4—5个字,扣2分,不出现0.5分)
3.蒂雀及反
4.(1)不知秋思落谁家(2)晴主一鹤排云上
(3)江春入旧年(4)愁云惨淡万里凝
(5)才下眉头(6)绿树村边合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8)学而不思则罔
(该题每句有1个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如多写了,依次选前5句)
5.A组
朱自清现代《背影》、《春》、《荷塘月色》等
蒲松龄清代《聊斋志异》、《狼》等
托尔斯泰俄国《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七颗钻石》等
B组
老舍现代《骆驼样子》、《茶馆》、《济南的冬天》、《四世同堂》等
苏轼宋代《东坡乐府》、《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屠格涅夫俄国《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蔚蓝的王国》等
(此题有一项有误,则该项不得分;朱自清、老舍写成“中国”或“当代”不扣分)6.参考答案:①随笔记录下我的学习生活;随笔记录下我的心路历程;随笔记录下我的成长足迹。
②随笔是我随时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
③写随笔让我的感情变得更丰富,更细腻;让我的写作能力获得了更快的提高。
(错别字不扣分。
如所写语句有明显不通顺,不能得满分。
)
7.第②句,表意重复,“仿佛已经取得了胜利”和“好像已经胜券在握了”两句删除一句。
第③句,用词不当,改为:“搞得我们阵脚大乱”或“搞得我们手忙脚乱”第④句,句子不完整,少宾语,改为“低估了他们的实力”或“低估了他们的水平”。
(此题未用修改符号的,不得分。
用错的,改对了,如果仅用错1处符号,不扣分,均用错,扣1分。
8.答案略。
(此题①3个词都要用上,少一个词扣2分;少二个词不得分。
②不够40个字的,酌情扣分。
③有明显语病的酌情扣分,)
第二部分(一)9.A组:沿顺流而下;阙同“缺”空缺B组:奔奔驰的快马旦早晨。
10.C l1.①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②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的确是很有情趣。
(此句译文也可参照《教参》)(每句2分)12.夏水的迅猛、春冬的清荣峻茂、寒秋的肃杀(或:凄清、悲凉、冷清等均可)
(此题意思对即可。
答对3处得2分,2处得1分,1处不得分)
(二)13.从春到夏
1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林带上的淡淡绿烟;蜂蝶的轻飞曼舞。
(此题少写1处扣1分;少写2处扣2分)
15.“挑”字写出了棉苗纤细、高挑又显得很茁壮有力的姿态,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向上拔高。
“举”字写出了高粱、玉米在向猛烈的阳光摇头晃脑、神采飞扬地展示着它们的欢悦神态的样子。
“匍匐”写出了瓜秧生长的特点,虽然它不象高粱、玉米那样张扬,但是它也在不停地抖动着腰肢,舒活着筋骨,不声不响的尽情生长着。
、此题意思对即可)16.因为黄色是介于春之绿色与秋之红色之间的中间色,夏季正当春华秋实(或“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之间,所以夏季的色彩是金黄的。
(此题全部照抄原文只能给1分)(三)17.D
18.艰苦的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
(此题多画或少画均不得分)
19.①因为在那样一个人们都几乎忘了书的年代,一个小女孩居然为了捡一本书而不惜抛掉少女的羞涩,不怕弄脏衣服、头脸,爬到低矮的榻下把它捡出来,②如获至宝般地按在胸前,③她对书这样痴迷的态度,深深地打动进而震撼了这些大男人们的心,使他们对这个小女孩儿肃然起敬。
(①②③各是1个得分的要点,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20.①因为“小女孩”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保持到她成年,②读书让她知道了人逢乱世,襟怀开阔的重要,③让她乐观地面对艰苦的插队生活,④让她在文革中没有荒废时光,千方百计地找书读,因而取得了过人的成绩,(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第三部分
作文评分标准
[说明]
1.漏写题目扣2分。
2.错别字每三个扣1分,重现的不计,最多扣3分。
3.全文一逗到底或没有标点符号的扣2分,文中因缺少标点符号而影响意思表达的,扣1分。
4.全文书写极其潦草难以辨认的扣2分;文中部分书写潦草的扣1分。
5.字数不足的部分,每50个字扣1分,扣完2分为止。
6.有草稿但未抄完的,应参考草稿评分,并酌情扣1-5分。
选作题部分
1.D
2.《诗经》、《论语》、《史记》
3.“绿”字与其他几个字比,极富表现力,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效果着眼,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让人联想到春风拂面,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喜人景象。
而其他几个字,都只是从春风本身的流动着想,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就显得抽象,没有个性。
(意思对即可,如没有进行比较,只说了一个方面,最多只能得2分)4.①曾经②盖③原意是斟酒,此处指倒油④只(此题2空1分,不出现0.5分)5.①而②其③以④于
6.熟能生巧
7.①面对地位比自己高、技艺比自己强的人,不盲目自卑。
②要练精自己的技艺面对强者,才能从容镇定,应对自如、不卑不亢。
③要善于总结规律。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均可视为正确。
)。